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赛场+工场”大学生创业实践生态链的构建研究①
2018-09-10胡锦涛夏语欣吴雨思
胡锦涛 夏语欣 吴雨思
摘 要:近些年,大学生已经成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大学生创业教育也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现存的创业教育成果颇丰,却也存在着显著的问题,如重理论而轻实践、师资质量水平不高等,而如何调整教育机制、构建新型教育模式是高校在不断变化的创业环境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本文提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创业实践生态链,从高质量资源供给到高科技含量训练平台,再到创新孵化基地,该理念助力于发掘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不断完善高校创业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生态链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8(a)-174-02
1 背景
1.1 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1.1.1 从学生层面来看
学生参与意识不够强烈,响应性较差。为了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如今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相关比赛也层出不穷。然而,由于创业教育在学生群体的渗透力度不是很强,大部分学生对此概念的定义依旧模糊。在课程方面,大多数同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主动选择相关课程的学生数量较少。在比赛方面,很多同学的参赛动机较为功利,与创新创业比赛为了提升创新创业水平、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弘扬创新创业文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目的相违背,通过比赛无法准确发现和发掘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促使当前高校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手段和突破口。
1.1.2 从高校层面来看
从目前高校开展的内容来看,课程类型较单一。大部分高校开设的相关创新创业的课程偏向于经管类,而如计算机类,能源材料类等工科犹显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之间发展明显不均衡。
在教育形式方面,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能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偏向传统模式。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以普通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作出的反馈不够充分。
在资源提供方面,大學生属于创业人群的新秀,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人士的指导。而国内高校主持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没有权威的考核及培训体系,课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重理论轻实践依旧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显著问题。
1.1.3 从创业教育环境来看
在创新创业氛围方面,大部分高校设有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且开设如GYB创业培训班、创新创业大讲堂等,各类相关竞赛也很大程度地覆盖到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在创业培训及基地建设方面,目前国内已有种类繁多的新型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及众创空间,如常州市嘉壹度青年创新工场、清华大学iCenter创客空间、摩课书院等,为处于苗圃期、初创期的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开放式工位、融资投资、创业导师、中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1.2 国内高校的相关探索
以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例。
清华大学于2013年成立了学生创客空间协会(THU Makerspace),现发展成为由清华大学“三创”教育统一规划,依托经管学院、工业工程系、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等院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向学生提供三创基地、创新创意工作坊、基础工程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该协会现已是清华大学创意创新创业团队聚集,融合科技孵化、先进加工制造、三创实践等多元化发展的教学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建立研究生创新创业基地(简称“研创”),是负责全校研究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研究生社团。研创现由创新与创业论坛、未来企业家训练营、多学科交叉俱乐部、创业者俱乐部、同济分中心、新媒体中心和综合管理中心七大中心组成,积极邀请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来校进行交流活动。迄今为止,论坛已举办了多场大型活动,其中包括48期创新与创业论坛、4期特别版论坛以及2期创新创业沙龙,曾邀请西门子SIEMENS大中华区总裁Dr.RichardHausmann、PPLive网络电视软件创始人姚欣、天下互联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张向宁、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等知名企业家做客论坛。
2 “讲堂+赛场+工场”大学生创业实践“生态链”的构建
2.1 讲堂——高质量资源供给
2.1.1 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课程设置上,首先,面向全校开设旨在培养拥有创新思维方法、首创精神及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巩固创新创业基础。这一部分的课程主要依托于理论教学,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深刻全面理解创业的内涵、创业活动的特点等,增加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动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选拔创新意识较强、主动性较高的学生成为重点培养的学员。此外,创建交叉性创新创业辅修专业,探索跨院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依托于不同学院的学科特色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全面发展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最后,依据不同比赛的特点,开展竞赛实训的相关课程。围绕现有体制完善的高水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结合高校参赛经验进行专业竞赛培训,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从“讲堂”到“赛场”之间的衔接。
在教学内容上, 注重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教学环节进行分级,依次扩大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让学生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最后,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重点学员的能力素养考核范围,提升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激励重点学员加强对课程学习的重视。
2.1.2 端本正源,优化教师资源配给及培养
与高校教务部、学工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合作,从高校内部选拔知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丰富参赛经验的骨干教师,作为主要的理论指导教师。同时邀请校外企业、政府或事业单位的优秀工作者作为实践活动导师组建教师队伍。
在教师培养方面,为骨干教师提供定期的企业实践机会,丰富老师的实践经验,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此外,加强跨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教育内容的专业性、教育衔接过程的融洽程度,有助于高校创业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在教师考核方面,采取滚动式教学计划,不断更新和强化教师队伍,保证师资质量。对教学成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式的考核,采取激励机制,对于优秀班级进行公开表彰及适当奖励。此外,注重收集学生反馈,定期开展学生评教,将学生提出的有效意见纳入下一阶段教学计划制定的参考中。
2.1.3 创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加入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大赛模拟经营等加强学生互动的环节,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开展企业参观、实习、合作举办讲座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当前创业环境的认识,消除错误认知;开展如翻转课堂形式的英才论坛活动,学员定期对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加深同学们的交流合作,锻炼小组合作与沟通能力。
2.2 赛场——高科技含量训练平台
2.2.1 利用学生组织职能,浓厚参赛氛围
联合高校相关社团、学生组织等举办相关校内竞赛。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依托于创业协会、校区学生科协举办创业类竞赛,或由学生组织承办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等,利用学生组织的平台进行竞赛宣传,组织开展正式的选拔环节。此外,联合若水考研协会、校区学生会学习部、校区学生会外联部举办经验分享的交流活动,从创业典型人物、优秀竞赛案例、优秀企业代表等多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浓厚校区创新创业氛围,向同学们传递创新创业的正确认知和信念,吸引更多同学融入校区创新创业教育中。
2.2.2 完善项目审核及指导机制,减少“低端项目”
为了尽量避免同学们功利参赛的投机取巧行为,进一步完善参赛项目审核机制,遏制一切伪造、抄袭的项目,反对学生之间刻意交叉申报项目的行为。在校内競赛的选拔过程中做好严格把关,联动校内各职能部门,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
在竞赛项目指导方面,加强专业互动,提升参赛项目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重点抓住“两个极端”,即专业含量极低、无实际操作价值的项目和主题设计过于复杂、项目可操作性不强的项目,分别进行专业化指导,能有效降低“低端项目”的出现。
2.3 工场——创新孵化基地
2.3.1 与众创空间建立合作机制
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与“嘉壹度青年创新工场”“梦飞扬众创空间”进行深度合作。将优质参赛项目、创业项目及实践项目加入众创空间,并由学校投入部分资金和资源,利用众创空间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获得更多创业资源,深度强化项目发展能力。同时,利用众创空间的孵化器的作用,享受政府提供的相关政策支持。最后可依托校区“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系列主题活动开展成果展示,邀请知名企业参观,为优质项目或初创企业提供融资可能,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2.3.2 建立专业的实践交流平台
以企业为基础,提供相应的硬件条件,开展定期的实践交流活动。将实践交流过程与学生课堂相结合开展活动,如讨论创业案例、分析企业项目、考察企业成果等多元化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用“启发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另外,可依托企业开展学生项目的实践,努力将创业教育成果量化,促进向实际经济效益的转化。
3 结语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康凯曾指出:“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全球化、终身化、战略化、全民化、系统化依旧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奋斗目标”。构建创业教育发展大格局需要高校进行观念重塑,首先就要深刻全面理解创业内涵,即创业是把握发展机会,打破资源约束,创造新价值的群体或个体活动。其次要协调商业创业、社会创业、岗位创业之间的关系,破解教育观念、教育环境、师资水平、课程质量四大发展难题。结合“讲堂+赛场+工场”大学生创业实践生态链的主要内容来看,高校创业教育在教育机制、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实践环节上的改进和完善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屈顺利,王梅.众创空间视阈下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现实意义[J].科技创业月刊,2016,29(16).
[2] 王曼文.论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机制的构建[J].中州学刊, 2009(3).
[3] 曾雪松,孙君菊.对我国高校“双创”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
[4] 李锐.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5).
[5] 王明杰.高校创业教育环境的构建对大学生创业意向之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6(3).
[6] 刘欣婷,崔锦铭,李鑫.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生态链研究[J].中国商论,2017(12).
[7] 张燕妮.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7(S2).
①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讲堂+赛场+工场”创业生态链的高校创业教育促进机制研究(2017SJBFDY083);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讲堂+赛场+工场”大学生创业实践生态链研究》(201610294108)。
作者简介:胡锦涛(1983-),山东临沂人,团委副书记,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夏语欣(1998-),安徽池州人,学生,主要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研究;吴雨思(1998-),浙江衢州人,学生,主要从事会计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