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常发愿成瑰宝,世间罕有太子像

2018-09-10徐汝聪

哈哈画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凳子菩萨太子

徐汝聪

一进上海博物馆的雕刻陈列室,我们的目光立即会被迎面这一座佛教雕像吸引住。喏!就是这一座名为“道常造太子像”的雕像。雕像虽然残损严重,周身却散发出庄严、神秘的魅力;他身形优美,虽然跷腿坐于高凳上,但姿态却如此端庄。

凑近看,哇!雕像底座题铭上的字实在是太漂亮了。如果你的肺活量够大,没准能一口气读完。看不清?我来给大家推个近镜头。题铭写道:“大齐天保四年岁次癸酉八月辛卯朔十九日己酉(其后一字無法辨认)宋寺比丘道常减剖衣钵之资敬造太子像一躯普为一切众生国王帝主师僧父母普同斯福。”

题铭虽然只有短短几行字,但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在距今1560多年前的北齐天保四年八月间,一位法名“道常”的和尚为了替当时的帝王、师父、天下苍生和父母祈福,节衣缩食省下钱,请工匠雕刻了这尊“太子像”,并且把他的愿望刻在了石像的座子上(我们把这一类文字称为“发愿文”)。

你知道吗?博物馆在命名藏品时,一般凡在文物上有文字的,如经过考证文字和文物是同时期的话,便会在文物名中加入铭文内容,所以这件雕像被命名为“道常造太子像”。

小链接比丘与和尚

比丘,在梵语中指接受佛教戒律而离开家庭,加入僧团的男性出家人。他们按照佛教的规矩在寺庙中集体修行,向大家宣传佛教;和尚指有德望的比丘,现在人们一般也将比丘称为和尚。

这位太子竟然有为天下苍生降下福祉的神力?他必定不是凡人吧?对了,道常造的太子像其实正是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当太子时)的形象。释迦牟尼原名乔答摩囟悉达多,他出生在古代东北印度喜马拉雅山麓的迦毗罗卫国,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悉达多太子二十九岁时不顾父王的劝阻,削发做了比丘。他在一棵毕钵罗树下专心思考,终于在一个星光之夜大彻大悟、修行圆满,成为了佛陀。

“道常造太子像”的形象是悉达多太子青年时修行的样子,此时的太子为菩萨形象。(佛教初创时期,把尚未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佛陀传播佛法的助手。)

“道常造太子像”的特别之处

这尊缺失了手脚甚至头部的太子像为何被放在上海博物馆雕刻陈列室中如此重要的位置?

请注意看!太子菩萨一身古印度贵族的装扮:他上身着紧身衣,肩披宝缯:下身穿带有精致褶皱的长裙。

他坐在束腰凳子上,单以右足压在左大腿上。右脚搁在左膝盖上[这种坐姿名叫:半跏趺(jia ffi)],左脚踏莲台,上身微微前倾,左手扶右脚。经过1500多年,太子菩萨的头部和右臂因为我们无法确定的原因已经残缺,但人们仍可以根据雕像右臂残余部分的轮廓推测:他的右臂应该曾支在右腿上。可以想象,菩萨右手托着脸颊,正凝神静坐,思考着人生的真谛。

从现存资料看,佛教造像发愿文中有“太子像”铭文的非常少见,最著名的有两件:一件就是这件“道常造太子像”,另一件是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馆的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的“郭元庆造思维太子像”。

互动:学学养身保健的跏趺坐

跏趺坐是佛像的常见坐姿,即互交二足,盘放于双腿上。对人来说,这样的坐法为最安稳而不易疲倦。其实,练习跏趺坐也有养身保健的作用哦!来,跟我一起来放松一下身体吧!

1.先将左足置于右大腿上,再将右足置于左大腿上;

2.挺直脊椎;

3.自然张开肩膀:

4.手掌翻开,两拇指轻轻接触,自然放松置于腿上;

5.将头摆正,双眼微闭;

6.舌头的前半部轻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

小链接筌、蹄怎么座?

在汉语中“筌”是捕鱼的工具,“蹄”是抓兔子的工具。筌、蹄二字合在一起是指实现目的的用具和途径,所以用“筌蹄座”来称菩萨座,是指菩萨觉悟佛法真谛时的用具及过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尊雕像中太子菩萨的坐具是一种束腰的凳子,这是非常古老的高坐家具。南北朝时期,正是由于它的出现才改变了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有了和我们现在一样垂足坐的坐姿。凳子和垂足坐法起源于佛教讲经时的姿势和用具,随着佛教的传播,才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从现存资料看,在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壁画上可以见到最早的束腰凳子形象,应该是古代印度贵族的坐具。早期佛教中的菩萨形象本来就是古印度贵族的形象,加上身为贵族的悉达多太子创造了佛教,所以这种凳子几乎成了太子菩萨思维修行的专座。这种束腰凳子有一个特殊的名称——筌蹄座。这件雕像的筌蹄座从正面到反面都雕饰得非常精细,连覆盖其上的坐垫都非常写实。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特别是石造像造型古朴、内容丰富,堪称中国佛教造像的经典之作。

猜你喜欢

凳子菩萨太子
踢凳子
菩萨
几何:凳子一摞摞
汉字奇遇记
汉字奇遇记
《太子湾的春天》摄影
寻找凳子腿
会走的“石凳子”
佛像面前的菩萨
生气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