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龙市产业扶贫的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

2018-09-10王禹淇徐爽闫瑾李煜

中国商论 2018年20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农业产业路径选择

王禹淇 徐爽 闫瑾 李煜

摘 要:农业产业扶贫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和龙市农业产业扶贫能够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社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解决农民就业增收问题,提高贫困居民的社会保障,对于振兴地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本文通过对和龙市农业产业扶贫的现状及问题的研究,提出和龙市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路径选择,旨在促进和龙市产业扶贫工作顺利进行,为其精准扶贫提供支撑。

关键词:农业产业 产业扶贫 路径选择 和龙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7(b)-140-04

农业产业扶贫是实现县域脱贫目标的有效方式,对于县域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产业扶贫的核心在于发展农业产业,只有通过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才能激活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潜力,为贫困户就业提供机会,进而促进贫困户增收。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系统阐述,着重强调优先农业农村发展,积极推进贫困户减贫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对于产业扶贫起到了积极的政策引导和带动作用,为本文和龙市产业扶贫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也聚焦于贫困领域的研究,罗煜(2016)认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扶贫问题突出等制约着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1]。鲁春艳(2016)认为贫困对象识别难、脱贫难度大、扶贫开发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这些难点制约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2]。吴玉峰等(2016)认为创新开发性金融机制、实行差别化贷款模式、落实差异化政策能有效实现脱贫[3]。汪恭礼(2017)认为精准扶贫、脱贫是补齐全面健康小康社会农村短板的有效措施,扶贫工作提质提效的可行途径,对于实现脱贫具有重要意义[4]。王斌(2016)研究认为:要积极创新产业融资模式,保障县域地区特色产业的融资需求,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动力[5]。廉超(2017)研究认为:PPP模式是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可行方式[6]。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扶贫、脱贫的作用及机制、制约因素、实现途径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实践研究较少。本文在国内学者理论研究以及国家政策指导的基础上,结合增长极等相关理论,对和龙市产业扶贫的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进行具体分析,旨在为和龙市产业扶贫提供可行对策措施,进而深化和龙产业扶贫进程,促进贫困户贫困村减贫脱贫。因此,本文关于和龙市产业扶贫问题研究十分必要。

1 和龙市农业产业扶贫的现状

1.1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产业扶贫能够进一步降低贫困农民数量规模,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水平。一方面,产业扶贫能够促进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和龙市产业扶贫实现了19个贫困村退出、1477户2620人脱贫,2017年一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1元。较上年同期增幅340元,同比增长8.23%;其中经营性收入为3231元,较上年同期增幅165元,同比增長5.38%;工资性收入为813元,较上年同期增幅135元,同比增长19.91%;财产性收入133元,较上年同期增幅10元,同比增长8.13%;转移性收入294元,较上年同期增幅30元,同比增长11.36%。2017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35元。较上年同期增幅413元,同比增长8.75%;其中经营性收入为2835元,较上年同期增幅122元,同比增长4.5%;工资性收入为1641元,较上年同期增幅245元,同比增长17.55%;财产性收入267元,较上年同期增幅14元,同比增长5.53%;转移性收入392元,较上年同期增幅32元,同比增长8.89%;另一方面,产业扶贫能够保障贫困农民基本生活,和龙市不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投入500万元,设立护林员、河道管护岗位760个。开发农村脱贫攻坚服务岗位176个。将5631人纳入“一张网”扶贫兜底政策,每年养老保险金至少增加926元,逐步解决了贫困人口养老难题。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和龙市产业扶贫。

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

一是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截至到2016年,和龙市涉农龙头企业已有40家。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18家,增长81.82%。其中,2011年之前有19家,2011年新增3家,2012年新增6家,2013年新增4家,2014年增加5家,2015年新增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有5家,州级龙头企业35家,主要经营大米、林下参、木耳菌、蜂蜜、马铃薯、猪、玉米、白酒、牛、种貂、杂粮、黑驴、水稻、淀粉、冻产品、药品等产品。和龙市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实力不断提升,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

二是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和龙市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3家,累计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15家,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33家和689家,增长了6.65倍和26.5倍。和龙市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家庭农场数量持续增加。家庭农场的发展和壮大对于农村经济进步和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助推作用。截至到2016年,和龙市家庭农场已达到38家,与去年相比增加了11家,增长了29.73%。其中:崇善镇3家、龙城镇14家、头道镇6家、南坪镇5家、八家子镇8家、东城镇2家。

四是专业农场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5年,和龙市已认定并进行工商注册的专业农场达到103家,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100家,增长了33.33倍,其中2011—2014年专业农场数量分别为24家、53家、79家、98家、专业农场数量不断增加,有助于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进步。

1.3 扶贫投入持续增加

在环境改善工程方面投入1.7亿元,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1041户1954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同步完成光伏、旱改厕、给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整合资金2.03亿元,实施环境改善类项目44个,在改善农村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民宿旅游。引进中国建材集团绿色建筑产业化示范项目,打造绿色建筑产业化基地。在社会保障方面不断加大行业扶贫力度,投入500万元,设立护林员、河道管护岗位760个,开发农村脱贫攻坚服务岗位176个,将5631人纳入“一张网”扶贫兜底政策,每年养老保险金至少增加926元,逐步解决了贫困人口养老难题。在金融扶贫工程方面组建126人的市金融服务中心,构建市镇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实行“一站式”办公。投入1.3亿元实施精准增收项目,为贫困户提供每人1万元3年期政府贴息贷款。2017年累计发放扶贫贷款2.1亿元,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可见,扶贫投入的增加为和龙市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和龙市农业产业扶贫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县域农业产业基础薄弱

和龙市全市农业产业虽然门类齐全,但现代化水平依然不高,特色农业也还未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营,表现为农产品品牌较多、名牌较少、市场规模小、竞争力差。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传统林业、人参、医药产业仍占据着较大比重,缺乏特产加工产业,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着市场营销、功能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主要在于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不足,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存在水利设施落后,河道淤积,水资源调节能力不畅,引水困难,排灌设施不配套,有效的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农产品监管制度不完善,导致农产品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三无”现象较为普遍。

2.2 三产融合程度低,产业关联度低

和龙市的县域产业发展滞后,具体表现为三产融合、产业关联度低,这对农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据统计,2015年,和龙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8.8%,但在农业总产值的构成中,农业服务业只占到0.9%。另外,和龙市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表现为各自为战,跨市的大型企业几乎没有,产业关联度较低,而大多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差,这就造成了单一品种的产品链条较短、无法充分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

2.3 劳动力资源短缺

一方面,和龙市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并不具备人口优势,再加上从事农业劳动的收益有限,使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老人和妇女成为从事农业劳作的主力军,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使培育新型农民、推广农业新技术难度更大,农业实用技术创新成果少,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到户率、到田率不高,农用物资的粗放使用,降低了农业发展效率。

另一方面,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不仅需要配套的硬件设施,更需要人才的支撑。和龙市虽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引進人才,鼓励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因素的制约,目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技术工人还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

3 和龙市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建设高端农业产业园区

第一,积极推进东城镇太兴村现代农业先导示范园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将该产业园区打造成集现代设施农业生产、栽培技术培育、特色果蔬采摘、生态餐饮体验、平岗平原乡村传统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产业综合体。第二,着力打造龙城镇土山村和邦生态循环设施农业综合园。通过秸秆收储运及废弃物的综合再利用,促进秸秆能源转化,温室供热供暖,生物有机肥还田还产等,实现土壤改良,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第三,发展高端畜牧产业园区。依托高端畜牧产业发展公司及饲料加工厂等基础设施,重点打造集“种植+养殖+屠宰+分割+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畜牧产业形式。以“政府+公司”入股形式,在八家子镇上南村新建一个集配种、繁育为一体“和牛”种牛繁育调配中心,重点打造“和牛”品牌,建设集养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第四,发展现代棚膜农业产业园。围绕棚膜经济发展规划,在严格论证和投入产出效益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和龙市棚膜产业园区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规划。通过建设高端农业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和龙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增强农业自我造血能力,为和龙市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进而促进农民增收,缓解农民贫困问题。

3.2 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继续深化培育发展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主体,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的合作模式,促进不同农业产业经营主体联动发展,实现优势短板互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精准扶贫。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方面,结合本市农业产业特点,试验和推广村集体股份制合作经营模式,合理调配各种资源,进一步整合规范各类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民、村集体、致富带头人和产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收入。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和涉农产业发展,加快推动全市返乡创业工作。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方面,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模式,坚持企业主导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政府主导型的服务、合作型的服务等多元化的服务模式,解决农户在生产销售环节中的要素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不断完善与建设和龙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3.3 发展“互联网+农业”

支持“互联网+农业”,助推智慧农业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为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通过“互联网+农业”,将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相结合,推动和龙农业智慧化发展,进一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的模式,采用“互联网+基地、实体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电商农业,实现生产源头到终端市场的直接对接,既能扩大农产品市场供给,满足市场对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需求,又能带动地方农户收入水平增加,改变农业企业生产经营销售模式,助推农业产业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

3.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快村屯垃圾清理;推进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五化”综合利用;强化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监管力度,加强生物农药、有机肥和可降解农膜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动农村厕所、危房改造工程,做好镇村居住环境的美化、绿化、维护工作,建设生态环保、绿色健康、宜居宜业和龙新面貌。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其农业发展的承载力,助力和龙农业产业升级,农民生活质量提高。

3.5 以民族文化传承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全域民俗风情游

依托和龙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具有和龙特色的乡村旅游,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和龙市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的综合体,少数民族农耕文化历史悠久、长白山脉风光秀丽、民俗部落特色浓厚、田园风情以及地方特色餐饮、歌舞等民俗文化为和龙市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依托和龙人文自然景观,打造和龙市全域民族风情游,为游客参观体验和龙民俗风情提供更多的产品,积极助推和龙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其次,依托当地农业产业特色,打造集休闲、旅游、观光、采摘、垂钓、学习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积极拓宽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将农业发展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潜力。最后,大力开发和龙边境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文化旅游等多种旅游项目,积极打造“长白山下金达莱,悠闲四季梦三城”的乡村旅游品牌,将乡村旅游打造成和龙市的对外宣传的名片,加快和龙农耕文化特色同朝鲜的对接,实现旅游的互动,进而促进和龙农业休闲旅游发展。以一二产业为基础,以民族文化传承为依托发展和龙乡村旅游业,通过乡村旅游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改善农村环境,带动一二产业发展,进而助推和龙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3.6 积极探索精准扶贫实践模式

创新和龙市精准扶贫模式,积极探索教育+产业模式;互联网+贫困村的模式;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农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乡村党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技术部门+乡镇政府(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模式;政府+银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等新的精准扶贫模式。

首先,以组织方式创新打造抱团式产业扶贫格局。一是积极引导农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扶贫村建设产业基地,实现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动;二是积极探索联合社的发展模式,组建村级金融互助社,重构县乡村三级金融担保服务体系,撬动产业扶贫资金;三是按照短中长产业和因地制宜原则,实施一村一个致富产业行动,实现主导产业联动。

其次,以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实现紅利式收益扶贫。一是政府奖补入股。政府把奖补资金作为村集体股份,对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基地的市场主体实行以奖代补入股;二是资源资产入股分红。组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企业以技术、肥料等入股合作社;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等入股合作社;依托粗集体经济合作社形成利益综合体;三是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土地经营权由贫困户流转到村集体在流转给市场主体,将流转资金作为股份入股,打造贫困户、村集体和市场主体三方联动的利益集合体,最终形成红利式收益扶贫通道。

再次,以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助推链条式扶贫。坚持创新发展新理念,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进而加快农业六次产业化进程。积极探索“光伏+、旅游+、互联网+”等扶贫模式和行动,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扶贫攻坚工作的新发展格局。一是通过“旅游扶贫+”推动和龙市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二是通过“光伏+扶贫”促进清洁能源向扶贫资源转变;三是通过“互联网+扶贫”推动城乡要素资源的双向配置,实现网货下乡和农货进城,积极构建辐射县乡村的县域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电商扶贫新形态。

最后,以“社会资本+扶贫”推进开放式扶贫。要着力发挥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扶贫工作,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合作共赢、协同推进的开放式扶贫体系。一是要发挥金融资本扶贫的支持作用;二是要壮大商会在扶贫中的功能和作用,积极搭建商会平台,为贫困户提供有效帮助;三是用活财政资金,充分利用财政过桥资金、产业发展资金,有效缓解企业发展难题。

参考文献

[1] 罗煜.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农村脱贫攻坚方略——以河南为例[J].开放导报,2016(6).

[2] 鲁春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点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6(7).

[3] 吴玉峰,付晓.国家开发银行党校课题组.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若干问题的思考[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6(3).

[4] 汪恭礼.精准扶贫与脱贫问题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7(3).

[5] 王斌.关于安徽省产业脱贫融资模式的对策建议[J].时代金融, 2016(36).

[6] 廉超.PPP模式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贵州社会科学, 2017(1).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农业产业路径选择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2013年广东热区社会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