APP下载

团队导向学习法:高校课堂从“教”到“学”的转型

2018-09-10余樱

高教学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课堂参与自主学习

余樱

摘 要:随着网络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与信息碎片化趋势,一方面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另一方面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传统以满堂灌为特征的“教”本位的课堂,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团队导向学习法摒弃教师的控制之手,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实现课堂由“教”向“学”的转变。该方法通过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体验与教师共创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阶层性,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沟通能力。

关键词:团队导向学习法;学习阶层;自主学习;课堂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5-0099-0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e-media and the fragmental tendency of information, on the one hand, students have a diversified approach to acquiring knowledge,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concentrate for a long time. Thu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standard classroom characterized by teaching all the time is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times. The team-based learning method abandons the control hand of the teacher and returns the initiative of learning to the students, shifting the focus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This method guides students to learn, think, and experience of co-creating the value of knowledge with teachers by enhancing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classroom, thereby improving students' enthusiasm of learning. Consequently, such method increases students'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innovative thinking,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Keywords: Team-based learning;learning hierarchy; autonomous learning; class involvement.

美国心理学家Bloom将学习进行分类,从低阶到高阶依次为:记忆(Remembering)、理解(Understanding)、应用(Applying)、分析(Analyzing)、评价(Evaluating)与创造(Creating)。[1][2]层次越低越基本,层次越高越需要个体的高自主性与高参与度。本人作为高校教师,在每个学期第一次课上都会请学生评价他们的学习所处的阶层,绝大部分学生反馈他们处于低阶学习阶段,甚至仍有同学处于“记忆”阶段。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刻也不到位,而且很多人“理解”也只是为了更好的“记忆”以应付考试。可见以“低阶学习”为特征的教育方式在中国高校中仍然普遍存在。

分析其中原因不乏三个方面:其一是“应试教育体系”,中国的大部分高校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考核方式,这就导致学生专注于“记忆”,考出好成绩即可,较少关注对知识的应用,遑论创造知识。[3]其二是学生自身问题,学生经过紧张艰苦的高考,进入大学之后,潜意识里认为大学的学习应该是轻松的。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社团活动、玩手机、玩电脑等成为他们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的目标仅仅保持在“不挂科即可”。这两个原因直接导致第三个原因——以“教”为本位的上课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教”本位的上课方式在我国源远流长,受封建教育中的师法与家法影响深刻。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不问,学生不答;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生的任务是“听讲”,记住并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就像木偶,他们的所有意识活动与行为都受控于教师。课堂成为教师的单边活动,少有互动。因此,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缺乏自主性。过分依赖“教”的课堂,必然使教师沦为“知识的二传手”,学生则成为“知识的奴仆”,被动地接受灌输,强制记忆,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后,记忆连同书本一起丢进垃圾箱。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慕课、在线精品课程等的兴起,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传统强调“教”的课堂更显枯燥,缺乏吸引力。“满堂灌”的讲授方式,对于处在信息碎片化、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学生而言,效果不容乐观。学生缺勤率与低头率节节攀升。虽然有些老师通过点名降低了缺勤率,但课堂上的“抬头率”却无法保证。换而言之,学生虽然到达课堂,但思想与注意力却处在课堂之外。

大学课堂改革迫在眉睫。如何进行改革,教育界已有各种尝试。例如建立对话参与式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4]坚持人本原则与“爱”的教育理念[5]等。本文认为,大学课堂改革的重要思路之一,应该由“教”本位转向“学”本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转变为“学”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引导學生通过“经历”与“体验”,自主地学习、理解、应用知识,让学习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创造力的提升。教师给予学生“学”的动力,并引导他们学会“学”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听讲”既有知识。因此教师最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这正印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一、团队导向学习法的基本理念

团队导向学习法(Team-based Learning)来源于英国,它是强调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们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学习。每次上课时,教师首先对课程的理论框架与重要的知识进行讲解,讲解时并不追求完整详尽,也不面面俱到,而是留下思考与创新的空间。而后布置与本节课的理论相关的案例或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自行查阅资料,对该问题有一定了解后,以团队为单位开展讨论。最后每一组学生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与讲解。在这样的形式下,教师的講授只起到引导作用,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自主地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甚至在解决开放问题的情境下,实现创造。

团队学习法是一种以“学”为核心的课堂模式,具有诸多优势。首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老师布置的问题,学生需要自行查阅资料,手机在线搜索、课本查阅或教师课堂PPT翻阅等方式皆被允许,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想法之后,再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之前有所准备,讨论效果好,课堂气氛热烈。教师讲授理论时,并不像传统课堂那样详尽,一味追求学生“听进去”,而是建立理论框架,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学生在查阅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地学习了相关的理论与知识,这种学习,不仅仅是低阶的记忆与理解,更有可能是应用知识与创造知识。并且,习惯了这种课堂方式的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对课堂前半部分教师的授课过程的关注度也会有所提升。用相应理论解决具体问题成为学习的任务之后,学习的目标异常具体、清晰,这比被动地学习、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听讲要更容易、更有趣,也更有成就感。此外,用手机搜索资料的方式更受学生欢迎。

其次,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6]亲身经历与体验知识的梳理与创造,比一味地提高注意力听讲能够更有效抵达认知深处。[7][8]本文认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指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作出的所有努力,这些努力最终会影响他们对课堂所授知识的学习效果以及感知到的课堂质量。根据Kellogg等使用“关键事件分析法”对顾客参与进行维度划分,[9]本文认为学生的课堂参与也包含四个维度:(1)课前准备,即为了更好地学习课上知识所做的准备工作,例如预习、搜索所需信息等;(2)课上听讲,即听取、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例如认真听讲,仔细思考,适时做笔记等;(3)信息交换行为,即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换与课上知识有关的信息,例如教师提供理论框架,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为表达自己的想法;(4)干涉行为,即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找出现有理论与知识存在的问题。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不问,学生不答。这样的方式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仅落足于“课上听讲”这个维度上,而听或不听,决定权在学生个人。因此出现许多学生低头玩手机或做与课堂不相关的事情,课堂参与度较低。团队导向学习法通过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团队讨论、团队展示成果等方式,在课上听讲、信息交换行为及干涉行为三个环节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并且当堂查阅资料的方式,已将“课前准备”的工作融入到课堂之上完成。可见,团队导向学习法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与学生共同创造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总之,“教”本位的课堂与“学”本位的课堂特征如图1所示。

二、团队导向学习法的实施策略

(一)分组与座位

教师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每组以6-7人为最佳。人数太少,讨论的氛围不够热烈;人数太多,成员间座位距离太远,不利于沟通。教室里最好是可活动的课桌椅,拼成小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导向学习法虽然是小组制,但非常灵活,传统教室中不能活动的课桌椅也可适用。每个团队坐在相邻的前后两排,每排3-4人。老师讲授时,学生正常坐位,需要团队讨论时,前排同学转向后排即可形成小组。上课时,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就坐,这样每个小组是否有人缺席一目了然,而且也不担心课堂上前面几排无人坐的情况。为了公平起见,每周对团队间座位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换。

(二)团队讨论所需之道具

为了建立团队核心,将团队成果具体化,也为了后期成果展示的方便,每一次讨论时,教师为每个团队提供一张60*90cm的白板夹纸、一支黑色白板笔、一支红色白板笔,如有需要,另给每位同学一张便利贴。将讨论成果写于白板纸上,有利团队形成以执笔人为核心,其他同学紧紧围绕该核心的团队状态,否则讨论时有可能出现若干个小团队,小团队各讨论各的,没有主轴。若有些问题需要所有同学积极表达各自意见,则要求每个同学将自己的想法写在便利贴上,然后团队对所有成员的意见进行讨论,投票对方案进行排序并展示其中两三个方案。最终上交材料时,这些便利贴全部贴在白板纸上一同上交。此举是为了进一步鼓励所有同学参与到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中,尤其是团队中存在不敢表达自己意见的学生时,效果更明显。

(三)讨论成果展示

小组讨论完之后,课堂最后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与所有同学对各团队成果进行点评。展示成果时,团队所有同学皆上讲台,由一人讲解,另两位学生帮忙手执白板纸,其他团队成员可随时提供帮助与补充。讲解员应由团队中所有成员轮流担任。如果时间充裕,可展示所有团队成果;否则,前三名报名的团队可进行展示。根据实践经验,一般讨论得较好的团队都愿意展示他们成果。若出现学生不积极报名的情形,为了鼓励学生展示,也可以对展示的团队给予课程考核加分。

(四)课程考核

因为团队导向学习法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因此课程考核不再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而应该将重点转向平时考核(至少占课程总分50%以上)。平时考核时,有两个重要指标:团队分与个人分。团队分主要考察团队的讨论氛围、团队内合作程度、成果展示积极程度以及成果的质量等。个人分主要考察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以及每堂课上参与团队讨论的积极性。

三、对团队导向学习法的评价

在当前自媒体发达的情境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传统以“教”为本位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思考、创新的余地,教学效果不尽理想。课堂改革迫在眉睫。

团队导向学习法,实现课堂由“教”向“学”转换。教师斩断自己对学生控制的双手,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由“灌输知识”转向“引导学习”,学生的角色则由“被动听讲”转向“主动了解知识、思考及解决问题”。团队导向学习法通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及沟通能力。这是传统课堂以及网络课堂所无法达到的境界,使得课堂呈现出独有的魅力。此外,团队导向学习法形式简单,易执行,适用性强,是未来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L.M.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47.

[2]张春莉,高民.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在中国十年的回顾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1):57-70.

[3]关新.大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323.

[4]魏婉婷.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学理论,2017(3):205-206.

[5]田建荣,尹达.基于创新驱动的高校课堂改革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155-158.

[6]刘长青,李迎光,郝小忠.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新思路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8(2):11-13.

[7]叶浩生.认知心理学:困境与转向[J].华东师范大學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42-47.

[8]斯腾伯格.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9]Kellogg D L, Youngdahl W E, Bowen D 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two framework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997, 8(3):206-219.

猜你喜欢

课堂参与自主学习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生活化情景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程度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课堂有效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文化对英语课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