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学科生态位宽度评价研究
2018-09-10胡佳佳罗静戴婧婧代鸣
胡佳佳 罗静 戴婧婧 代鸣
摘 要:高校的学科发展是体现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的有力观测指标。立足生态学的角度,高校学科发展应是高等教育中一个小的动态生态系统,只有确保这一小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及时供给,才可以提高学科发展实效。在明确了学科生态位概念的基础上,借用学科生态位测度模型对铜仁学院10个校级学科进行了观测评价,以期为各学科提出发展依据。
关键词:地方院校; 学科生态位宽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0-0011-05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in universities is a powerful indicator for reflecting th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be a small dynamic eco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can be improved by merely ensuring the timely supply of materials and energy in this small ecosystem.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cept of the discipline ecosystem, the disciplinary ecosystem measurement model was used to observe and evaluate the 10 school-level disciplines of Tongren University, in order to propose the development basis for each discipline.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discipline ecosystem breadth; evaluation
高校學科发展是体现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的一个观测指标。立足生态学的角度,高校学科发展应是高等教育中一个小的动态生态系统,只有确保这一小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及时供给,才可以提高学科发展实效。高校学科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其发展代表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发展策略。学科建设应借鉴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指导高校人才培养、专业发展和科学研究。作为生态学中的核心概念——生态位最初是由生态学家1917年提出[1],主要用来划分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空间位置,后期逐渐丰富化其内涵,是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空间位置及功能地位,是其维持生存和联系的最适宜位置;后续提出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利用资源的能力;我国学者是1990年从生物组织层次如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多个生态元为角度,探讨每个生命层次的生态位而被广泛运用[1]。生态位理论源自生态学基本理论,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物种与环境的关系的重要理论。现作为有力的理论分析工具延伸到了很多学科领域包括教育研究领域,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各事物发展的规律。关于教育生态位问题,李军等人立足生态位研究了高等学校的特色发展[2];朱振林等人从办学角度剖析了高校办学中生态位存在错位发展现象[3];在高校生态位评价方面,陈映江等人用数学的视角进行学科交叉提出了生态位原理、数学模型和测度模型,初步建立了高校生态位综合评价的方法[4]。高校学科究竟在高校中生态位如何,学科发展是否适应学校大环境的发展,需要对学科发展进行量化评价。
一、学科生态位内涵
生态学中生态位理论强调在自然环境里,不同物种被自然选择到每一个特定位置,各占有不同的地理空间、营养位置和在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变化梯度中所居的位置,其信息、物质和能量传递都依赖于整体生活的环境,任何一种物种都依赖于其大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流动和更新,每一物种按其食物和生境的属性逐渐确定其自己的独特生态位,并逐渐稳定化和多样化。生态学中的这一理论在学科建设中同样适用。其内涵可界定为:在学校大环境下,不同学科拥有其特定的位置,内部拥有优势资源(如学科团队、学科知识、学科科研能力等),外部占据学校优势资源,如学术平台、学术经费和学校政策保障等,以学科发展为核心,内外资源协调互动,全面服务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推动学校整体的服务力,从而获得在学校大的教育系统中特定的地位和功能作用。
具体每个学科独特的生态位随影响因子呈正向变化。用数学表达式可表示为:
Ni=f(xi) (1)
其中Ni-为单个因子生态位值,xi代表生态位影响因子,单个因子学科生态位值的确定是学科优先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受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不同因子的影响,在核定其生态位大小时要诸多因子累加。
二、学科生态位宽度模型
生态位宽度即生态位的大小,可用生态位“态”和“势”共同来反映。生态位态势理论是利用数学思维进行学科量化分析最初是由我国学者朱春全提出[5],该理论揭示了生态位宽度应包括生态位“态”和生态位“势”两个方面,只有从态和势两方面才可以全面反映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的相对地位和作用。生态位“态”指状态,可用积累量来作为度量指标,是一个积累值,具有相对稳定性,如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等;生态位“势”指物种对环境的影响力,是一个增加值,不太稳定,如物种增长率、物质增长率等,有一定的变化可能性,不具规律性。一般在评价高校学科发展水平时常用的评价估量值是该学科的科研实力、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等状况,基于以上分析,学科生态位具体度量指标如下:
学科生态位“态”可用学科团队、学科条件(重大仪器设备、学科投入经费、硕士生导师团队)、人才培养3个度量指标观测,这3个因子具有相对稳定性。
学科生态位“势”可用科研经费、科研项目、论文数、专著数、学术交流5个度量指标进行观测,这5个因子具有变化性。
学科生态位“态”和学科生态位“势”的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反映学科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大小)。一个学科的生态位值可用以下公式来计算:
其中Mij为学科的生态位; Nij为(1)式中单个因子生态位,n为因子个数,j为学科个数。
若要计算高校学科生态系统中n个学科中x学科的生态位时,可利用(3)式来计算。
Nx为x学科的生态位,Sx为x学科的态,Px为x学科的势,Sy为y学科的态,Py为y学科的势,Ax和Ay为量纲转换系数,Sx+AxPx为绝对生态位。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可知, Nx值介于0-1之间,其值与其在系统中的生态作用成正比,值越大,生态作用越大。
三、学科生态位研究
(一)研究对象
以铜仁学院10个校级学科为对象,内含省级重点培育、重点学科,见表1:
(二)各学科基本情况
对铜仁学院10个学科按学术队伍、学科资源投入、科研实力、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几个方面进行相关数据反映各学科的基本情况,具体见表2-表6,数据来源于学校研究生处。
因团队成员中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和博士教师是学科的核心带头人,所以统计其数据可以代表该学科的学术能力,其人员分布在24-40人之间。
(三)学科生态位分析
1. 学科生态位因子确定
前期分析中根据可能影响学科发展的积累值和变化值将其确定为6个因子,分別以学科团队、学科条件(重大仪器设备、学科投入经费、硕士生导师团队)、人才培养3个相对稳定的因子观测某一学科的生态位态值。以科研经费、论文数、学术交流次数3个变化值观测学科生态位“势”值。
2. 学科生态位宽度计算
借助生态位宽度模型对近年(2016-2018)10个学科进行分析,将转换系数和时间指标默认为1,其中年均变化量采用加和方式进行统计,利用公式(2)(3)计算10个学科的生态位值,具体见表7-表14。
由表7可以看出,排在前五的学科团队生态位值为0.6006,排在后面五个学科团队生态位值为0.3994。
由表8可以看出,排在前五的学科经费投入生态位值为0.9015,排在后五个的学科经费投入生态位值为0.0985。
由表9可以看出,排在前五的学科条件(硕士导师团队)的生态位值为0.7311,排在后5位的生态位值为0.2689。
由表10可以看出,排在前五的学科条件(重大仪器设备)的生态位值为0.8478,排在后5位的生态位值为0.1522。
由表11可以看出,排在前五的学科人才培养的生态位值为0.7983,排在后5位的生态位值为0.2017。
从表12可以知道,排在前五的学科科研经费的生态位值为0.7983,排在后5位的生态位值为0.2017。
从表13可以看出,排在前五的学科科研论文的生态位值为0.7126,排在后5位的生态位值为0.2874。
从表14可以知道,排在前五的学科学术交流的生态位值为0.8081,排在后5位的生态位值为0.1919。
四、结论及对策
(一)排在前五的学科整体学科生态位宽度大,在学科系统中影响力大
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可知,Nx值介于0-1之间,其值与其在系统中的生态作用成正比,值越大,生态作用越大。从前面的分析得知,学科团队、学科条件、人才培养、科研经费、科研论文和学术交流6个因子生态位评价中,排在前5的学科生态位之和都超过0.6,说明这几个指标在铜仁学院学科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且排在前五的学科整体学科生态位宽度大,在学科系统中影响力大。
(二)铜仁学院10个学科生态位呈“金字塔”型排布
在学科团队、学科条件、人才培养、科研经费、科研论文和学术交流6个因子生态位评价中排在前五的学科出现的频次分别为:教育学8次,林学6次,化学工程与技术6次,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工商管理各4次,中国语言文学3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次。间接说明铜仁学院10个学科生态位宽度评价呈金字塔型,最顶端的为生态位最高的,最底端的相对生态位比较低,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教育学学科占据了学校学科系统的最高生态位,林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占据了较高的生态位值,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工商管理次之,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占据量较小,相对的生态位宽度最小。具体10个学科的生态位宽度大小如图1所示:
(三)学科发展依赖3个优势学科,政策相对倾斜3个弱势学科
根据生态位宽度测算,铜仁学院10个学科中教育学、林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在最顶端,是学校的优势学科,代表了一定的高校竞争力,应持续加大对三个学科的投入力度,另外,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排在金字塔最下端,相对较弱,若要使10个学科均衡发展,学科政策比如学科经费的投入等可以倾斜这三类学科,逐渐提升学科的竞争力。但这10个学科究竟在学校生态系统中的适宜度如何,学科优化,将是接下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春雷.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1):633.
[2]李军.基于生态位原理的中国高等学校生态竞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4):12-26.
[3]朱振林.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空场:生态系统视角下高等学校的错位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44.
[4]陈映江.极具生态位理论的学科生态位构建及应用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1):46.
[5]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生态学报,1997,17(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