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媒体看“一带一路”:焦点、舆情及报道框架
2018-09-10贾诗慧张凡
贾诗慧 张凡
【内容摘要】 阿根廷主流媒体2014年至2017年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情况包括:新闻报道频率逐年递增且焦点主要集中在中阿合作具体项目上;在双边贸易和投资的推动下,舆情由最初的担忧逐渐转变为期待与肯定;阿根廷国内舆论普遍认为,在把握“一带一路”机遇的同时要对合作的潜在风险保持警惕。同时,媒体报道还反映出阿根廷新闻界普遍对“一带一路”倡议缺乏了解,且存在信息来源单一和报道面狭窄等现实问题。为此,中国社会各界需加强与阿根廷合作,全面介绍“一带一路”倡议,让阿根廷民众加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
【关 键 词】 阿根廷媒体;“一带一路”;中国
阿根廷是地球上距离中国最遥远的国家之一。尽管两国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由于地理上的隔阂,中阿两国长期缺乏互联互通。研究分析阿根廷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方式及特点,有助于了解当前阿根廷各界对该倡议的态度和评价,为两国合作提供参考。
本文分析阿根廷媒体自2014年至2017年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报道,通过梳理阿根廷主流报刊《号角报》《民族报》《纪事报》《金融界报》以及美洲通讯社的新闻内容发现:(1)相关报道频率逐年递增,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中阿合作具体项目上;(2)舆情由最初的担忧转变为期待与首肯;(3)阿根廷国内舆论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并存。
一、阿根廷传媒概况
阿根廷传媒业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和互联网。
报刊行业发展最早,1810年独立战争时期创办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报》以宣传爱国运动为宗旨,是阿根廷近代第一份正式报纸。①此后创办的各类报刊多位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该地区报纸销量在全国遥遥领先。当前最具影响力的全国综合性日报有《号角报》《民族报》《纪事报》。此外还有《消息报》《金融界报》等有影响力的地方性和行业性报纸。
在广播电视领域,阿根廷国家电台于1937年成立。1951年,胡安·多明戈·庇隆政府批准建立首个国有电视台电视7台(Canal7)。1989年私有化政策实施后,传媒产业开始内部整合。②阿根廷全国有调幅电台260个,调频电台1150余个,但仅有一家全国性国家电台(LRA1),其余电台被少数几家私营企业掌握。2017年,《号角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阿根廷最大有线电视公司有线电视集团与阿根廷电信公司合并,成为国内电信传媒行业巨头,并将业务延伸至邻国乌拉圭。③
阿根廷国内最主要的通讯社为美洲通讯社。美洲通讯社为阿国家通讯社,成立于1945年,直属总统府新闻国务秘书处。
随着互联网在21世纪的蓬勃发展,阿根廷网络媒体也成长迅速。2017年,全国互联网使用人数逾4100万,占总人口的93.1%,其中67.1%的用户拥有脸书账户,超八成用户表示会在网上阅读新闻信息。尽管如此,传统媒体依旧是大众传播的主流。阿根廷人平均每天花6个小时看电视,56%的民众会收听广播,70%的人会购买日报,这些数值都远高于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的平均水平,只有在上网时间(每月26个小时)方面逊于多数拉美国家。④
基于此,本文拟对阿根廷媒体的新闻文本进行梳理和分析,在结合媒体影响力和研究可行性的基础上,选取阿根廷国内四家主要报刊《号角报》《民族报》《纪事报》《金融界报》以及美洲通讯社作为研究对象,就这些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内容进行研究。
二、报道焦点:中阿合作具体项目
阿根廷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描述和评价“一带一路”倡议,另一类报道则更关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与本国利益切实相关的中阿具体合作项目。
本文首先以“一带一路”(按中国一带一路网的官方翻译,英语为:Belt and Road,西班牙语为:La franja y la ruta)为关键词,以倡议提出后的第二年,即2014年到2017年12月为特定时间段,在阿根廷主流媒体网站和国际新闻媒体数据库内进行搜索。结果显示相关报道数量非常有限(共计8篇),且集中在2017年5月之后,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后。例如美洲通讯社对阿根廷总统毛里西奥·马克里应邀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进行过相关报道。① 此前,阿根廷鲜有新闻报道和评论明确提及“一带一路”,但有部分新闻以非官方译名,如:“带路(Franja y ruta)”“OBOR(One Belt, One Road)”“新丝绸之路(Nuevas Rutas de la Seda)”“计划(Plan)”“带子(Cinturón)”等来代指“一带一路”倡议,且该现象至今仍较为常见。
部分报道虽未提及“一带一路”,但直接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具体合作项目。本文进而采用逆向搜索,即根据“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的相关报道,以中阿合作具体项目名称作为关键词,如“高查瑞光伏电站(Gauchari)”“阿图查核电站3号机组(Atucha III)”“‘基塞水电项目(Kirchner y Cepernic)”等,在阿根廷媒体网站和数据库内进行检索。通过检索发现,此类报道在阿根廷主流媒体中占多数,共有51篇报道符合相关主题。②例如,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媒体对“马克里总统收获的21项双边合作协议”都进行了详细报道。
阿根廷《民族报》称马克里的访华之行为“征服中国市场和投资之行,總统对结果很满意。”《民族报》另一则报道称,“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肉制品进口国,阿根廷的冷鲜肉及其他优质食品将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号角报》援引政府公报称,“政府正在推进‘史上最宏大的基础设施计划,阿根廷正与中国和亚洲的金融机构‘并肩合作,且有意加入亚投行”。《金融界报》引用总统之言指出,“很少有国家能像中阿两国这样高度互补,中阿两国未来十年的双边关系发展将比过去四十五年更为重要”。《纪事报》则指出,“高查瑞光伏电站项目将为阿根廷创造600个直接就业岗位和1000个间接就业岗位。胡胡伊省省长赫拉尔多·莫拉莱斯希望借此降低失业率,弥补财政赤字,并计划未来十年发电300兆瓦,相当于全国发电量的10%。”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阿里巴巴集团与阿根廷投资贸易促进局签署了电子商务协议,阿根廷《民族报》《金融界报》《纪事报》均引用了相关人士的正面积极评价。阿里巴巴总裁迈克尔·埃文斯称,“此项协议最终受益者是阿根廷中小企业。他们将通过阿里巴巴平台获得史无前例的国际机遇。”与此同时,阿根廷投资贸易促进局行政总裁胡安·巴勃罗·特里波迪表示,“此举将开拓(中国的)潜在市场。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有益的。” 此外,阿根廷蓝莓协会主席费德里克·巴亚对农产品空运出口充满期待,评价称“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并希望农业部在未来几年与中国签署具体的相关协议,使阿根廷在充满潜力的中国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三、舆情变化:从忧心忡忡到充满期待
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阿合作,阿根廷舆情经历了一个由原先满心忧虑慢慢发展为期待与首肯的变化过程。
2014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根廷国事访问期间接受了《民族报》专访。习近平主席将中阿两国关系形容为“兄弟情”,并表示“未来将加强两国在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将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新高度”。①当时的阿根廷政府正面临与美国“秃鹫基金”的债务纠纷,美国最高法院要求阿根廷偿还总额为13.3亿美元的债务本息。对于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合作意向,时任总统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表示,“欢迎中国企业到阿根廷基建、能源、航天和贸易等方面进行投资”。②国事访问期间,两国政府共签署20项协议,投资金额达75亿美元。
然而,面对中国的诚意,当时阿根廷国内存在不少担忧和质疑。《民族报》将克里斯蒂娜的行为描述为“亲近俄罗斯和金砖组织”“摆明姿态要远离以美国和欧盟为主导的地缘政治一极”“仿佛是要加入一场令人质疑的‘新冷战”。同年8月,阿根廷圣菲省国会众议员卡洛斯·布朗以中阿贸易合作为例在《民族报》上发文指出,“阿根廷对中国的贸易长期存在逆差,这不仅是效仿十九世纪英国对我们的贸易殖民,更重要的是会导致阿根廷中小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阿根廷托尔夸托·迪特拉大学学者罗伯特·拉塞尔也批评称,“这是‘缺乏战略的表现,因为加强同北京与莫斯科的联系意味着向‘反西方阵营倾斜,其后果不堪设想。”此外,《号角报》还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冷战时期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相比较,认为中国“试图以经济力量获得政治影响”。
尽管在2014年阿根廷国内针对中国的质疑声不断,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中阿两国贸易稳步发展,投资额不断扩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惠及阿根廷国内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是有助于促进南美洲区域一体化和互联互通。在这种情况下,阿根廷国内媒体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逐渐出现转变。《民族报》《纪事报》等主流媒体的对华报道体现了这一变化。
前阿根廷驻华大使古斯塔沃·马蒂诺2015年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上发言说,“中国正成为阿根廷最大的投资来源国”“阿根廷和拉美地区非常愿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从而加强双边合作,推动双方贸易和投资迈上一个新的台阶。”①阿中商会主席斯帕多内指出,“智利积极与中国合作,所以中国现在对智利葡萄酒实行‘零关税。相比之下,阿根廷瓶装葡萄酒的进口关税是14%”;“我们错失良机,否则现在与中国的联系将会更紧密。”②现任阿根廷驻华大使盖铁戈在采访中表达了相似的看法,“阿根廷产品尚未进入中国高档超市,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在中国没有市场,而是因为过去很多年我们都闭关自守。”③《纪事报》则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和自由贸易政策与美国现行的贸易保护主义相对比,认为在不可逆的全球化大趋势下,“中国将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高铁”。④
除了经济上的肯定,阿根廷媒体对于本国总统在中国受到的礼遇也给予了重点关注,并进行了高度评价。对于马克里总统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族报》用“备受青睐”一词来着重强调:“马克里始终备受青睐,被安排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身边的位置。中国领导人明确表达了对马克里的认可。”①阿根廷媒体还多次提及中阿签署的具体投资金额,阿交通部长吉列尔莫·迪特里希评价称,“‘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让阿根廷收获成功。”②《号角报》将高峰论坛称作是“政府不可错过的良机”,并指出“阿根廷呼吁建立一个共赢的全球经济合作机制”。③ 由此可见,当前阿根廷官方及商界与中国合作的愿望日益强烈,阿方企业对中国市场充满期待。
四、报道框架:认为机遇与风险并存
阿根廷主流媒体尽管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为本国带来巨大机遇,但也強调对潜在的风险不可掉以轻心。
首先,在机遇方面,该国媒体大都认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阿合作能给阿根廷本国及南美洲区域发展带来美好前景。
拉普拉塔河盆地发展基金执行总裁胡安·诺塔罗认为,“中国投资的兴趣除了在传统的基础设施领域,还在真正有可能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领域和部门。”总统马克里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拉美和亚洲之间的合作有助于阿根廷减少贫困人口;物流、能源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将促进阿根廷经济增长。”2017年5月,阿根廷首次作为主宾国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食展,逾60家阿根廷企业集体亮相。总统马克里亲临助阵,为中阿企业合作树立信心。同年“双十一”期间,阿根廷使馆与中国线上购物平台天猫合作,区区几个小时,售出的阿根廷大红虾总价就达到3600万美元。阿根廷驻华大使盖铁戈还特意充当“快递小哥”,亲自送货上门,以感谢中国消费者选择和支持阿根廷食品。
其次,阿国媒体评价“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型平台,能为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各大洲国家提供互相交流、拉近彼此距离的良好契机。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马克里同西班牙首相马里亚诺·拉霍伊等国家元首及国际机构负责人进行了双边会晤,积极为阿根廷寻求国际投资、开拓海外市场。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表示,愿意“通过多边机制投资阿根廷的基础设施项目”。①马克里还强调,“我们希望‘一带一路倡议能与‘南美洲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倡议(IIRSA)协调合作,更好地推动区域间的‘互联互通。”②这一合作理念得到各方积极肯定,并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的第六条中明确体现。阿根廷《金融界报》还以“推动经济一体化”为标题对“促进资金融通”平行主题会议进行了详尽的报道。
第三,尽管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阿根廷各界日益意识到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做好准备以积极的姿态来迎接新机遇和新挑战,但“谨慎小心”始终是阿方不变的态度,这一观点也普遍出现在阿根廷媒体的相关报道中。
2016年5月,阿根廷驻华大使盖铁戈与阿方企业家代表团一同参观上海自贸区时就指出,“我们要在这里安家落戶,但这个过程需要慢慢来。”阿根廷前外交部长苏珊娜·马尔科拉在接受《民族报》采访时强调,马克里总统访华的“战略意义大于投资价值”;“总统希望以稳妥的方式在具体项目上开展合作。”阿中商会主席斯帕多内则认为,“与中国企业合作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耐心”;“建立朋友间的互信是合作的前提”。 阿根廷德兴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保罗·罗卡2017年在“中小企业发展计划”活动中提到,“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全球都有重要影响。但由于阿根廷经济自身的脆弱性,我们要格外谨慎。”
此外,阿根廷国内似乎对“中国威胁论”依旧存有顾虑。阿根廷前外长马尔科拉曾表示,“中国的机遇是巨大的,但凡与中国有关的事务,其数字都很庞大。不过我们必须非常小心,避免产生幻想。”中国作为阿根廷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同时也是其第二大逆差来源国,经济上存在巨大的不对称性,“限制了阿根廷在项目谈判上与中国讨价还价的能力”。《民族报》也在报道中写道,“马克里试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他希望习近平鼓励更多中国游客到阿根廷旅游,并将足球也纳入自己的对外政策。这是阿根廷最具竞争力的产业。”
五、阿媒“一带一路”报道的启示
通过分析阿根廷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报道可以发现,阿根廷媒体报道聚焦在中阿合作项目上,其舆论从担忧到期待,报道基调以正面积极为主,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能为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相比美国现阶段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中国开放、包容的合作姿态更符合全球化大趋势,有助于各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阿根廷媒体认为本国应当合理把握机遇。但与此同时,媒体报道中也反映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阿根廷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内容及核心理念缺乏系统性的介绍和说明,这不利于国民对中国倡议形成清晰、客观的认识,进而会降低对中国相关主题的兴趣与关注,甚至容易产生误读误解。
阿根廷新闻界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和了解比较有限,突出表现在使用各种“一带一路”的非官方译名、新闻报道的数量整体较少、缺乏对发展动态的持续跟进等。对于阿根廷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本身是不具有本土文化基础的外来概念,因而在其形成积极影响前需要被当地社会,特别是被大众传媒正确地理解。
为此,建议中阿主流媒体应加强沟通协作,通过举办媒体论坛、发展机构对接等形式,为阿方媒体工作者厘清相关概念与核心内涵。在关键问题和重要舆论问题上,中国方面更应主动发声,澄清事实,以理服人。
第二,现今阿根廷媒体报道的信源主要来自政府官员和商界领袖,较少关注普通民众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总体来看,阿根廷媒体对于“一带一路”议题的报道还停留在高层交流领域,民间认可度还不够。尽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阿国媒体强调了中国投资对阿根廷未来经济、就业、基建、减贫等多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民众普遍对笼统的数字缺乏概念。基础设施等投资项目,由于涉及范围广、建设周期长、对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等因素,不仅在短期内无法给民众带来直接收益,甚至还可能引起当地环保人士和少数群体的抗议。因此,“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带来的收益在阿根廷民间还缺乏认知。
为此,中国应积极主动向阿根廷媒体展示中阿两国的经济合作成果,让该国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投资项目。此外,中国企业进入阿根廷后也可主动通过阿根廷媒体传播良好的企业形象。两国还应继续加强民间交流和学界互动,让阿根廷媒体了解更多的非官方声音。
第三,阿根廷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更多集中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方面,对于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的报道不足,使阿根廷国内无法全面认识“一带一路”倡议。
在本文检索到的新闻样本中,逾三分之二的报道来自《民族报》,其余媒体均较少关注。阿根廷《民族报》和《金融界报》主要面向农牧业主和企业界人士,“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具体合作项目符合其切身利益,即扩大阿根廷农产品对华出口和中国对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两方面,因此相关报道数量较多;而《号角报》和其他媒体的主要读者为中产阶级和普通职工,与“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直接关联性不大,媒体报道就相对较少。①长此以往,媒体间报道量的不平衡容易使民众产生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误区。
对此,中国应从“五通”着手设计更多元化的针对阿根廷的项目,使阿根廷各主流媒体获得更符合自身受众需要的新闻素材,从而较全面地让阿根廷社会理解和报道“一带一路”倡议,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责任编辑:胡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