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在生态大地上美丽出彩
2018-09-10冉隆国
冉隆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拉开大幕。眼前,重庆各个区县在回顾2017年的同时,更是撸起袖子,准备在2018年新征程大干一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指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理念创新、路径创新、方法创新,努力实现弯道取直、赶超跨越。而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忠县牢记创新使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领跑全市,重大重点项目投资总量及增速均创历史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领跑渝东北……
“新一届领导班子把压力变成了动力,挑战变成了机遇,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县建成了一批重大工程,完成了一批艰巨任务,获得了一批含金量颇高的国家级、市级荣誉。”本刊记者在跟一些熟悉忠县情况的老干部交流时,他们均认为:忠县这一年干了三年的事情!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忠县县委书记赖蛟认为,2017年,忠县之所以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我们方向正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和干部群众精气神起来了,责任心增强了,执行力提高了。这是忠县攻坚克难、科学发展的利器!
生态因美丽而出彩:让青山绿水持续“开采”
全年忠县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315天,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县和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分别达50.3%、70%……
在忠县街头巷尾,郁郁葱葱的绿色树木,自在惬意的散步人群随处可见。这座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城市,其本身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代言人。
一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忠县,严守环境底线、生态红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重大突破:走绿色发展之路,鼓励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改造,万元GDP能耗下降4.5%;严格落实产业禁投清单及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实行招商引资项目环评前置制度;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深入实施五大环保行动,关闭畜禽禁养区养殖场238家;深入开展库区消落区“八乱”治理,加强地灾防治;划定102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河长制。
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让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忠县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优美景象跃然呈现。
在2187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乡村是展现美丽忠县生动画卷的最大版图。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忠县紧跟时代步伐,把实现乡村振兴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不断把绿水青山变成可以持续“开采”的金山银山。
而乡村要振兴,首先要脱贫。忠县坚持一手抓已脱贫6.2万名群众的长效巩固,一手抓现有0.6万名建卡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建立了“3+1”长效脱贫机制。
曾经,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帽子”压得忠县人抬不起头,但这并没有压弯他们的脊梁,挫伤他们的骨气。全县立志摘掉这顶贫困“帽子”,建立教育帮扶救助机制,防止因学致贫;建立医疗扶贫救助机制,防止因病致贫;实施“政府+保险”救助机制;全覆盖开展“诚信贷”,破解增收难题,如今终于顺利通过市级验收、第三方评估和国家省际交叉考核,成功摘掉了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帽子”,扬眉吐气!
忠县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定》,按照“产业兴、生态美、村容美、乡风美、生活美”的总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美丽乡村。
“一兴”即产业兴,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进一步提升柑橘、笋竹、生猪、生态水产等主导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覆盖面,呈现出大小并举、种养结合、“接二连三”、持续增值的产业形态和链条。“四美”即通过做优自然生态、整治人居环境、建设文明乡风、提升民生福祉,努力实现绿水青山之生态美、干净整洁之村容美、文明和谐之乡风美、安居乐业之生活美。“七彩大地”彰显的是忠县美丽乡村的整体印象、全域景致。忠县以秀美自然的绿水青山为本底,以曲折蜿蜒的乡村道路和大小河流为线条,以各种色彩交织的种养产业为图案,以匠心独具的特色小镇、傳统村落、农家庭院为节点,以大树、小桥、湖泊等为点缀,以洋溢着幸福笑脸的农民群众和城市游客为流动风景,构建起色彩斑斓、朝气蓬勃的动态大地景观,呈现出“七彩大地”的印象与魅力,让乡村振兴成为老百姓看得见、可期待的美好。
城市因特色而活力:处处成为“特色战场”
从古至今,忠县人民临水而居,城市因水而兴。特别是最近20年,历届县委、县政府抢抓三峡移民迁建机遇,不断推进城市向红星、香山、白公等区域拓展,县城建成区扩大到20.55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超过20万人,已达到小城市规模。
在全国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宏观历史背景下,忠县依托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乌杨新区,依托万吨级深水良港新生港开发建设临港新城,按照保护古迹、完善功能改造忠州老城,逐步形成“一江两岸三片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忠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拉开“一江两岸三片区”城市骨架,力争到2025年构建起40平方公里、40万人的特色中等城市。
产业是城市的基础,城市是产业的载体,深化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特色工业的决定》,全县积极发挥现有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聚集作用,推动关联产业项目集中布局,加快构建以锂电、医药、装备制造、资源加工为主导的特色工业集群,用特色产业支撑着这座特色城市,把“双特”发展思路变成美好现实。
“2017年,忠县经济增速排名重庆市第一,主要就是得益于工业经济的强力支撑。”忠县县委书记赖蛟介绍,忠县工业发展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围绕“特”字作文章,坚持集群发展、开放发展、创新驱动、绿色环保、产城融合等五大原则,从项目引进、土地供应、企业扶持、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双特”发展思路刮起了全县实干大干创新干加快发展的氛围,2017年4月,忠县启动了新生港一期工程的5个泊位建设,2018年底便可建成投用;同样在4月,忠县与大唐网络旗下的天天电竞(北京)公司合作打造“电竞小镇”,仅几个月的时间,电竞场馆的建设、电竞配套企业孵化园等就迅速启动,并于12月完成,建成电竞场馆,成功举办CMEG2017全国移动电子竞技比赛。
另外,孵化园里已引进落户20多家企业,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工信部直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合作建立的电子竞技检测、确权、评估、交易等中心已签约入驻……
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的乌杨新区是忠县特色工业发展“主战场”,记者看到,尽管在隆冬时节,新区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我们是一家土生土长的企业,利用忠县丰富的笋竹资源,提取竹纤维从事环保餐具生产。”瑞竹公司董事长王建忠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拥有10多项产品专利,生产的竹纤维环保餐具已经出口欧美市场。
在忠县乌杨新区,目前入驻的企业超过50家,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17年12月8日,包括博广环保技术公司碳酸钙循环经济产业化项目在内等5个大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达77亿元,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带动忠县工业经济上台阶,实现增长动能转换。
区位因开放而提升:通江达海直奔欧洲
过去一年来,忠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全力以赴招商引资,库区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新生港是忠县规划新建的大规模腹地吞吐港和区域水陆交汇枢纽,是忠县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沿江立体交通走廊重要节点,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全市“两点”“两地”定位的关键举措。
作为长江上游难得的深水港,新生港建成后可容纳万吨级货轮长年停靠,顺江而下可直达上海洋山港,实现“江海直达”。
规划中的黔江—忠县—广安铁路将与新生港相连接,建成后,长江下游货物运抵新生港,向西通过“黔忠广”铁路、兰渝铁路,直达欧洲。
站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上来审视忠县的发展,可以看到,区位因开放而得到显著提升。
随着开放平台不断构筑,开放通道不断拓展,忠县自身也在不断努力,优化开放环境—出台特色工业发展25条;争取各类专项发展资金12.6亿元;开展“解放思想,提高执行力”作风建设专项整治行动;减少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成为资本聚集的“洼地”,投资效益的“高地”。
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企业快速成长的摇篮,带来的结果如人们所期待的一样好,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忠县,进一步扩大开放成果。
忠县组建了锂电、医药、装备制造、智能终端、文化旅游等12个专业招商组,2017年全年签约项目178个,协议引资26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0.2亿元,签约项目数量、到位资金总量创造忠县历史纪录!
新的一年里,忠县将继续奏响开放之曲,以大开放、大招商促大发展,对接中新(重庆)战略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加快新生港进港大道和5个泊位建设,力争一期工程2018年底开港试运行;完善开放通道,加快推进渝西高铁、黔忠广铁路、黔忠万铁路、北线S53高速、梁西高速等前期工作,构建畅通交通体系;加大招商力度,以医药、锂电、装备制造、资源加工四大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全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情怀招商、资本招商,力争引进项目150個以上、实际到位资金80亿元以上。
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为实现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中等城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示范县,2018年忠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保护好库区绿水青山,将“绿色+”融入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以大开放、大招商促大发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
(图片由忠县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