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业集群模式下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2018-09-10孙卫东
孙卫东
摘要:為了更好地促进不同产业集群模式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依据产业集群产生的动力源类型、来源及其路径,把现有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归纳为市场导向、多核式、产业转移、规划引导4种类型。针对不同集群模式下中小企业的赋存与运营特点,将中小企业划分为配套型与市场型2种类型。在界定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定位的基础上,围绕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构成要素提出了2种商业模式创新:挖掘型创新和调整型创新。认为配套型宜采用挖掘型创新,市场型宜采用调整型创新。运用所构建的商业模式创新系统,围绕洞察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商业模式等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分别探讨了2种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对中小企业摆脱发展困境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可为不同产业集群模式内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思路。
关键词:商业企业管理学;经营管理;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商业模式;系统;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403.4 文献标志码:A doi: 10.7535/hbgykj.2018yx02003
SUN Weidong.Study of business mode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under different industrial cluster modes[J].Hebei Journal of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35(2):91-97.Study of business mode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under different industrial cluster modes
SUN Weidong
(Zhengzhou Shengda College of Economics, Trade &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1191,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explor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MEs under different industrial cluster modes, the existing mode of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is classified into market orientation, multi-core mode, industrial transfer, planning guide based on the types of power source generated by industrial cluster, the origin of power source and the path of cluster. In the ligh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istence and operation of SMEs in different cluster modes, the SMEs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matching type and market type. The business mode innovation need to be probed into by different types of SMEs based on the positioning of business mode innovation type around the business mode of innovation system components. The article views that the excavating innovation should be adopted to the supporting type, the adjusting innovation should be used to the market, the path of business mode innovation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SMEs will be discussed and achieved by applying the constructed business mode innovation system around the business mode innovation system components of insight into value, creating value, transferring value, accessing value.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get rid of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new effective ideas will be given to the SMEs business mode innovation in different industrial cluster modes.
Keywords:business enterprise management; operating management; industrial cluster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business mode; system; innovation path
资源集聚使得资源的有效配置成为可能,使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当前,产业集群已被视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空间产业组织,无论是在传统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中,中小企业都是产業集群的主体。因此,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6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以提质增效为中心,提升创业创新能力为主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1]。同时在关键工程与专项行动中(产业集群发展能力提升工程)指出:“提升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集群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推动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引导创新资源向集群集聚。推动建立集群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专业化协作体系,带动集群内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集群产业链的延伸完善和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提供支撑。强化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服务机制,鼓励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1]。
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的出发点是就一般中小企业而言,没有考虑中小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张承龙等[2]对小微型企业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产业局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小微企业应实施的商业模式创新策略,没有给出具体的创新路径。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有别于一般的中小企业,每个中小企业都“嵌入”于特定的复杂网络结构之中,其商业模式的创新既受企业自身资源、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制于集群内其他相关行为主体的影响。
1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1.1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概述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 这一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教授波特提出的。波特给出的定义是“产业集群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例如大学、规则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 的地理集聚体”[3]。该定义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认可,成为了国内外学者进行产业集群分类的重要依据。Markusen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为4种类型[4-5]:马歇尔式产业区、意大利式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及卫星平台式产业区。这种以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特征为分类依据的方法得到了众多国外学者的认可。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借鉴此分类方式,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众多的集群分类(或发展模式),其中有影响及认知度较高的是王缉慈[6]的观点,他通过对新产业区等的研究,把中国产业集群分为以下4类:1)建立在乡镇工业基础上,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具有工商业传统特色的集群,如浙江的专业化产业区;2)在港台产业转移基础上形成的专业镇,如广东、福建等省的产业集群;3)围绕大型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4)在政府规划指导下,在民营科技企业集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如北京中关村产业集群、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等。
1.2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归纳
考虑到前述集群分类年代较早,而中国产业集群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已发生了质的飞跃,本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7—18]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集群发展较成熟的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省份,以及集群发展较快的山西、河南、安徽等中部省份,综合近些年集群的发展变化情况及目前中国产业集群的总体现状,借助上述国内外知名学者的集群分类思路,本着与实际研究尽量贴近的原则,从产业集群出现的主要动力源类型、来源和路径3个方面,将产业集群的发展类型(或发展模式)归纳为4种,如表1所示。
2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系统
2.1商业模式创新系统的构成
阐述商业模式模型的文献较多,王雪冬等[19]通过对国外有代表性的商业模型核心要素的提练构建了由洞察、创造、传递和获取价值4个相关要素组成的商业模式系统表达模型,较好地体现了商业模式的内涵。笔者在对该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了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创新系统模型表明,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以客户为中心,由洞察、创造、传递和获取价值等要素模块构成的有机系统,在创新动力的作用下,每一个不同模块及模块中要素的变化,都会引发系统的商业模式创新,系统内要素模块变化的数量决定着系统创新的程度,所有模块要素的改变都意味着商业模式的重构,在实践中,商业模式的创新实质上就是在创新动力的作用下,围绕客户需求对系统模块或要素的调整或完善,有时新环境的出现,可能会导致对现有商业模式的颠覆。
该创新系统由以下要素组成。
1)洞察价值它包括洞察需求、市场细分、价值主张等要素。洞察价值要求企业进行市场调查,通过市场的变化了解与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寻求自己有资源、有能力可满足的市场,通过提供给消费者更加满意的产品与服务来提升顾客的价值。洞察价值是商业模式构建的出发点。
2)创造价值它包括价值链整合、价值网设计、运营模式等。意指企业为实现自身的价值主张,通过内外整合资源、构建有效的运营系统来创造价值,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3)传递价值它包括营销理念、营销模式、品牌、营销渠道等。意指企业可运用不同的促销与分销手段,如第三方物流、品牌等,以最佳的方式实现与顾客需求的交换。
4)获取价值它包括收入模式、成本结构、盈利模式等。反映企业如何通过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而获取利润,价值获取是企业的目的所在。以上四要素构成的商业模式系统体现了企业以顾客价值为核心来洞察、创造、传递和获取价值的商业模式逻辑内涵[20]。
商业模式体现了企业商业逻辑的价值主张,它通过提升顾客价值,向顾客提供最满意的产品与服务而获得收益。任何种类的经济组织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对现有商业模式要素进行改进,以弥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不足。二是发现与捕捉市场上未能被满足的潜在需求,创建新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通过为顾客创造价值,使客户与公司二者双赢,它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企业赢利模式。
2.2商业模式创新的类型定位
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生存模式的再设计。LINDER等[21]把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4种类型:
1)挖掘型 即在原有商業模式不改变的前提下深度挖掘企业现有商业模式的潜力;
2)调整型 即通过改变产品、服务、盈利模式等要素来调整企业的核心技能,提升企业在价值曲线上的位置;
3)扩展型 即把企业的现有商业模式复制到新的领域;
4)全新型 即企业实施全新的商业逻辑(适用于初创企业)。
依据上述4种不同的集群发展模式,可将不同模式下的中小企业归为2类:
1)遵循市场引导的中小企业(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模式)
这类产业集群借助于经济外部性,由大量同一产业的中小企业在某个区域集中而形成一种网络状专业化合作系统。集群内的企业面对变化的市场表现出极高的市场敏感性,自主创新不足,产品的同质化及群内的同行竞争是集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商业模式系统创新的内涵,集群内企业面对的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需要通过改变产品与服务、成本结构、运营模式等来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及企业在价值曲线上的位置,宜采用调整型创新模式。
2)依附于大企业而发展的中小企业(多核式产业集群模式、产业转移式集群模式、规划引导型产业集群)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围绕龙头企业聚集众多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而形成产业集群,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主要为龙头企业提供各种生产配套服务。大企业的技术进步、服务改进、设备升级等会直接促动群内产业链各环节的配套中小企业的发展,各自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升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与风险防范能力。此种类型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从系统创新的内涵来讲,客户是大企业,其目标市场及价值主张是清晰的,只需要在运营模式、营销模式及盈利模式上挖掘潜力即可,宜采用挖掘式商业模式创新。
3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创新商业模式的实质是研究怎样给客户提供具有创新性的价值。本研究从系统创新的角度,将洞察、创造、传递和获取价值视为紧密联系的有机活动整体,以为顾客创造价值为核心,思考商业模式的系统创新。依据不同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赋存状态和运营特点,以及对集群内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的界定,在参考相关文献[22—27]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创新类型探讨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3.1挖掘型创新
挖掘型创新即在不改变商业模式本质的前提下挖掘企业的现有商业模式潜力。此类创新适合于多核式产业集群模式、产业转移式集群模式和规划引导型产业集群内的配套中小企业。由于群内的企业目标市场定位明确,即为大企业提供配套生产服务。因此,其创新的重点是围绕大企业的需求挖掘潜力,完善商业模式。
1)“专精特新”的创新路径(创造价值的完善)
“专精特新”是最适宜中小企业的经营之道。走“专精特新”成长道路也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工业和信息化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3]指出“坚持走‘专精特新之路是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把进一步提高‘专精特新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作为新时期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任务之一,把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集聚发展作为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着力点”。这里“专”是指中小企业针对专门的客户群体或目标市场,用专项技术或生产工艺,建立产品和服务在产业链(某个环节)上的优势地位,为大企业提供优质产品和配套服务;“精”是指先进生产技术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精益化生产管理与服务,为大企业提供品质精良、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服务。“特”是指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及特殊的材料研制生产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广义上也包括商标、品牌优势等明显区别于其它同类产品的特性;“新”是指创新性,通过自主创新或联合协同创新开发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信条。
2)提质增效的创新路径(获取价值的完善)
集群内的配套中小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改进商业模式获取价值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管理的刚性约束,从全局与战略的角度把控成本。二是推行全过程成本管理与控制,实行目标成本管理,把成本目标的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实行全过程、全员管理,最大程度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升整体盈利水平。三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工艺实现节能降耗,在保证产品目标质量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的预期目标。四是通过自主创新或借力联合创新,开发新产品,研发新工艺,实施精益化管理等提质增效,培育核心能力,建立长效竞争优势。提质增效也是当前中小企业摆脱困境,应对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下行压力增大,原材料价格上涨及用工贵、用工难处境的有效举措。从商业模式创新的角度看,提质增效既是对价值获取的满足,也是对价值创造的完善。
3)与顾客沟通的创新路径(传递价值的完善)
对于配套型企业而言,沟通主要是指中小企业将自身的价值主张有效地传递给大企业(顾客)。与大企业的沟通涉及到中小企业的产品、服务等如何送达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如何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等问题。这就要求配套企业,一是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为大企业进行贴身服务,以充分打造企业特色。二是打造“互联网+电商+第三方物流”的销售渠道,在节省交易费用的同时,提高服务水平。
4)加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路径(全要素提高)
配套企业要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和生产经营水平,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经营和竞争实力。从内容上看,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企业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产品销售、经营管理、决策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当前配套企业要借助互联网+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在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仓储物流、运营管理等环节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创新生产方式和营销方式,提高效率,形成发展的新动能。
3.2调整型创新
调整型创新通过改变产品结构、服务平台、成本结构和技术基础来调整企业的核心技能,努力提升企业在价值曲线上的位置。此种创新适合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模式内的中小企业,即市场引导的中小企业。这类创新要求企业依据环境的变化只对商业模式价值体系的不适合部分(洞察、创造、传递、获取价值)进行调整,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即实施调整型商业模式变革。
1)产品与服务创新路径(洞察价值的完善)
产品与服务创新,可遵循营销大师科特勒提出的五层次产品整体模型,如图2所示。五层次依次由核心产品—一般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组成。五层次模型深刻地刻画了顾客的需求变化,企业要从产品整体概念出发,时刻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从产品的五个层次上进行产品创新,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例如某些企业通过实施“产品+系统解决方案”深度挖掘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顾客的价值及自身的竞争力。有些企业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实施“产品+系统解决方案”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型,不仅赢得了市场,也为顾客提供了全新的服务与价值。又例如当前许多行业的竞争多表现于附加产品与期望产品上。营销学的产品既包括有形产品,也包括无形产品,只要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哪怕是一首满足情感需要的歌),都可以视为产品。企业只有以消费者为核心,从产品的五个层次上进行产品差异化创新,才能不断地开辟新的市场,建立起竞争优势。
2)产业链整合创新路径(创造价值的完善)
作为中小企业可通过集群内和集群外产业链的整合(或设计)进行创新,通过价值链延伸创新商业模式。价值链延伸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将渠道价值链和顾客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纳入到企业价值链,简化了中间商,企业可直接面对消费者组织销售,与消费者分享中间利润。后向一体化将供应商价值链纳入企业价值链中,简化供应商,通过实现原材料的自给节约大量的交易费用和采购成本,形成成本优势和盈利能力。
3)价值网创新路径(创造价值的完善)
价值网由内网与外网构成。内网是企业的价值链,外网类似于产业链,但价值网节点一般由共同价值创造的联盟者或利益相关者组成。价值网创新的着眼点是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来构建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网络,即价值网。一般而言,通过价值网为顾客创造价值,一是围绕顾客需求,压缩供应链环节,加强价值网节点上合作者间的协同创新,通过契约性的联盟合作构建更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稳定的具有弹性的供应链,来保障顾客价值的传递。二是以为顾客创造价值为目标,通过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内着眼于价值链、外着眼于产业链),与共同创造价值的利益相关者结成联盟伙伴,形成竞争优势不易被模仿或被削弱的隔绝机制,来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实际上,中小企业可将资源集中在价值链的优势关键环节上,而将价值链弱势环节外包给具有优势的合作伙伴,形成价值网,通过借力快速发展与完善商业模式。
4)营销模式创新路径(传递价值的完善)
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征表现为区域专业化和集群内部生产(经营)的专业化。集群多为生产同一产品的企业的聚集(如大唐袜业),拥有共同的品牌产品。实施品牌差异化营销策略可有效地提升其商业模式的价值。对企业而言,品牌是其发展的动力和有力武器,品牌竞争力来自于品牌的定位。品牌的定位是树立一个在市场上符合消费者需要又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形象,使产品在消费者心中占据有利位置。品牌能够树立差别化优势、专业化优势和规模优势,是垄断性的无形资产,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的竞争力,因而中小企业需要重视加强品牌培育建设,来不断完善商业模式的创新。另外还应实施适合于自身产品特点的新的营销模式,如关系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及基于环保的绿色营销等,从价值传递与增值的角度创新商业模式。
5)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企业全面提升生产经营与管理决策水平及创新商业模式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应通过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度开发,全方位提高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首先要利用互联网+平台借助于电子商务手段创新营销模式,如当前许多企业实施的OtoO、BtoC及BtoB电子商务模式等,通过实施网络營销节约交易成本,提高营销业绩,实现商业模式创造价值与传递价值的增值。也可利用移动互联网、社交、大数据、新媒体(微信、微博等)开展精准营销,借助互联网平台与电子商务实施跨境电商,通过创新营销模式及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商业模式传递价值的增值。其次要努力实现生产制造与服务的互联网化,建立用户与合作伙伴参与的协同创新体,提升产品开发与服务的创新能力,实现商业模式的创造价值的增值。中小企业可借助互联网+创新盈利模式,诸如免费模式、产品+服务模式、第三方付费模式等,通过盈利模式创新实现商业模式获取价值的增值。总之,通过对互联网+的深度开发,改变商业模式系统要素的运作方式,可全方位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搭建了无限的平台。
4结语
企业商业模式是体现企业综合实力的系统,企业的商业模式系统创新是一个多要素协同创新的动态过程,不同于其他单一要素(如技术创新)的创新,它是系统创新的过程,是创新系统要素间的联动创新与协同创新。本研究依据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赋存与运营特点,将不同类型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划分为市场型、配套型2种类型,将对应商业模式创新划分为挖掘型与调整型2种类型,从构成商业模式系统要素的视角出发,围绕洞察、创造、传递与获取价值系统四要素,探讨了不同类型集群内中小企业商业模式系统创新的思路及实现路径,为不同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借鉴。但作为一种尝试,本研究未涉及集群内各行为主体间的协同创新等深层次问题,有待于今后做进一步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www.miit.gov.cn/n1146285/n114635z/n3054355/n3057267/n3057273/c5390662/content.html,2016-07-05.
[2]张承龙,舒刚,夏清华.小型微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及其集群成长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12(5):107-110.
ZHANG Chenglong,SHU Gang,XIA Qinghua.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f the small and micro-enterprises and its cluster growth mechanism[J].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2012(5):107-110.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尤振来,李春娟.产业集群的分类研究综述及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3):161-163.
[5]刘善庆,陈文华,叶小兰.产业集群分类综述[J].企业经济,2005(5):71-73.
[6]王缉慈.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8):1-4.
[7]《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17.
[8]李秦阳.中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J].特区经济,2005(8):258-259.
[9]陈昆,张秀生.广东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评价与升级对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5(5):26-29.
CHEN Kun,ZHANG Xiushe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Guangdong: Current evaluation and upgrading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3,15(5):26-29.
[10]侯二菊.江苏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0):77-78.
[11]戴遐海,刘建华.江苏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7(7):11-12.
[12]戴科成.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08(5):52-53.
[13]吴利学,魏后凯,刘长会.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J].经济研究参考,2009(15):6-8.
[14]蒋云霞.肖华茂.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和策略[J].商业时代,2009(14):120-121.
JIANG Yunxia, XIAO Huamao.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entral industry cluster[J]. Commercial Times, 2009(14):120-121.
[15]程美秀.山东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价值工程,2006(12):27-28.
CHENG Meixiu.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of Shandong Province[J]. Value Engineering, 2006(12):27-28.
[16]郭胜利.中国产业集群分类研究[J].中国市场,2010(32):133-134.
[17]肖敏,谢富纪.中国内生型产业集群的特征与类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2):97-100.
XIAO Min, XIE Fuji. The characters and types of endogenous industrial cluster in China[J].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 T, 2006,27(12):97-100.
[18]赵鑫,王淑梅,纪流河,等.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建议——以辽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139-151.
ZHAO Xin,WANG Shumei,JI Liuhe,et al. Development modes and suggestion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industry cluster:Taking Liaoning as an example[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0(18):139-151.
[19]王雪冬,董大海.国外商业模式表达模型评价与整合表达模型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4):58-59.
WANG Xuedong,DONG Dahai. A reviewof foreign representation models of business model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representation model[J]. Foreign Economics & Management, 2013,35(4):58-59.
[20]孫卫东.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实现路径的分析——基于系统框架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12):21-25.
SUN Weidong. Analysis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Based on systems framework thinking[J].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2017,39(12):21-25.
[21]LINDER J,CANTRELL S.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 Surveying the Landscape[R].[S.l.]:Accenture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Change, 2000.
[22]CHESBROUGH H.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It is not just about technologyanymore[J].Strategyand Leadership,2007, 35(6):12-17.
[23]JOHNSON M W, CHRISTENSEN C M,KAGERMANN H.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9):51-59.
[24]ZOTT C,AMIT Z.Business model design: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J].Long Range Planning, 2009(7):1-11.
[25]赵绘存.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研究——以中小企业板企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12):7-10.
[26]方金城,张秀梅,朱斌.中国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分析与实证研究——以福建中小企业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2(4):55-57.
[27]郭云涛.互联网+提升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J].互联网经济,2015(5):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