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格刚性条件下的经济自萧条机制研究

2018-09-10张梦茹张柳青

中国商论 2018年23期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消费

张梦茹 张柳青

摘 要:本文根据原凯恩斯主义的价格刚性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并以新凯恩斯主义对原凯恩斯主义价格刚性理论在涵义上的科学发展,认为凯恩斯学派的价格刚性理论对经济萧条产生了“自动”的影响,并从产品价格、资金价格、工资以及社会福利刚性的条件下,如何产生经济自萧条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 价格刚性 经济自萧条 通货膨胀 消费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8(b)-002-04

1 凯恩斯主义价格刚性理论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背景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随之产生,并在此之后一直以主流经济学的身份活跃在西方的宏观经济学领域。凯恩斯价格刚性理论的前提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即价格缺乏弹性,具体是指价格在确定后就不会轻易变动的现象,这一理论是相对于价格均衡理论来说的。均衡价格理论是指,市场价格会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进行相应地、灵活地调整,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对于价格的调整,并不是按照价格均衡理论所描述的情况,而是滞后于供求的变化。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凯恩斯理论受到来自相对立的自由经济学派的批判,以及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逐渐暴露其在微观基础方面的缺陷,最终导致凯恩斯主义淡出主流经济学的舞台。

到1982年,迈克尔?帕金(Michael Porkin)提出“新凯恩斯主义”一词,标志着新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新凯恩斯主义坚持了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非市场出清假设,这也是判断新凯恩斯主义是否继承凯恩斯思想发展而来的最重要依据。新凯恩斯主义研究的主要模型集中于解释各种价格(工资、产品、利率)刚性的成因,即从微观上说明理性的、追求最大化的经济主体为什么不随着总需求或其他冲击来调整自己的工资和价格,从而导致宏观经济出现产出和失业波动。新凯恩斯主义假定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的特征,具体来说是指工资和价格是可以调整的,只是调整的较为缓慢。新凯恩斯主义对原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刚性”假设的修正,是对原有理论的缓和化和科学化。

新凯恩斯主义对原凯恩斯主义提出的价格刚性的发展,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在原有模型上增加了两个假设:一是经济当事人利润最大化原则;二是理性预期。第二,新凯恩斯主义在增加了理性预期理论后,使价格粘性理论具备了微观基础。第三,在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领域,新凯恩斯主义者对货币非中性原则进行修正。第四,发展了原凯恩斯主义宏观政策。新凯恩斯主义在不改变原有前提假设的条件下,修正了凯恩斯主义宏观政策,弥补了原凯恩斯理论的缺陷。国外新凯恩斯主义就价格刚性的成因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并提出了相關模型,例如信息不对称模型、弯折需求曲线模型、存货模型、接近理性模型、错开定价模型、状态依存定价规则模型等。

本文采用的凯恩斯价格及工资刚性理论,在涵义上更接近于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理论,认为刚性理论是指价格或者工资缺乏弹性,并不是完全无弹性,承认新凯恩斯主义对价格刚性以及工资刚性理论发展的科学性。

2 价格刚性条件下的经济自萧条机制

2.1 产品价格刚性条件下的经济自萧条机制

造成产品价格刚性的原因有很多种模型可以解释,本文主要采用搜索不对称反映模型,也就是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来解释产品价格刚性的形成,以及产品价格刚性对市场经济萧条产生的影响。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价格存在刚性。如图1所示。

该模型假定寡头厂商是预期悲观的。在弯折点以上的需求曲线富有弹性,因为寡头预期如果自己提高产品价格,其他厂商不会提价,从而使自己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失去很多;反之,如果自己产品降价,其他寡头也会降价。所以价格下降,并没有使市场份额和销售量的增加,因此折弯点以下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

对应与不同弹性的折弯需求的曲线,有不连续的两条边际收益曲线。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边际成本由MC升到MC时,边际成本仍在相同的产量水平Q*上等于边际收益,所以均衡价格P*也不变,只要边际成本曲线位于A、B两点之间的区域,均衡价格和产量就不会变化,也就是说,寡头具有稳定价格的强烈愿望,即成本改变,厂商也不愿意改变价格。但是,弯折的需求曲线并不能说明为什么厂商会将价格定在P*,也不能说明为什么一个厂商提高价格而其他厂商不会跟随该厂商同样提高价格,关于这一点问题,可以从“囚徒困境”中得到解释:超优策略均衡是可预见的最优结果,但是这种策略组合却不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率的策略。鲍尔和罗默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把弯折的需求曲线扩展为拥有急弯但处处可微的需求曲线。通过鲍尔和罗默的研究,认为产品价格刚性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依然是搜索不对称。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中,均衡就等同于供求一致。在价格机制存在的条件下,如果市场上出现了供给与需求不一致的情况,价格机制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中,由于价格刚性的客观存在,价格机制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不能对市场中不均衡的状况进行调整。例如,在搜索不对称模型中,厂商不会轻易改变价格,就算成本发生了改变,厂商同样也不愿意改变价格。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得出,因为产品价格刚性的存在,导致产品价格起不到调节市场供求的功能。

当经历了长时期的良好的经济增长后,消费者增加的财富所带来的是高通货膨胀水平,居民消费旺盛,使得需求大于供给,从而导致的经济过热,这种形式的经济过热称为消费推动型经济过热。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厂商会提高产品的产量,以及产品价格,当厂商的供给和消费者的需求一致时,产品销量减少。但在产品价格刚性条件下,厂商不会改变价格或者厂商不会在短时间内调整价格。在之前供求关系的影响下,产品产量高、价格高,现阶段收益却因此而减少,产品大量滞销,随之厂商面临破产。

2.2 资金价格刚性条件下的经济自萧条机制

资金价格是资金使用权的价格,在现象形态上表现为利率。利率有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之分。前者依据社会平均利率确定;后者受货币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制约,当货币资金供不应求时市场利率上升,反之则下降。法定利率是政府金融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政府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利率来贯彻“紧缩”或“扩张”的金融政策。适当的存款利率可以鼓励居民储蓄,为发展经济筹集社会资金;适当的贷款利率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速资金周转,节约利息支出,提高企业利润水平;运用差别利率实行奖限政策,贯彻产业政策,调节货币投向,促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换句话说,可以将资金视为一种特殊的产品的话,要达到产品的交换,就必须支付相应的产品价格,这里的产品价格就是资金价格—利率。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价格具有刚性,资金价格同样具有刚性。本文采用接近理性模型,也就是菜单成本模型分析资金刚性,并阐述在资本刚性条件下,市场如何运作并导致经济萧条的产生。

接近理性模理论也称为“PAYM见识”,“PAYM见识”是由接近理性模型的代表人物曼奎(M.C.Mankiw)、耶伦(J.I.Yellen)、阿克洛夫(G.A.Akerlof)和帕金(M.Parkin)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组成。他们提出: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一种不和逻辑行为或非理性行为。这种非理性行为主要起源与货币幻觉、认知偏差、在经济活动中考虑公正与平等、追随多数人行为等。现实中,他们主要表现为一种惯性行为,但是人们并没有觉得这些“惯性”所产生的结果有多么严重,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认为这些结果并没有为自己造成伤害。也就是说,在实际决策中人们并没有采取理性行为,在这种意义人们又是有理性的,只是这种理性是一种接近理性。因此,可以把接近理性定义为只会给行为主体自身带来非常小损失的次优行为。

菜单成本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中,当市场上总需求下降时,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会向左平移,此时,作为价格决定者的厂商如何重新定制自己产品的价格。在本文中用图2和图3来进行具体说明。在图2中,假定厂商的边际成本是固定的,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初始的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是X,即MC0=MR0,此时对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是P*和Q*,利润为SP*YX矩形面积。当总需求下降使厂商的需求曲线DO向左平移至D1以后,厂商对产品的定价面临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简单地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将价格和产量分别下降到P1和Q1,相应的利润为矩形面积SP*JT;第二种选择的情况如图3所示,令菜单成本为H,厂商将价格由P*下降到P1时所增加的利润为图中的B-A。若H>B-A,说明厂商不会降价,没有降价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产量为Q*而不是Q1时的社会福利的损失为B+A。如果B+C>H>B-A,这意味着厂商由于菜单成本,最终所导致的不降价的对策,对全社会来说并不是最优选择。

在凯恩斯理论的前提下,市场利率已经不能跟随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利率上升或者下降。因此,只考虑法定利率的情况。将上述菜单成本理论中价格等同于资金价格—利率、将厂商等同于国家、将产品等同于资金。根据上述理论,可以知道,在经济过热、总需求扩张时,国家往往有较大向上调整利率的激励,因为这样做可以减少国民对股票、期货、黄金的投资额,将过热的钱吸引到银行存款中去以达到缓解投资过热的目的;而在需求紧缩时,国家并没有向下调整利率的激励。国家对总需求扩张和收缩时所采取的不同举措,会造成利率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与此同时还使得利率具备向下的刚性。也就是说,利率不能随经济中总需求的变化作出充分的反应,因此,小的菜单成本会引起经济较大的波动。

2.3 工资刚性条件下的经济自萧条机制

工资刚性理论意为工资的调整对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反应不敏感,对外部环境的变迁反应滞后。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中应与产品市场中的大多数商品一样,其变化受劳动力供求影响,即与劳动力需求成正比,需求量大,工资高,反之亦然。然而,当工资不能随着需求曲线左移而下降至一个新的工资水平时,工资刚性就体现出来了。刚性即为缺乏弹性,因此工资刚性指的是雇员在接受初始工资水平后,纵使通货紧缩引起物价下降,雇员也不会因此接受较初始低一个层次的工资,可以接受工资上涨,却不接受下调。一般认为,工资的波动受合同、工会和最低工资法规的限制。对于老板来讲,他们宁愿选择解雇则不愿意降低工资,是因为那些优秀雇员会由于工资降低而失去工作热情与积极性,甚至跳槽。总的来看引起工资刚性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三點。

(1)工会和最低工资法。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雇主与工会长期合同的存在,短期内劳动市场上失业的增加不能被工会化企业的工资及时反映。即使是长期,工资率的降低可能也会受阻于对工会成员承诺的“绝不退却”的政策和工会自身的谈判力。最低工资法案在发达国家基本都被制定,与工会合同相同,这一法案也对工资限定了一条底线,工资一定要高于劳动市场的货币工资率,从而工资向下的刚性特征被显现出来。

(2)相对工资比较。第二个工作刚性的原因是雇员对其收入分布相对位置重要性的判断。凯恩斯认为,当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源于物价水平上升与货币工资下降时,货币工资的降低所引起实际工资的减少会更可能被工人加以抵制。这两种方式均会引起实际工资下降幅度一致,但对工人来讲,他们宁愿选择物价水平上升导致的实际工资下降也不愿接受货币工资下降这一原因。凯恩斯针对工人这一选择认为是有道理的,因为每个人在收入分布上的位置受货币工资率的影响,所以工人不愿相对工资的降低;另外,个人在收入分布上的相对位置不会受物价上升所引起实际工资下降变动的影响,所以工人相比较而言更易接受。

(3)流动和培训成本。劳动力市场工资率下降受阻正是因为流动和培训成本的存在,纵使低于现有工人工资的工作依然被失业者所接受,但从企业的角度考虑雇用这些失业者对企业的盈利是毫无意义的。当企业试图解雇原有工人并雇佣新人时,大量的流动成本随之产生,包含了福利计划、面试与相关测评费用和新雇佣工人所产生的各项成本。第二来源是现有工人已经受过企业对其的相关投资即特殊培训。企业不愿以失业者来替换现有工人也是因为在职培训作为企业的特殊成本,解雇那些企业已经将培训成本花在现有工人身上和培训新招募工人的成本会招致投资方面的损失。

工作搜寻理论指出,工作总量不足不是引发失业的原因,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动态特征和不完全的信息流动才是主要因素,这一点与工作职位数与求职人数不匹配因素下工资刚性导致的失业不同。由于经济活动的波动通常与工资刚性导致的失业相关联,所以因经济周期波动引起的失业一般是工资刚性理论解释的对象。

如圖4所示,假定条件是消费需求降低,带来的初始变化是企业中的雇用水平下降,需求曲线左移至D2。倘若允许工资向下浮动,过度供给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即是工资下移至新的均衡点,此时均衡工资率为W2,点C上需求等与供给。倘若工资刚性存在使得工资不能向下浮动,在高工资率W1下,存在的工作职位数少于有能力胜任的工人数量,企业欲雇佣的工人数为L3,而在工资W1下有意愿工作的工人数是L1,因为现有工资高于市场均衡状态水平,过剩的劳动供给出现,非自愿失业者数量由(L1-L3)表示,当存在过剩劳动供给时,企业将会对所雇佣的工人设定更加严格的技能要求,挑选出具备能力和经验的佼佼者。

2.4 福利刚性条件下的经济自萧条机制

社会福利领域最显而易见的特点即为福利刚性,也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得到的福利预期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当社会福利向下调节时,会显得弹性不足,对于福利项目只能扩大不能缩小、福利水平只能上升不能下降、福利规模只能增大不能减小的这种情形,称之为福利刚性。在社会福利深化改革的今天,加强了福利体系的融合,定期调整了福利待遇,但在社会福利体制机制的调整和构建中由于福利刚性的存在,使得这一改革进程受到阻碍。由于福利刚性的形成原因复杂,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福利刚性进行分析。

(1)需求刚性导致福利刚性。社会福利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需求而存在的,而基本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比。在“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论断、政府提出社会政策托底战略、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歇尔的社会权利理论这几个不同类型中,马克思分别论述了人的基本需要应由社会福利来满足。但基本需求也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逐步提升,不论是在制度不健全或者制度相对健全的情况下,人们对于基本需要的要求都会增加。当制度不健全时,对人们来说最需要的是一份基本保障;当制度健全时,人们会逐渐由于经济状况的好转提高保障需求;对于那些被保障力度大的群体来说,更优良、便捷的服务需求也会逐渐产生。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当满足了现时需求后,又会提出更高的需求水平,这便是社会福利制度刚性产生的原因。

(2)社会心理预期导致福利刚性。以社会心理视角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一直处于提升状态,面对自身福利的下降人们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心理。相对于福利待遇的增加而产生满意的心理,福利的下降所带来的内心的愤怒会更加强烈。对于这样的心理活动,社会福利心理预期稳定论和社会心态平衡论等都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因为社会福利与人们未来可替代性收入息息相关,在缴费和收益之间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因此社会福利要想提高制度信任感、促进社会福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稳定心理预期的前提条件;另外,收入再分配这一现象在社会福利的区域之间、阶层之间与代际之间是存在的,并且缴费和收益往往没有一个准确的精算关系维持,要想维持人们的高标准缴费意愿与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政府信用有着相对稳定的心理预期。

从国民的角度来说,享受国家给予的福利当然越多越好,个人花销越少越好。在要求福利方面,人们总不嫌多,这是由人性中最自然最本能的贪婪决定的。所以,提高福利容易,降低福利很难。但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优越的社会福利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福利制度不仅扩大了政府开支,削弱了政府支持经济发展的手段,还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依赖社会福利的懒汉。这不能不说是福利制度的悲哀,发放失业金是为了救济失业者,却使大批人口为了拿到这笔钱而放弃工作;为儿童发放补助是为了鼓励生育增加劳动人口,却使大批成人放弃工作专门在家生养孩子。这些人不仅有本国国民,还有被福利制度吸引来的外国移民。他们不工作,不为社会创造财富,却大量消耗别人创造的财富,成为不劳而获者。而那些工作的国民则必须以收入的大部分用来缴税,用自己的高税率支撑另一些人的高福利。大批的资金涌入社会福利中,就不能够投入到工资里去,这样易造成社会经济效率下降,所以,国民的刚性福利造就了政府的刚性支出,也造就了国家的刚性巨债。

3 结语

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先生指出“价格刚性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制的性质,也就是说,这也是一个体制问题”。“价格刚性偏好”存在于社会主义体制中,这是联系社会主义短缺现象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必须对价格总水平的控制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本文所阐述的价格刚性引起的经济自萧条,查阅有关文献也发现了一些学者提出过消除价格刚性对经济负面影响的相关对策,本文并没有对此做出总结,是由于笔者认为想要消除价格刚性,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他从理论上概括了价格运动的客观规律,因此价格刚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能做到的是通过对价格刚性理论的把握,更好地认识和利用价格运动的客观规律,为我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胡建渊.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演变途径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 2005(3).

[3] (美)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关于工资、价格刚性和经济波动的一般理论[J].陈安国,陆宁,译.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0(增刊).

[4] 刘文忻.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刚性的微观理论基础[J].经济科学,1997(5).

[5] 王红玲.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及其评议[J].经济学动态, 1997(1).

[6] 黄树人.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新古典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比较的启示[J].经济评论,2002(6).

[7] 黄家骅.新凯恩斯主义和非均衡经济理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长期并存现象的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对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经济计量性检验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原因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