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思考

2018-09-10王小露

高教学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平台课程

王小露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南京邮电大学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反映出文化素质教育3个方面问题,从而提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建立以文化素质公共课程、文化素质核心课程、文化素质拓展课程为主的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体系,从而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平台。

关键词:文化素质;课程;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0-0064-03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cultural quality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flects the three aspects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constructing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ak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s an example, cultural quality public curriculum, cultural quality core curriculum, and cultural quality development curriculum are established as the basic courses of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thus establishing a diversified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practice platform.

Keywords: cultural quality; curriculum; platform

1998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20年过去了,各高校依旧在探索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完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原因何在呢?是因为文化素质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对于理工科大学而言,通过搭建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将有品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

一、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出2010份问卷,回收问卷1936份,调查对象为:南京邮电大学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其中:女生为755人,男生为1181人),收回率为96.3%,有效问卷1815份。问卷围绕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被调查者的人文素质现状、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开展情况分别进行调查。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南京邮电大学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总体情况是好的,学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给予了相应的重视,大部分学生也都能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一)人文知识匮乏

许多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史、哲、艺术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了解得比较少。调查结果表明有77.3%的大学生没读过《礼记》,没读过《喻世明言》的占80.1%,没读过《孟子》的占58.6%,68%的大学生未读过《孙子兵法》,只有47.3%的大学生看过《论语》。因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加之过于专注于专业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小部分理工大学生忽略人文素养方面的学习和储备,从而导致人文知识的严重缺失。

(二)人文能力普遍不强

在回答“你认为你最欠缺以下哪一项人文能力”时,8%学生表示“最欠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10.4%的学生表示“最欠缺实践能力”,24.5%的学生表示“最欠缺心理承受能力”,17.1%的学生表示“最欠缺创新能力”。分析其原因,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在“重理工、轻人文”思想的禁锢之下,很少主动吸收人文知识,加之各类选拔考试主要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考量标准,学生则需花费更多时间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无暇主动参与和“分数”无关的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这就导致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弱,实践能力的欠缺。

(三)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及相关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期望有一定距离

问卷中专门就校园文化活动参与情况进行了调研,24.4%的学生表示“经常主动积极参与”,60.2% 的学生表示“经常‘被安排参加此类活动”,15.4%的学生表示“极少参加”,大部分学生在问卷提到很不愿意“被安排”参与分配任务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讲座、学术报告等,更希望学校、学院结合学生专业特长来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但是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大学生肯定学校各类学生社团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表示现在学校所开设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实践活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期望开设科技前沿、中国历史和传统艺术鉴赏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及相关实践活动。

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一)科学系统性原则

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加大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加强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经历,从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二)针对实用性原则

文化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从两方面的因素考虑:一是目前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二是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长爱好。课程设置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观测学生情感需求和特长爱好,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换,积极调动学生热度和激情,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显性与隐性互补原则

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为基础,构建以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为一体的“大实践”,体现的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全方面锻炼的情况,更加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显性课程有机协调统一,形成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拓展培养体系,助力学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三、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南京邮电大学依托信息学科的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了包含多个知识领域、课堂教学与沙龙讲座相结合、大信息特色的综合性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划分三个层面,即文化素质公共课程、文化素质核心课程、文化素质拓展课程。课程体系层次清楚,主次分明,详细见图1。

(一)公共类课程

公共类课程基本包括军事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语文、创新与创业管理、体育等课程,是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成的重要基础,从事专业课程、学术研究的重要条件、促成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础。

(二)核心类课程

在理工科院校中,无论是文科类专业的学生还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文化素质体系,核心类课程是构架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的文化素质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核心类课程分为语言与文化、美学与艺术、经济与社会、科学与技术四个大类。语言与文化包括中国文学导读与赏析、西方文学名著赏析、现代西方文艺思潮、中国古代文物鉴赏、谈判技巧、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夯实大学生人文素质基础的重要载体;美学与艺术类面向全校学生除了开设《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8门限定性选修课,还结合南京邮电大学的学科特色,体现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课程,开设《DV艺术与实践》、《摄像与摄影》,在课程类别上包含了美术、戏曲、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主要艺术门类,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经济与社会类包含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期货与投资、合同法、社会学概论、领导科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普及性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并予以提高;科学与技术类包括现代移动通信系统、Linux网络编程技术、机器人控制及其应用、图像通信应用系统、汽车导论、卫星通信概论、数据挖掘及在电信行业的应用、游戏设计与智能等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技术理念和科学精神。

(三)拓展类课程

拓展类课程也就是基础类和核心类课程的补充,通过“紫金大讲堂”、“科学与人文”大讲堂、“金陵名人堂”、“立人大讲堂”等名家讲座,讲座内容具备紧跟时代性,保持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并与学校学生社团组织合作,统筹协调讲座时间和场地,协助现场打卡。在一位位不同领域优秀者们的引导下,不断提升着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完善着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平台

南京邮电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实践教育教学,便利的实践教育条件和丰富的实践教育经验也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校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搭建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实践平台,有效地提高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

1. 学校定期举办了“大学生创业论坛”讲座,邀请多位嘉宾为全校师生进行创业专题演讲,营造了崇尚科学、积极创新的校园科创氛围,提升了学生的科创能力,不断创造学校学生课外创新竞赛历史。2013年以来,共举办5届大学生科技节,每届参与人员超7000人,开展科技活动161场,42个集体、3122位学生、127位教师获得表彰;制定出台了《南京邮电大学“挑战杯”系列竞赛参赛组织管理办法》,从参赛资格与作品选拔、奖励政策、保障机制、成果管理等多个方面加强“挑战杯”系列竞赛工作,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全省“挑战杯”比赛,为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学校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研修基地。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具有“示范性、专业性、实践性、服务性、公益性”特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孵化基地,为入驻项目团队提供自主创业以及科技创新的政策、场地和宣传推介等支持。基地目前设有“青柚创新汇”和“青柚创客邦”两大运营空间。

3. 学校坚持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学科竞赛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以社会热点为主题,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载体。共组建校级以上重点团队922个,先后近24个集体、45位个人受到省级及以上表彰;“育助未来”义务家教项目获江苏省青年创益项目大赛金奖;“邮爱黔行”贵州远征支教活动获江苏省青年创益项目大赛铜奖。我校大学生实践活动受到了人民网、新华网、《新华日报》、《金陵晚报》、江苏省教育电视台、江苏城市频道等100多家中央、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构建以“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体的社会实践体系,搭建大学生实践成长、服务社会的舞台,着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品牌活动。

4. 学校重视发挥学生社团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阵地,将思想引领融入文化艺术,定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邮青春 邮梦想”主题晚会、大合唱比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新年音乐会等形式多样的品牌文化艺术活动;支持国学类传统文化社团建设,建立信达国学社、金川书画社、沅芷古琴社、梦呓红楼社等学生社团,开展“‘灵动·艺术·校园大学生戏剧比赛”、“‘七秩墨韵现场书画大赛”、“六校古琴音乐会”等传统文化展示与体验活动;同时深入开展“一院一品牌”文化建设活动,大力支持各学院组织开展特色文化艺术活动。组织开展“悦读·邮你”读经典、品经典活动,“薪火相传,青春有理”主题诗歌朗诵比赛,“N-Cup系列比赛”、“红色邮子情”等活动。邀请中外知名学者、专家、企业家等各界人士,打造了校院两级品牌讲座体系,形成了“金陵名人堂”、“新展翼”学长学堂、“成长驿站”、“大学生创业论坛”等校级品牌讲座和“鼎峰讲坛”、“博学讲坛”、“金川科技论坛”、“鼎山高层论坛”、“光电学子论坛”、“纵横讲坛”等数十个院级讲座论坛,开展了数百场讲座,讲座受众超过五万人次。

南京邮电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在课程与体系、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通过不断的相传和创新,提升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獻:

[1]朱永平.试论工科院校文化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05):83-87.

[2]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2017级本科综合教学计划[Z].2017.

[3]王雪峰,曹荣.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4):19-23.

[4]陈曦,江云清.广西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共享长效机制建设探究[J].高教学刊,2015(14):139-170.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平台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探析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