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类高校国际化教育改革探索
2018-09-10孙假梦
孙假梦
摘 要:在我国众多高校中,工程类高校形成了学科优势明显、办学风格独特、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点,然而由于高校层次、转型、定位等因素,许多工程类高校在国际化教育方面与其他综合类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带一路”倡议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了宏观构想,作为高级工程人才的培养摇篮,工程类高校应该充分借鉴先进理念、完善培养机制、整合行业资源、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探索符合工程类院校实际的国际化教育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工程类院校;国际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0-0023-03
Abstract: Among many universities in China,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have form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bvious disciplinary advantages,unique style of running schools and close ties with the industry. Howeve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fferent colleges leads to apparent gap between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counterparts, especially in the area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 bluepr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has been devised. As the cradle of top talented engineers,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are assumed to take related responsibilities by integrating advantageous resources, adopting advanced thoughts and mechanisms, establishing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platforms, so as to explor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polic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3年,習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要求坚持人文交流和经济合作并重,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在教育、旅游、艺术等人文交流方面达到新的高度。在“一带一路”跨国合作中,若干大型跨国工程出现人才短缺,无法满足快速拓展的海外业务需求,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该现象反映出我国工程类高校的国际化教育和人才培养还存在缺口,且亟需优化升级。[1]在此背景下,改革工程类高校国际化教育,不仅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和文化实力提供了强劲动力,更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五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类院校国际化教育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国际公认行之有效的分析手段,能够对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进行有效梳理,理清研究对象的优势(S:strength)、劣势(W:weakness)、机遇(O:opportunity)以及挑战威胁(T:threat)。本文基于SWOT模型对工程类高校的国际化教育改革和策略进行探索。
(一)优势(Strength)
首先,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社会多方面的改革引领高等工程教育逐步发展且取得一定成就,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上千万工程人才,且基本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等;其次,在办学过程中,不少工程类高校经历转型、升级,形成了具备行业特色的、有竞争力的、社会口碑良好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另外,工程类院校一般与相关行业联系紧密,科研队伍中的专家学者能够及时捕捉行业最新动态,了解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工程研究成果转化和高级工程人才的国际交流做好储备工作。
(二)劣势(Weakness)
不得不承认,工程类高校国际化教育的现状还不能较好地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际化办学理念的实施起步较晚,资源相对匮乏。虽然一些工程类高校能抓住学科优势,积极申报中外合作项目,但多数学校国际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开展起步较晚,现代教育设施建设不到位;二是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短板。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前提,而传统工程类院校的教师构成不平衡,具备国外经历的教师比例小,在对学生进行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示范”过程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能进行双语或全英文授课的教师数量有限;三是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需要提高。工程专业学生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影响,在工程技术知识和创新方面容易脱离实际,同时,受英语语言能力的限制,不能与国外师生用英文进行深入的专业探讨。
(三)机遇(Opportunity)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世界范围内的各领域资源和人才流动愈加频繁。教育领域的国际资源流动尤为明显,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人才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充分利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前期优势成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前后三批次共210所高校纳入该计划。国家从政策、资源和平台层面纷纷给与该计划大力支持,旨在为我国培养一大批具备创新能力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地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我国工程教育强国的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挑战(Threat)
目前,我国工程类高校的国际化教育面临着内部和外部双重挑战。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人文交流起到基础、种子和润滑剂的作用。[3]工程类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同等其他综合类高校相比,受学校师资、生源、学术平台、国际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还面临诸多挑战。从学校内部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从外部看,境外优势高等教育资源竞争激烈,对中国优秀师生抛出橄榄枝,国内工程类院校面临如何引进高水平国际化师资和吸引优秀生源的问题。
二、工程类院校国际化教育理念构建
2017年12月21日,在中國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创新创业与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研讨交流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指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程教育由大到强的发展阶段,工程类国际化人才的发展前景具备极大潜力。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要抓住融入新时代世界工程教育的重要机遇。
如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是世界知名院校的办学趋向。耶鲁大学提出:“国际化是我们对变革世界中机遇和挑战的回应”。哈佛大学开办阿联酋分校,美国纽约大学开办上海分校,都体现出国际化教育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为了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美国还实施了“培养未来教师”项目-PFF、“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整合计划”-IGERT、“重新规划PhD”项目、“研究、教学与学习一体化中心”-CIRTL、卡内基博士学位创新计划-CID等。欧盟实施大学生流动计划-ERASMUS、欧盟外语和知识推广计划-LINGUA等。[4]
“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规划要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国际化人才不可或缺。对工程类院校而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定位要充分考虑与国际接轨,在外语知识体系建设的同时,运用创新理念,先进思维方式和思辨理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兼备民族自豪感和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三、工程类高校国际化教育路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逐步发展,拓宽对外开放的领域,加深交流与合作。中外教育合作交流取得发展,已成为中国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扩大教育开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独立成章,可见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十分重视。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以中国大学为主导建立的各类大学联盟,如“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新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也逐步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大学的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不可否认,我国教育开放程度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且与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建立起了良好稳定的国际合作办学。但是,在中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层次、领域和布局方面,仍然存在滞后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全方位国际化发展。[5]
如上文所述,工程类高校特色鲜明,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有优势,也存在弱项。成功的工程类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主要集中在应用性强,产业转换率高的专业和学科上。工程类高校可以从交流机制、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创新创业4个方面对国际化教育改革进行探索。
(一)完善国际交流机制
鼓励学生和教师走出去。不同文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各异,历史文化丰富多样,工程类高校不能以有限的理科思维去判断充满无限可能的大千世界。为了让学生从本质上体验到中外文化的区别和学习模式的差异,除了在国内软、硬件设施上效仿和借鉴国外经验,必须要在政策上鼓励学生到该国家或地区进行或长期或短期的学习实践,进行沉浸式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国际化教育的重要主体,更需要深入了解国外风土人情,从根本上打破文化壁垒,将先进技术和经验,特别是创新理念和实验、研究手段,借鉴并整合到工程教学过程中。工程类院校要想真正实现国际化,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重中之重。如果教师不具备国际化视野,就谈不上学习先进的文化、技术和经验。因此,教师应该明确,自己不仅是专业素质的培养者,还应该是全球化意识的教育者,是为学生打开世界大门的引路人。
(二)借鉴CDIO工程教育改革模式
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工程类大学发起的工程教育改革计划,经过探究提出了CDIO 工程教育理念,成立了国际合作组织。截止2017年4月,全球已有104所高校自愿加入“CDIO工程教育联盟”。
作为世界先进工程教育体系,CDIO 注重因材施教,将其四个要素(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有机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的工程专业评估指标,结合我国工程行业特色,CDIO在我国工程类高校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工程设计为导向,注重对未来工程师职业素质的追求,也就是 “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且能解决工程问题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基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以及跨学科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6]因此,对工程类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应该建立在 “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础上,注重工程类优势专业和语言能力双向提升,提高培养的科学性,进一步明确适合工程类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CDIO工程教育改革理念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 条标准,在国际化工程人才的培养上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有机统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我国,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希望尽快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因此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及专业需求进行了一系列CDIO 本地化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尝试与探索,且逐步取得成效。工程类院校的国际化教育改革不应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学习,而应该突破传统的、固化的培养模式的束缚。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科学和技术知识,更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团队协作交流能力,更要重视学生在社会及企业环境下的工作能力。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论是当前最新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成果,能让学生在设计、创新和交际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成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的新途径。
(三)加强校企合作
工程类院校的行业特色鲜明,产业导向性强,要培养优秀的工程领域人才,必然离不開与相关企业、协会、机构的密切合作。目前,不少在海外设立分公司或办事机构的中国企业发现,工程师或多或少都面临着融入当地文化和社会的挑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响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政策,以发展的眼光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更新知识的能力,适应不同文化、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避免被快速发展的市场淘汰。另一方面,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应不断积累技术资源,转化科技成果,通过企业海外拓展,实现国际技术合作。因此,工程类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必须与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鼓励创新创业
创新是一个行业蓬勃发展的灵魂和根基,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创新创业不仅有利于深化工程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工程教育理念改革、学科专业结构重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工作提供激励和示范作用。由于行业特点,工程类院校应顺应发展趋势,激发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多数海外工程类高校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高校人才高地,构建创新要素市场、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将有利于加快完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比如,结合本校办学特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自身优势学科的创新创业品牌,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向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等措施。从打造校级平台开始,聚集资源,逐步拓展新的触角,让学生参与到跨文化、跨区域、跨学科的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链过程中,强化工程类院校创新的政策性支撑,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四、结束语
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类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不难得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势在必行,提高师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刻不容缓,培养复合型国际化工程类人才的改革迫在眉睫,需要从政策上、模式上、策略上多管齐下,依托高等院校丰富的资源和工程类学科优势,加大与企业的创新创业合作,将“人才先行”的理念贯彻到“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录平.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
[2]刘宝存.“一带一路”中教育的使命与行动策略[J].神州学人,2015(10):4-7.
[3]白鹭.“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探讨[J].新西部,教育探索,121.
[4]李玉.构建高效人文交流运行机制[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3-23.
[5]熊玲,李忠.新世纪我国高等工程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现代教育管理,2010(7):4.
[6]赵立宪.什么是国际化人才的关键特征[J].国际人才交流,2013(7):55.
[7]王爱景.述评高等教育国际化实施过程中的非营利性模式[J].高教学刊,2016(09):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