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人才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2018-09-10陶天云陶青青
陶天云 陶青青
摘 要:高校科技人才创业是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能够大力促进科学技术迅速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承载着人才培养、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等诸多使命的高校科技人才,必然要在“双创”的浪潮中披荆斩棘,成为这种创业浪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高校和市场应合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助推高校科技人才创业。因此,个人和环境两个维度的因素共同作用能够极大提升高校科技人才创业意愿。
关键词:创业意愿;高校;科技人才;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0-0038-03
Abstract: Talents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realistic productivity quickly, to drive strategic inject new vigor and vita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novation. As a carrier personnel training, technology research, social service, and many other mission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must in the wave of th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wa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ave of entrepreneurship. The government, the university and the market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goo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herefore, the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can greatly enhance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Keyword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chnical personnel; the affecting factors
高校科技人才是大學提升科技实力、确保科技成果产出的主力军,是实现创业型大学服务产业的核心力量,是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引领者。高校科技人才参与创业是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可以大力促进科学技术迅速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高校科技人才的创业活动是指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入股、社会培训或者创建企业等活动[1]。意愿是一种心理状态,引导个人的注意力甚至是经验和行动,为了获得某件东西或某种方法,而指向一个特定的目标或者道路[2]。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个人认知因素和家庭背景因素等是影响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1]。高校科技人才是独特的群体,理清影响高校科技人才创业意愿的因素,对于搭建创业平台、提升其创业激情和创业内驱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486高校科技人员为样本,系统探讨了高校科技人员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体制特征影响高校科技人才创业意愿
个人体制特征的影响集中表现在风险倾向,自我认知及能力,以及创业态度等。风险倾向是指人在面对不确定事件时的态度或行为,性别差异影响创业者风险倾向。女性的创业意愿主要由理想驱动,倾向于希望能够自我突破,将创业作为人生成就及生活富足的追求;男性创业意向偏向理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的预判,对风险接收限度越大,创业的可能性越高,将创业作为获得财富的手段。总体上来说,男性比女性对于创业倾向更强[3,4]。对高校科技人员创业意愿调查结果表明,高校男性科技人员创业的意愿比女性高出26.5%,男性比女性更具有勇气迎接创业挑战,更愿意投入时间和财力,并愿意承担可能的损失;而女性更愿意以兼职的方式和被领导者的角色投入到创业中来。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以技术成果为第一创业投入要素,对于资金的投入都持相对保守的态度。
高校科技人才的创业活动相对理性[5],自我认知和自我能力对于创业意愿有很大的影响。自我认知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创业意愿则越强烈;自我能力越强,创业意愿越强烈[6]。本研究发现,高校科技人才对于创业存在不同的认知,16.3%的高校科技工作者认为做科研就是单纯的科学研究,可以结合实践但是不涵盖创业,不能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创业继而影响科研工作;有8.3%高校科技人才认为创业就是物质财富的创造,高校科技人才的根本性任务是教书育人,创业应当是一般社会人才的事情,高校工作者没有必要进行创业活动;有24.7%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缺乏相应的市场预测能力、管理经营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市场洞察力及人格魅力等,创业的激情和自信心不足。可见,在高校科技人才群体中,创业仍然属于“小众”事物,创业的整体意愿不强。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人才对创业的理解,提升自我能力认同,增强探索精神等,不断提升其创业意愿。
创业态度是指对创业的看法及喜好程度,个人参与事件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事物的态度[7]。社会地位与权力、积极进取、出人头地等是中国人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而创业态度与这些价值观呈明显的正相关。高校不但为高校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教学科研的平台,同时也使其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认同。因此,虽然相当数量的高校科技人员对创业充满激情,但是鲜见离岗创业的案例。本研究调查也表明只有4.6%的高校科技人员具有离岗创业的意愿,高校仍然是第一岗位选择。高校科技工作者对于维持较高社会地位的潜意识、以及社会价值认同是制约其离岗创业的重要因素。
二、个人认知因素影响高校科技人才创业意愿
个人的认知因素主要体现在工作经历,社交关系网络和家庭背景等方面。生活环境、经历、年龄、学历、家庭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个人的创业意愿。25岁以下创业者更注重技术竞争力,35岁以上创业者更注重资源对创业的支撑作用[8]。高校科技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的核心群体,一般具有博士学历,他们面临创业选择集中在工作后的5~10年,因此普遍年龄在35岁以上。技术竞争力是高校科技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其认为自己掌握了相关的创业核心技术,创业激情就更容易被点燃。
学历背景明显影响创业选择,专科生和本科生主要倾向于“社会服务性行业”创业,而研究生以上学历会选择“科研技术行业”创业的比例较高[9]。调查表明,73.6%的高校科技人才认为技术行业是其创业的首选,而仅仅只有6.7%的人认为自己能够在服务业中取得创业的第一桶金。68.3%的高校科技人才创业行业意愿与其本科专业相关,与其硕士和博士专业关联度分别为72.2%和78.9%,学历背景是高校科技人员创业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父母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创业意愿也有较大的影响。如果父母是企业家,则子女对于创业的意愿相对强烈。调查表明,父母职业为教师,医生,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农民的高校科技人员创业意愿相对较低;父母为自由职业者和企业员工的高校科技人员的创业意愿相对较高。个人的生活环境对创业意愿也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具有成功创业的朋友,以及朋友的在态度、经费、经验等方面的支持也能极大地提高创业意愿[10]。博士或者硕士阶段的同学中有成功创业的高校科技人员具有相对高的创业意愿,而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导师具有在职创业或者热心社会服务的,其同样具有相对高的创业意愿。
三、工作环境影响高校科技人才创业意愿
环境是创业的外部各种因素和因子的综合,对高校科技人才创业意愿起到重要影响。重文抑商、教书育人是传统的高校价值观,限制了高校科技人才的先天创业意愿。相当比例的利用业余时间创业的高校科技人才在高校中不愿意谈及自己创业的经历,即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在高校同事中坦诚公开创业的科技人才并不多。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科技人员认为创业的试错成本高,创业失败怕周围不解的目光,即使成功创业也担心背负不务正业的名声。在人们眼中,高校科技人才都是专家、行家,使得他们不敢失败、惧怕挫折,这反而制约着他们的创业意愿。
高校的配套政策也是限制高校科技人才創业意愿的重要因素。2015年江苏省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方案(2015-2020)》(苏办发〔2015〕34号)以及《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90号)等文件,2016年又制定了《关于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有关人事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或者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现行的高校考核评价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创业因素,离职创业后的人事关系、职称、档案、社会保险等相关问题没有明确的政策保障,这些都大大制约了高校科技人才创业意愿[11]。
四、外部合力提升高校科技人才创业意愿
高校科技人才的工作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个人特质特征相对固定,外部创业环境对于其创业意愿的激发影响更大。只有政府、高校、社市场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激发高校科技人才的创业激情。
政府需要营造创业光荣、失败宽容的氛围,以包容的心对待高校科技人才。高校科技人才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彰显他们的思想、创意与能力。只有其觉得试错成本不高时,高校科技人才的创业思想包袱才能放下,才会积极地投身。政府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高校科技人员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创业意愿。创业手续繁杂,申办周期冗长,收费较多,这些也制约着高校科技人才的创业意愿[12]。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中介机构,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简化审批手续,减少行政性收费,减少等待周期,化解创业担忧。资金是创业成功的核心保障,政府应当完善资本市场、发展创投基金、提高科技信贷,为高校科技人才创业提供资金保障。
高校要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的评价机制,营造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在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等领域为创业的科技人才解决后顾之忧。高校应开放思维,建立创业岗、教学科研岗、行政岗(高校科技园区)相结合的聘用机制,鼓励科技人才以兼职或者专职(转岗)的形式创业。
市场自发性、盲目性以及滞后性的这种特质导致市场竞争行为的激烈性,创新的市场亦是如此,这种残酷的市场大大制约着高校科技人才的创业意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提升高校科技人才创业意愿的优越性体现在市场在分配制度上向创业者倾斜,在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上给予优惠,以此增强高校科技人才的创业热情,减轻对市场的担忧。
五、结束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作为承载着人才培养、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等诸多使命的高校科技人才,必然要在“双创”的浪潮中披荆斩棘,成为这种创业浪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人才只有抛开身份、放下包袱,以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职业追求,才能理清思路、真正投身到创业大潮中。政府、高校和市场应合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助推高校科技人才创业。只有个人和环境两个维度的因素共同作用,才能极大提升高校科技人才创业意愿。
参考文献:
[1]郑旭辉.创业型大学建设中教师参与意愿提升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6-23.
[2]Brush,C.G.A Gendered Perspective on Organizational Cre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2002,26(March):41-65.
[3]钱永红.个人特质对男女创业意向影响的比较研究[J].技术经济,2007,26(7):8-13.
[4]Brenner,B.M.,Cooper, M. E.,De,Z. D.,et al.,Effects of losartan on renal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nephropathy[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2,11(1):26.
[5]张玉利,薛红志,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的理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05):9-13.
[6]邓椿,杨因保,张国华.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与自我效能感的关联性分析——基于山西省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调查数据[J].未来与发展,2015,39(10):59-66.
[7]夏绘秦,李勤.陕西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0(1):31-34.
[8]彭薇.上海200多位創业IT新锐黄金年龄在30岁左右[Z].2015-05-25:005.
[9]卢兴霞,杨静慧,戴媛.学历对大学生创业行业选择的影响[J].职业时空,2015(09):73-75+79.
[10]王华锋,郑珠,牛晋泽.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J].企业经济,2010(10):73-76.
[11]胡琼.高校科技人才创业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12]高冉晖,张玉赋.江苏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研究——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J].特区经济,2015(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