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需要走入当代
2018-09-10黄剑武
在中西文化逐渐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艺术更需要放在全球的文化语境中考量,才得以实现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从东西方艺术发展脉络看,我们需暂时放下先入为主的惯性认知,再次认识中国传统艺术走入当代性的问题,才具有全球文化的发展视野。如果按艺术表现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水粉等画种,的确可以算是传统艺术,有些画种因起源较早,发展时间很长,甚至可以称得上古老的艺术。为什么到现在,传统艺术依然有着较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在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仍方兴未艾,从事此类创作的艺术家非常之多,其数量之众在全世界都应是首屈一指。然而从现状看,传统艺术创作却创新力度不大,缺乏后劲,这的确是一个需要客观面对,不容回避的话题。如果认为这个话题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谈论就可以涉及四个方面。
一、以西方艺术发展史立场看待中国传统艺术发展问题。近些年,不少学者和艺术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状况显得不太乐观,认为最终穷途末路是必然。因为按照西方艺术发展过程来看,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已是几十年前甚至百余年前的事了,形式已死,绘画自然也已亡。尤其是波普、装置、影像、行为等艺术形式先后出现后,传统造型艺术更显得已经过时,似乎已成了博物馆艺术,没有发展创新的可能甚至必要。然而,近三十年,我们目睹了西方把各种艺术形式基本走了一遍之后,除了些许失望之外,我们是否仍然可以繼续发问,艺术真的完全可以脱离人的视觉而存在?是否可以不再需要个体精神和自然的交流和表达,而不继续存在有意味的形式?
二、传统艺术纵向研究的瓶颈。传统艺术纵向研究从地域范围看,可以分为两条线,一是中国画和民间艺术的传统继承发展研究,二是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水粉等艺术种类的西方传统的学习发展研究。这两条线分别承袭的是东西方艺术各自的纵向传统,虽有交叉融合,但各自纵向主体仍然未基本改变。从时间上和发展情况来看,两边艺术传统的流变时间很长,其艺术形式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过变化和更迭,其形态皆比较成熟。故传统深厚,绵延数百年,当今艺术家继承不易,创新发展也颇为艰难,也难以再有重大突破。尤其造型艺术在西方已不再是主流,继承传统更为艰难,国内在继承学习中迂回难以突破,逐渐呈现衰靡之状态,多游离在技的层面,技法至上是创作出现的普遍现象,美展此类现象尤为突出。
三、传统艺术研究深度的问题。当下,不少艺术家和作品都停留在形式和内容的表层关系上思考。尤其是内容,即侧重于表达主题的选择,如前些年全国美展频繁出现的农民工、美女沙发躺等题材,基本是主题和内容先行,在技法上尽显娴熟炫技之能事,很少思考在艺术本体上的创新和变革,是缺乏艺术深度的表现。当所有的题材已被艺术家们画遍,似乎再也没有花样可以翻新,艺术本体研究的弱化便普遍走向平庸。重识美术史,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本体上的重新认识是构成新的美术史,发生艺术变革的共性。如莫奈等人在油画里对室外自然光的认识和利用,产生了印象派的创作观念。塞尚发现自然物体的解析构成,拿到了开启现代绘画的钥匙。达利对梦境的迷恋,精神介入现实的表达,促生了超现实主义的出现。杜尚认为艺术主体表达可以是对现成品的利用。森·山方认识到西方焦点透视的局限性,转换习惯性视觉心理完成作品,都是从改变艺术本体开始,而导致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诞生。我要提出的是,当前中国传统艺术普遍缺乏的艺术本体的深入革新,摆脱惯性观念的制约和束缚,突破瓶颈,以实现形式创新和发展。
四、跨学科研究走入当代的可能性。一个新艺术现象的发生,通常是从艺术本体开始,但是依靠本学科的深入仿佛是在过一座独木桥,并不是绝对不可行,但可能会深陷其窠,容易重蹈他人覆辙,尤其是当今的传统艺术,本体诸多形式皆有探索,很难再找到突破口和空白点。中国画里谈到的“功夫在画外”便有此意,即在其它知识领域的学习对绘画思维的拓展。这可以看作是跨学科的介入实现创造的一种路径。中国哲学、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媒体影像对造型艺术的实践研究的拓展,如精神分析学、现象学等学科在绘画领域的介入,米罗、贾科梅蒂、弗洛伊德、艾瑞克·费舍尔的实践研究皆以此而有成就。从以上情况可见,中国传统艺术的确是在逐渐走向一个瓶颈时期,这是从事传统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需要客观理性认识到的,其创造性地完成需要一个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作支撑,因当下各学科研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跨学科提供了一种深入转化艺术本体的表达方式,推动传统艺术走入当代性,形成传统艺术共享学科交叉带来的真正的创造发展的可能。
在任何时期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作为当代的学者和艺术家,需要尽可能的客观认识和对待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退出原有的认识误区重新审读,才能回到现象本身,才能够真正走入当代,实现当下其应有的艺术创造和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黄剑武,湖北黄石人,油画家、艺术评论家,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编辑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