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非媒体“一带一路”报道情况的研究
2018-09-10周亭杨钰向雅琴
周亭 杨钰 向雅琴
【内容摘要】 近年来,大型中资企业借力“一带一路”投资南非,在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并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鉴于南非媒体在非洲的较大影响力,本研究采用框架分析路径,以2017年1月1日~8月15日期间,10家南非主要媒体官网的78篇英文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规模、主题和倾向上探究南非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与评价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南非主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总体较为友好,无明显负面倾向;但缺乏有关“民心相通”的报道,而且停留在宏观层面,源自中国权威消息源的报道也较少。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南非媒体;国际传播
一、研究背景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南端,是非洲与外部进行经济、政治、人文等交流的重要门户,也是跨国公司对非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之一。自1998年1月中国与南非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双边关系平稳发展,双边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南非成为中国企业对非投资第一大目的地。当前全球政治与经济局势复杂多变,同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和金砖国家,中国与南非存在共同的利益诉求。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七年成为南非最大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①近年来,大型中资企业借力“一带一路”投资南非,在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并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南非有望成为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获益国家之一。然而,国际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质疑和指责之声,如“转移落后产能”“破环生态坏境”“发展地缘政治”等,在南非也同样存在。
南非的传媒产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在非洲属发达之列,其平面和电子媒体均较成熟,在非洲,特别是在南部非洲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南非主要媒体如何报道“一带一路”倡议,直接影响当地公众对该倡议的认知。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南非主要媒体如何诠释本国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家利益、向公众传达怎样的态度、营造怎样的舆论氛围,并提出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以回应相关负面报道,加强精准化传播,在南非公众心中树立起积极的中国形象。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南非实行新闻自由和开放政策,新闻从业人员崇尚“自由”“独立”的新闻价值观,政府不能干涉或影响媒体报道。其平面媒体基本上由独立传媒集团、乔尼克传媒集团、全国传媒集团、新非洲和卡克斯顿五大传媒集团控制,南非广播公司则控制大多数的电视台和电台。②
目前,针对南非媒体对中南关系的报道,南非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南非对金砖国家的身份认同”这一主题,较少探讨“一带一路”在南非媒体中的报道。南非学者赫尔曼·魏斯曼的文章——《作为“金砖伙伴”的南非与中国:媒体视野下的地缘政治转变之探究》对本文具有较大参考价值。赫尔曼·魏斯曼分析了南非媒体如何呈现“金砖五国”关系,以及当地主要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如何评价本国“金砖五国”身份,并通过分析南非主要媒体对“金砖五国”的报道数量和倾向,认为中国已经超越其他金砖国家成为南非媒体报道的焦点,且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③相比之下,国内学者欧亚和朱鹂的研究角度则更为具体,他们运用框架分析的方法,不仅在宏观层面上分析了新闻报道规模、议题类型及其分布,在中观层面上分析了新闻文本的叙事结构,也在微观层面上分析了新闻文本的词频,较为全面细致地探讨了南非媒体舆论对中国在南投资的认知和评价。①
基于既有研究,本文采用框架分析的路径,宏观上描述南非媒体的报道规模和倾向,并结合报道来源、重点媒体进行分析;微观上通过词频分析,进一步剖析重点议题的报道;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需要指出的是,英语和阿非利加语是南非的通用语言,②本文仅针对英文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对象为南非境内20家主要平面媒体官网的所有相关报道。③研究时间限定为2017年1月1日~8月15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日期(2017年5月14日~15日)正在此时间段内。
在设置关键词①并利用谷歌搜索引擎抓取相关新闻且剔除零报道媒体和重复报道后②,共获得了10家媒体的78篇报道。③
三、研究结果
(一)报道规模
如图1所示,报道高峰出现在5月份前后,结合实际报道内容,本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次成功的议程设置,引发了南非境内媒体的关注。
在利用谷歌搜索引擎抓取的共10家媒体的78篇报道中,59篇直接提及“一带一路”倡议或计划,15篇提及“肯尼亚蒙内铁路”,10篇提及“中巴经济走廊”,8篇提及“亚投行”,6篇提及“瓜达尔港”;此外,“丝路基金”“中欧班列”“中缅铁路”等关键词也有所涉及,具体数量如图2所示:
如图3所示,在抓取到的78篇报道中,Independent Online的报道有18篇,占23%;其次是《商报》,有17篇,占22%;随后是《新时代报》、News24、《周末守卫者报》等。由此可见,Independent Online、《商报》、《新时代报》、News24和《周末守卫者报》这五家媒体对“一带一路”相关议题的关注度比较高。
(二)报道主题
1.热点词频
通过对78篇报道内容进行分析,剔除无意义词汇(如country,of等),得到排名前20的名词,如表2所示。
分析词频图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第一,“中国”出现频次最高,共679次,远超其他词汇。
第二,“贸易”“项目”“发展”“铁路”“经济”“投资”“基礎设施”“银行”“建筑业”这9个与经济有关的词汇在前20名的热点词中占据较大比重,说明南非媒体在对“一带一路”议题进行报道时,尤其关注贸易、资金和基础设施等问题,而与“民心相通”相关的议题如“人文交流”则未受到重视。
第三,排名第三的“美国”和排名第十六的“特朗普”共同出现,结合具体的报道内容,我们发现,南非媒体较为关注中美关系,尤其是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中美的外交政策经常被南非媒体放在一起比较。
第四,“南非”一词仅出现了75次,而“非洲”一词却出现了267次,这也印证了欧亚和朱鹂的论文《南非媒体舆论对中国对南投资的认知和评价研究》的研究结果,反映出非洲媒体在报道“一带一路”时,习惯将议题与视野延伸至整个非洲大陆,即以非洲主人翁的心态来看待中国对南的投资问题。①这一方面与南非作为非洲大陆最发达国家的身份有关,且南非与其他非洲国家高层互访频繁,它视非洲为其外交政策立足点,并把维护南部非洲地区安全与发展、推动南部非洲地区一体化作为外交首要考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南非媒体在评价中国对南非投资时,会综合中国对其他非洲国家乃至整个非洲大陆的投资策略进行衡量,这体现出南非媒体在选择报道立足点时的独特之处。
从图4可见,除表2显示的20个高频词外,“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家,以及“合作”“权力”“安全”“军事”等话题也获得南非媒体大量关注。
2.主题分类
根据一项议题在一篇新闻中所占的篇幅,我们将议题分为“主议题”和“子议题”。“主议题”是指该议题在一篇新闻中占主要篇幅,该新闻主要围绕该议题进行报道;“子议题”是指该议题在一篇新闻中占的篇幅比较小,且一般作为背景、原因、目的等信息要素呈现,以此辅助主议题的报道。
为了判断“一带一路”议题在南非媒体报道中的重要程度,本研究根据上文“主议题”和“子议题”的定义,将抓取到的78篇报道进行了分类;此外,为判断“一带一路”议题的内容类别,我们根据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通”原则——“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将“主议题”的报道内容划分为“政治” “基础设施”“贸易”“资金”“民心”“其他”六个方面。
如表3所示,在78篇“一带一路”议题报道中,有36篇报道把“一带一路”作为“主议题”呈现,另外42篇报道则把“一带一路”作为“子议题”。
在“主议题”的报道中,主要涉及政治内容的有11篇:其中有10篇集中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还有1篇题为《中国1.4万亿美元的“丝绸之路”超越了“马歇尔计划”》的报道,从政治影响的角度来阐述,援引经济学家的觀点称,“一带一路”是一个地缘政治性的事件,其规模要比“马歇尔计划”大得多。
涉及基础设施的报道有14篇,其中8篇报道集中于肯尼亚蒙内铁路开通这一事件,剩余的6篇报道主要聚焦于中国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情况,涉及建筑、铁路、媒介等方面。
涉及贸易的报道有7篇,其中3篇分别从宏观角度阐述“一带一路”的经济影响、探讨南非内阁重组后能否给予中国投资者信心,另外4篇报道属于微观层面,分别从广交会的盛况、定位为“一带一路”关键地区的安徽省吸引国外投资的情况、东莞制鞋工厂对埃塞俄比亚员工的培训、巴基斯坦商人对“中巴经济走廊”的抱怨四个角度切入。
涉及资金的报道共有3篇,主题围绕“亚投行”,除了描述亚投行的资金利用情况外,还将亚投行与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行”)进行对比,认为亚投行对于亚行而言是一个潜在威胁。
还有1篇报道被归为“其他”类别,题为《中国在非洲的成功取决于南苏丹的和平》,出自南苏丹青年领袖论坛成员Peter Biar Ajak之手,主要阐述了南苏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南苏丹的内战问题,呼吁中国通过干预南苏丹促使其停止内战。
涉及民心相通的报道量为0。
在42篇“子议题”报道中,主要涉及的内容有金砖国家合作、巴基斯坦汽车爆炸、中国人质被绑架、朝鲜发射导弹、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国家之间会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分析等。
(三)报道倾向
1.总体报道倾向分布
整体上,南非主要媒体对“一带一路”议题的报道较为友好,无明显负面倾向。如图5所示,中性报道居多,有39篇,占50%;正面报道次之,有29篇,占37%,负面报道有10篇,占13%。涉及南非在“一带一路”中的利益,这些报道在进行相关诠释时普遍认为,该国应该乘上“一带一路”的快车,应抓住“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机遇。
但是,南非媒体的负面声音仍值得关注。在10篇负面报道中,有6篇关于肯尼亚蒙内铁路开通一事,均援引自法新社,除了介绍该铁路开通的事实和肯尼亚总统肯雅塔的讲话外,用的几乎都是负面形容词和评论,甚至认为蒙内铁路是英国政府之前在肯尼亚建设的广为诟病的“疯狂的列车”的接替者——后者因涉及贪污腐败、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等问题曾遭到猛烈抨击;2篇报道针对金砖国家,分别提到“一带一路”项目可能使沿线国家陷入高额债务,以及“一带一路”巨大的基础建设投资给中国本身带来的资金负担;1篇针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报道了欧洲国家拒绝在中国的“丝绸之路”峰会上签署贸易声明;1篇针对中巴经济走廊,从微观角度报道了一个生活在中国边境的巴基斯坦商人对中巴贸易的抱怨,表达了中巴经济走廊只对中国有利的观点。
2.五个主议题中的倾向分布
如图6所示,在“政治”“基础设施”“贸易”“资金”“民心”五个主议题的报道中,南非媒体的报道倾向有明显差异。针对“资金”方面的报道态度大部分呈中性,而针对“基础设施”方面的负面报道比例达42.9%,在五项主议题中负面比例最高。
在这10家媒体中,《比勒陀利亚新闻报》的报道倾向正面。Independent Online、《周末守卫者报》、News24及《星期日独立报》的报道倾向正面和中性。而《新时代报》、《邮政卫报》和《商报》的报道中,正面、中立、负面三种倾向均存在。《索韦托人报》和《公民报》的报道倾向是中性和负面各一半。
经查阅资料发现,《比勒陀利亚新闻报》、Independent Online、《周末守卫者报》、《星期日独立报》同属南非独立传媒集团(Independent News & Media)旗下,它是南非最大的媒体集团之一,近年来一直与中国媒体有着友好互动。①该集团还承办了2017年8月14日的中非媒体对话会。②因此,在针对“一带一路”相关议题的报道中,该集团旗下的几家媒体都呈现出中性与正面报道。
另外,我们发现7%正面报道的消息源是新华社,而38%正面报道来自《周末守卫者报》的编辑Melanie Peters,她曾在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承办的中非新闻交流中心培训10个月;80%负面报道的消息源是法新社,剩余20%的负面报道源自南非的两位时评人。
四、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一带一路”相关议题在南非媒体中的报道存在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 “民心相通”方面的报道缺失,很少涉及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合作、媒体合作、旅游合作等主题。
第二,缺乏微观具体角度的报道。南非媒体对“一带一路”相关议题的报道主要从宏观角度着手,如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关系,少有从企业或人物等微观角度切入、打动人心的报道。
第三,缺乏源于新华社等中国权威消息源的新闻报道。通过分析上述78篇报道可以发现,报道主要来源是法新社和路透社,仅有2篇报道的消息源是新华社。
综上所述,在改进“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策略上,一方面,中国可继续加大对南非媒体平台的投资力度。本研究发现,10家南非媒体中有5家的报道呈正面和中性倾向。这5家中,除了News24,其余4家媒体——《周末守卫者报》《索韦托人报》《星期日独立报》和Independent Online均隶属于南非最大的媒体出版商之一,即独立传媒集团旗下。另一方面,应加强中国与南非媒体集团之间的业务交流与互动往来。如继续举办中非媒体集团和记者之间的交换互访项目,拓展中国在非文化影响力。再者,中国媒体已有部分入驻南非,如中央电视台、新华社、China Daily等。这些媒体应主动加强与南非媒体的互动往来,争取成为南非媒体报道“一带一路”议题的首要信息源。
(责任编辑: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