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互联网+农业”模式研究

2018-09-10朱忆丹

中国商论 2018年22期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

朱忆丹

摘 要:近年来经济政策的转变促使市场向供给侧方向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经营相关主体可以将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与农村金融机制,农村服务平台等体系相结合,在保证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的条件下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农业 供给侧改革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8(a)-013-02

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互联网+农业”基本内涵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谓“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源头抓起调整自身产能,农民和消费者有效对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使资源分配更合理,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动态平衡。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驱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点行动之一,旨在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质增效。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任务重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优先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我 们加快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现代农业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融合,提高乡村产业供给效益,使农村在发展中不断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供给侧结构改革与推进互联网发展的辩证关系

2.1 供给侧改革推进互联网普及

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产需总量结构平衡,能创新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智慧农业体系。截至2017年12月,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人数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由2016年底的53.2%提升至55.8%,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2.09亿,互联网普及率由2016年底的33.1%上升为35.4%。预计2018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将达2.4亿,市场潜力巨大。

鼓励推动农业现代化尤其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信息化的融合,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建设数字中国,不光能让农业信息化真正落地见效,为互联网发展开拓新的领域,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

2.2 “互联网+”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互联网技术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开拓了新渠道。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主要标志是互联网的发明和全球性普及。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传统小农经济对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制约,由此产生的数据信息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吸引企业、人才、各种资源向农业农村聚集,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供给侧变革。

3 改革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金融体制不完善

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已经开始了农村金融革新,鼓励开展村级互助基金、中长期信贷,信用社省联社改革等,但是受区位、资源、交通等多种因素制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与农业产业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其不能充分利用条件发挥自身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中应用推广缓慢,许多农民群体未培养这样的消费习惯,当前农村金融服务还满足不了“互联网+农业”发展需要;二是农业现代化的金融需求与信用评估体系之间存在矛盾,农户经营的信息零散透明度低,金融机构难以根据标准的信用体系评估放贷;三是农村金融依旧存在产品种类单一、供给不足、信贷性质与农业特点不相适应等问题。

3.2 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薄弱

据《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仍然有近70%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接触外界信息。与此同时,我国仍有近5万个行政村没有接入宽带,超过70%的农户家庭没有计算机,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村信息技术的普及,阻碍农民利用网络获得外界信息,也影响了互联网在改革背景下的深入发展。另外,在互联网普及相对较高的农村,农民对互联网的应用还停留在基本阶段如观看新闻等,大都没有把网络和农业经营结合的意识,导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比较困难。

3.3 人才缺乏

农村普遍缺少人才。乡镇优秀人才为更好的生活环境与工作前景流入经济发达的城市,高学历、高素质的农业管理人才很少有人自愿到农村工作,农村留守人员不会使用互联网频频可见。现有基层人才知识结构也非常单一,缺乏信息技术、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与从业经验,衍生另一个情况是,我国传统农业主体多为个体农民,他们高度依赖传统的经营习惯,要他们在缺少人员指导的条件下突破传统方法直面互联网营运,也是一个攻坚克难的问题。总之,对了解农业同时熟悉互联网技术的这种跨界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当前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关键任务,这同时也是供给侧改革的现实阻碍。

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

4.1 健全金融机制

提高农村金融水平。互联网金融因为农村人口规模和政策背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但是金融产品也要面对农民文化素质和投资理财意识的挑战。为此需要加强农村金融普惠性供给,改善金融环境扩大金融产品需求。还要注意农村金融产品特色化问题,从农村实情入手设计规范化产品,同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帮助农户群体适应这样的消费习惯,扶持特色产业使农民更方便融资,实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科技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前景。

4.2 加强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

发展“互联网+农业”,健全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基本条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只有当硬件设施的配备跟上农业发展的步伐,才能实现供给侧信息有效输出。近年来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已有较大发展,但远未实现全覆盖,政府要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安装进程,科技部门加大力度研发适用“三农”特色的低成本移动设备,乡镇企业要大力支持信息下乡,配备通信设备及专业人员指导,减少网络使用障碍。争取到2020年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全面提高。

4.3 培养并引进农业互联网专业性人才

对本土农村地区来说,乡镇政府要大力宣传互联网经营先进理念,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来乡开办讲座培训课堂,实地帮助农民上手掌握网络技术,培养精通电子商务运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可以通过与专家、技术人员交流,随时掌握市场信息,调整经营生产方式,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发展。

另外,降低准入门槛,改进人才招募机制,吸引外界投身农村建设。从社会需求出发,积极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开展农业相关专业课程,筛选出对农业经营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并重点培养。各乡镇也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吸收资金投入的同时招揽创业人才,利用政策鼓励、物质激励等手段吸引有志人才进乡创业,带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为“互联网+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供给侧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唐姝琴,胡冰川.“互联网+农业”与农业的转型升级——基于调研案例的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7,33(5).

[2] 邓志英,黄毅.“互联网+”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路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7,27(4).

[3] 郑学党.供给侧改革研究之五:供给侧改革中的农业与农业产化[J].河南社会科学,2016,24(12).

[4] 陆岷峰,孙圣雪.关于“互联网+”服务“三农”的战略研究——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视角[J].海南金融,2017(9).

[5] 张雪丽,王红丽.基于产业链的“互联网+”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7,29(3).

[6] 许嘉扬.中国农村电商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研究——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J].浙江金融,2017(3).

猜你喜欢

互联网+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