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交通体系碳排放测算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2018-09-10卞利花
卞利花
摘 要:本文运用自上而下的碳排放量计算方法测算青海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可以看出其呈现递增趋势,其中石油类能源碳排放量增长速度最快。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各种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的关联度,得出各种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的关联性均显著,且柴油消费量与碳排放量的关联度最大。因此,青海交通运输业控制碳排放量应着力于降低石油类消费量,积极开发利用低碳能源-天然气和电力,调整能源结构。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 碳排放测算 灰色关联度 青海省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9(a)-142-02
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其生态功能尤为显著。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CO2排放量对高原生态的威胁越来越大。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越来越注重青藏高原生态功能的保护。近年来,国家通过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及“经济功能区”有效遏制了青海省生态的直接破坏,但还未能针对碳排放,尤其是对交通体系碳排放治理进行有效的探索。国内很多学者对交通体系碳排放测算进行了研究。谢守红等[1]通过基于各种能源消费量乘以各自的CO2排放系数进行碳排放测算,得出1980—2012年间,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总量逐年提升,呈现U型右支的发展趋势的结论。庄颖和夏斌[2]利用不同交通工具的单位周转量能耗数据及相应的周转量数据来估算各种交通工具的能源消耗量,然后根据《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自上而下的核算方法计算CO2排放量。武翠芳等[3]同样采用自上而下的核算方法对甘肃省交通碳排放进行了测算。为进一步了解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关系,一些学者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关系,比如柴宁等[4]。本文同样采用自上而下的核算方法计算青海交通碳排放量,进而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进行分析,以期了解交通碳排放量现状及碳排放量的结构,从而为有效治理交通碳排放提供科学路径。
1 青海交通能源消费现状
近十年来,青海经济获得大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也在不断增长。利用《青海统计年鉴(2008—2017)》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量数据,并根据表1给出的各种能源与标准煤的参考折标系数,可以得到青海交通运输业能源标准煤消费量,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青海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量直线上升。2007年能源消费量为74.25万吨标准煤,2016年增长到196.50万吨标准煤,2007—2016年能耗量平均增长速度为10.22%。其中石油类产品占据了很高的比例,特别是柴油占了绝对比重,成为影响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总之,青海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量上升速度快,且结构不合理。
2 青海交通碳排放測算
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耗量密切相关[5]。而化石能源的消耗主要在交通运输领域,因此,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是全球努力的方向,而进行碳排放的测算更能认清碳排放的结构特征。
2.1 计算方法
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我们知道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有两种[6]:(1)自上而下的计算方式:依据特定区域范围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同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相乘得到碳排放量;(2)自下而上计算方法:依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行车里程乘以每公里能源消费量即可得到能源消费总量,消费总量乘以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即获得碳排放量。
2.2 结果分析
根据公式(1),青海交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2007—2016年,青海交通能源碳排放总量在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46.23万吨碳增长到2016年的125.80万吨碳,年均增长率达10.53%,其中石油类能源的碳排放是主要组成部分。
依据上述灰色关联动态分析的步骤,分别得到2007—2016年青海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系数,结果如表5所示。原煤、汽油、柴油、电力和天然气消费量与碳排放量的关联系数分别为0.7458、0.8099、0.9796、0.6179和0.6902,均大于0.6,说明五种能源与碳排放量关联性显著。第一,柴油消费量与碳排放量的关联程度最大,柴油是青海交通运输业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它的消费量的降低最有利交通运输业碳减排;第二是汽油,汽油始终保持着较稳定的消费量,与碳排放量的关联程度也较强;第三是原煤,青海交通运输业中原煤的消费呈下降趋势,这引起碳排放关联度的变化;第四是天然气,飞速增长的天然气消费量引起了碳排放量变化,在长期动态过程中天然气对碳排放量的贡献不容小视;第五是电力,电力是低碳能源,虽然目前和碳排放量的关联程度不大,但近几年消费量增长迅速,日后关联程度会愈来越大。
4 结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青海交通运输业存在能源结构不合理,柴油消耗量过大,整体碳排放量增长过快的问题。因此,青海交通运输业控制碳排放量应着力于降低石油类消费量,积极开发利用低碳能源——天然气和电力,调整能源结构。
参考文献
[1] 谢守红,蔡海亚,夏刚祥.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5).
[2] 庄颖,夏斌.广东省交通碳排放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7,30(7).
[3] 武翠芳,熊金辉,吴万才,等.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交通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冰川冻土,2015,37(3).
[4] 柴宁,赵涛,林涛.我国各行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生态经济,2012(9).
[5]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6] 陈飞,诸大建,许琨.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型、现状问题及目标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9,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