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在《果树学》教学中的探索
2018-09-10刘杰王宏伟邢敏何
刘杰 王宏伟 邢敏 何
摘 要:《果树学》课程是一门主要讲述果树栽培历史及文化、果树分类、主要果树品种特性及其栽培理论和实践技术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果树学相关理论和技术,还要学习果树学中蕴含的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唯物主义哲学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文章将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果树学》课程为例,探讨在《果树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建设措施。
关键词:果树学;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课程育人;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9-0068-03
Abstract: Pomology is a course that mainly describe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fruit cultivation, fruit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fruit varieties and their cultiv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al techniques.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not only the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fruit tree science, but also the rich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terialistic philosophy in fruit tree science.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course of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possibility, necessity and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Pom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education; Curriculum cultivating talent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会议精神,发挥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2017年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上,遴选出了一批专业育人类课程进行重点建设,《果树学》课程就是其中之一。
一、《果树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
(一)我国果树栽培历史源远流长
第一产业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果树是农业特别是外向型农业的一块非常重要的部分,从1993年开始,我们国家的果品生产就成为了世界第一。纵观历史,约6000年前,我国先民就开始了果品种植活动,西安半坡遗址曾发现了榛和栗。在约3000年前,“园中有桃,其实之肴”的记载就出现在《诗经》之中,更有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佳句流传。我国目前有栽培利用的果树分属50多科300种左右,丰富多彩的果树种质资源,对世界果树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伟大的影响后世的丝绸之路,也大大丰富了欧洲的园艺植物种质资源。
(二)《果树学》课程具备一定课程思政授课基础
上海自2014年以来,试点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几年的探索下,有望作为“样板”辐射全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紧跟上海市“课程思政”改革的步伐,探索出符合一条具有“应用技术”特色的课程思政之路。《果树学》课程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园林、园艺、生态学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特色鲜明,自2014-2015(1)开设以来,已连续4年开设该课程,并在学校评教中屡获好评。是2016-2017(1)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过程考核试点课程,并被学院推荐为2017年校级重点建设课程。《果树学》课程负责人多年负责学生工作,对学生思想较为了解,现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法并具有初步的课程思政授课理念,具备课程思政授课基础。
二、《果树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果树学》教学中,通过课程育人“润物无声”,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自然辩证法思维,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創造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爱国主义情感
果树学中承载了众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日常接触到的果品中,具有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比如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之情;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则将古代帝王家的奢靡以及人民的无奈描写的淋漓尽致。果树以及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呈现,不仅在数量上不胜枚举,而且大都为人们所耳熟能详,这些朗朗上口的语句无不能够唤起大学生对祖国五千年文化的自豪感,提升文学修养的同时也无形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增进了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然辩证法思维
果树学中蕴含了丰富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中国果树栽培和果品生产中蕴含了诸多人生的哲学、朴素的唯物主义论,自然辩证法、更包含了古人亲近自然,师法自然,爱护自然,融入自然的传统理念,也是国人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典型写照。比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辩证法思想的初萌;《诗经》中“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关于果品成熟物候期的描述,都包含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探寻。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向大学生传播马克主义科学理论,果树学中蕴含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不谋而合。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体现了尊老爱幼的良好中华民族的美德;“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所反映的是知恩图报,可见,“果品”中闪烁着“人品”,是非常好的教育资源。在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引下,任课教师予以点拨,往往就能得到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现如今“果树易见,果实易得”,但是果实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无不浸透着汗水。传统的农耕文化,培养了国人不怕辛苦,不畏艰难的坚强品格,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和需要的。果树是有生命的,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生在课程中敬畏生命,科学操作,尽心尽力才能硕果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对推动其他不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参照意义
《果树学》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提升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课程,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对其他不同专业有着试点意义,可供参照。
三、《果树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一环是课程的实施,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如果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转变,那将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该课程思政建设是在原有课程的“教书”功能基础上更加突出“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立德树人,课堂是开展课程育人的主阵地,学生仍是教学的主体,操作方法为依托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载体,将相关的思想政治的内容“隐性”的传授给学生,这种方法比单纯理论性的思想政治课更加有说服和感染力,避免了理论教育的空洞,让专业知识更加有教育意义,突出了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也突出了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
课程思政改革下,教师在教学中仍是发挥主导作用,任课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达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课程育人”的共识,更要操作方法上进行优化提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没有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转变,同时教师的技巧和手段也需要革新。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往的《果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多是要求培养学生熟悉和掌握果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果树学相应的基本操作技能。侧重的更多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了《果树学》课程的课程育人功能。
在果树学理论课、实践课的专业教学目标之上优化、完善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目标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目标。如要求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增加对果树学传统文化的挖掘,增加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目标,增加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时代精神的理解;根据果树学相关法规增加法治思维培养目标等。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上,全力贯彻落实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结合专业内容向思想政治方面靠拢,积极挖掘自然栽培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因素,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以期达到以文化人、以人育人的双重效果,将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精神落细落小落实。
1. 挖掘培养爱国主义的相关教学内容
弘扬优良传统文化是培育爱国主义的重要抓手。果树学中蕴含了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千年来积淀的深厚优良传统文化来引导、教育学生。然而通过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自信以及爱国主义情感仅靠教材中的表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去查找、整理中国古典文学中涉及果树和果品生产的记载,然后进行分享交流,进行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不仅能够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加深印象,更好的促进优良传统文化的内化。
2. 挖掘唯物主义哲学相关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虽然果树学在技术层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唯物主义哲学仍在为果树学科提供指导。果树学里蕴含了无穷的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如“规律原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分析法”等等方法论,需要去逐步挖掘。如可以通过植物(果树)物候期的变化,让同学亲身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变化,从而领悟到唯物主义规律、实践观等原理,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师法自然的道理。
3. 挖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
果树学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的许多环节都和国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要求相契合,需要进行整理挖掘。
(1)爱岗敬业
通过根系生长,让同学们懂得必须深深的扎根,才能站的正,立得久,仍凭风吹雨打都不怕。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打牢基础,做好事情。踏实做事,认真做人,为职业道德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石。
(2)团结和谐
果树栽培过程中,为了调节果树自身生长与结果的关系,需要对果树进行修剪,修剪就是互相协调,互相包容,去繁取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朋辈教育,让同学们懂得协调植物、花果关系,才能和谐一致,共同成长。
(3)艰苦奋斗
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果树有萌发、生长、成熟和衰老的过程,每个过程都有其使命,都有其价值。学生阶段的使命就是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一个曲线上升的过程,有和煦春光也有烈日骄阳、有风调雨顺也有干旱病虫,但要想收获甜美的果实,唯有艰苦奋斗,砥砺知行。
(4)集体为重
社会主义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社会主义的道德是集体主义的道德。可通过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互相影响及互相竞争,让同学们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和互相包容、互帮互助才能根深叶茂的道理。
4. 挖掘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未来的人生最充足的准备。需要挖掘课程中一些法制教育内容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了解相关的法律,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增加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
(四)教学方法的变革
教学方法上力求將果树学的专业知识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物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灵活结合起来,以果树学专业知识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参观教学法等方法,达成教学目标。
1. 讲授法
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引用古典文献,可以使同学们提高文化自信和兴趣。如猕猴桃原产我国,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栽培。引用岑参的诗句“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或《本草纲目》有“翠玉猕猴桃,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桃喜食,故有诸名”的记载都可起到较好的效果。
2. 启发式教学法
在之前对知识的讲授基础上深入挖掘,设置情境等皆可引发学生联想。通过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如在学习根系的过程中,指明根系没有休眠期,其在春季先支持地上部的生长,等地上部生长完毕,地下部取得营养再生长。这正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写照,也能启发同学们领悟知恩图报,互相支持和协调的道理。
3. 参观教学法
指导学生到植物园、果园,实验基地以及和本专业相关的校内外地点,通过实地参观,实地体验,观察物候期、病虫害、生长量等果树学知识,更加直观具体得掌握专业知识,领会人与自然,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效果。
4. 自主学习法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给学生留一些问题,学生需要配合果树、果品图文,连同古典文学中所涉及果品、果树的词句、段落,结合专业课程建设校内网页等自主探索问题答案。
(五)课程考核的优化
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为国家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课程考核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果树学》课程作为园艺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最终以不同比例的平时成绩、实验课程、期末考核分数得出最终成绩。这个最终成绩体现的更多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熟练程度。要实现课程育人,就要引入思想政治内容考核机制,注重结合本课程进行过程考核,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进行专业知识、思想政治双轨交叉考核。
参考文献:
[1]王博博,马彦妮.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园艺果树学的关系[J].考试周刊,2017(52).
[2]杨向晖,何业华,林顺权.加强果树学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7).
[3]郑伟尉,徐凯,秦巧平,等.《果树学》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与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
[4]徐建光.坚持全课程育人,深化课程思政改革[J].上海教育, 2017(12).
[5]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