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以社会培训为例
2018-09-10卢倩倩
卢倩倩
摘 要:社会服务既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功能,也是民办高职院校的重要财源。社会培训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高职院校的优势项目。民办高职教师的社会培训实践中存在着培训对象集中、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效益低微等不足,建议民办高职院校构建以激励主体、激励客体和激励方式为要素的激励机制,采取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社会服务机制、优化教师职业发展等策略来优化社会服务激励机制。
关键词:激励;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社会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4-0175-04
Abstract: Social service is not only the core fun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also the important financial resources of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Social training is the main form of social service and the advantag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non-governmental social training of vocational teachers in practice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such as too concentrated training object, too single content, low efficiency of training and so on. So it is suggested that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uil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encourage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with incentives way as the elements, buil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perfect the social service mechanism, and optimiz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optimize social service incentive mechanism.
Keywords: energizing;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social services; social training
高職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主动融合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以科技研发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以社会培训促进区域技术技能人才素质提升,以文化资源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1]社会服务不仅是高职院校的最核心功能,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代表。鉴于社会培训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和优势项目,本文以社会培训为例探究民办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希望为如何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探索一条有效之路。
一、民办高职教师的社会培训实践生态
促进区域技术技能人才素质提升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服务领域,高职院校面向政府、企业、社区、乡村等社会受众开展职业培训,是提升区域人力资源水平与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依据数据调研和教师访谈,我们发现民办高职教师的社会培训以行业培训、社区培训与“三农”培训为重点,在社会培训的对象、内容与效益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一)社会培训的服务对象
民办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的服务对象范围广泛,培训对象涉及行业从业人员、企业职工、各级教师、大学生、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特殊群体(如服刑人员、士兵、残疾人、老年人等)、海外人员等诸多群体,其中又以面向企业职工开展的各行业领域的职业培训占比最大,农民培训对象较广。高职院校的“三农”培训对象就有失地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现代农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农民群体。根据2017年高职质量年报,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2016学年就为浙江省戒毒中心、浙江省监狱系统、杭州西郊监狱、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杭州纳德酒店、杭州三彩服饰、杭州地区民宿经营者、外桐坞村、三阳村、东江村的村民、电梯制造业的专家和工程师、汽修企业人员、康复辅助器具生产装配单位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等诸多单位人员提供社会培训服务,2016学年社会培训员工达1.9万人次。
与此同时,目前民办高职教师的社会培训对象较为集中,例如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继续教育学院近三年的培训对象就聚焦于农民、创业大学生以及电商人员,社会培训的针对性较强。
(二)社会培训的服务内容
民办高职院校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有效依托技能鉴定站、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等校企合作资源,主动提供技能类培训(鉴定)、文化素质类培训以及行业领域的专项等各类社会培训服务,其中以技能类培训鉴定和行业类专项培训为主。例如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积极对接企业开展培训工作,分别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嘉兴分公司、东海橡塑(嘉兴)有限公司、浙江科博达工业有限公司、嘉兴福达建设有限公司、嘉兴市秀洲区南汇商会等单位,共为2542人开展了员工技能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等多个种类的培训。同时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为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人民政府、王店镇人民政府等部门量身打造符合实际需求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问题的处理与解决途径、新形势下基层干部如何进行媒体应对、法治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等,累计培训近1万人次。
虽然民办高职教师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多种类型的社会培训,但是社会培训内容以单一的技能培训为主,复合能力培训项目与技术创新型项目较为缺乏,难以有效满足转型升级的行业企业的复合型人才培训需求。另外,民办高职院校提供的终身学习类的长期培训供给较为不足,社区培训项目尚需进一步加强。
(三)社会培训的服务效益
民办高职教师通过社会培训,有效接近行业企业实践,联通社会培训“课堂”,在与社会人士的交流与沟通中提升专业技术技能积累,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民办高职教师的社会培训不仅有助于提升民办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而且有利于民办高职院校创造可观的服务收入。以经济较为发达、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浙江省为例,2016年浙江省高职院校非学历培训到款额为4.44亿元,公益性培训服务量为168.1万人日。[2]依据七所浙江省民办高职院校的高职质量年报分析,不同民办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收益差别较大,同年的非学历培训到款额甚至相差百万元之大,由此可见民办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效益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民办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
民办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水平高低,一方面受民办高职院校的资源与实力等客观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还受教师自身社会服务意识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影响与制约。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外部监督管理与外部经费资助较少,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薪酬体系、教师聘任机制、教师培养机制、教师评价机制、教师社会保障机制等机制灵活性较大,民办高职院校可有效构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引导与支持民办高职教师提供社会服务。
(一)激励主体
相比政府、企业、行业、社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民办高职院校是最直接影响民办高職教师提供社会服务的激励主体。针对民办高职教师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民办高职院校通过任务、文化、薪酬、考核、晋升、培训等制度要素,运用组织的各种内外奖惩资源,激发民办高职教师提高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民办高职院校的各级管理者需要合理制定并实施社会服务相关的制度,例如制定年度社会服务目标与任务、职称评审中的社会服务成果、社会服务经历、社会服务贡献奖励等措施,努力解决如何将教师的科技服务、社会培训、文化服务等社会服务活动纳入现有的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特别是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工资福利等方面切实支持民办高职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科学激励民办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行为。
(二)激励客体
民办高职教师是激励客体,教师通过理性分析民办高职院校的激励因素与自身的实际需求,综合运用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依据价值观和职业规划主动选择不同的社会服务态度与行为方式。相比公办院校教师,民办高职教师的工作性质较不稳定,教师流动性较大,民办高职教师的安全需要与归属需要更为强烈,物质需求的现实性更为迫切,发展需求和成就需求更为渴望。根据问卷调查,民办高职教师最看重的前五项需要为:优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福利保障体系、稳定的工作、个人深造进修的机会以及职称职务的晋升机会。因此,民办高职院校需提供优厚的社会服务报酬与诱人的服务贡献奖励等措施以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同时提供灵活的服务时间、强大的科研团队、优质的培训进修等条件支持教师以社会服务促进技术技能积累来满足成长发展需要。
(三)激励方式
在均衡考虑个体差异与动态适应原则的基础上,民办高职院校需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民办高职院校可综合运用目标激励、薪酬激励、福利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文化激励、培训激励、晋升激励、考核激励等多元化激励手段,从内在的自我激励与外在的导向激励两方面促进民办高职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3]依据教师访谈结果,民办高职教师的激励机制存在薪酬激励竞争力不强、福利激励不高、培训激励不足、晋升激励不活、考核激励不实等问题。为了提升民办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水平,教师希望民办高职院校采取目标激励、考核激励、薪酬激励为主的物质激励方式,例如大幅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收入、大力增加社会服务的奖励、明显突出社会服务的考核比重等引导教师自觉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同时民办高职院校结合文化激励、情感激励、培训激励、晋升激励等精神激励方式,从成就感、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激励教师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另外,依据教师赋权增能理论,民办高职院校可从参与决策权、专业自主权、自我效能感以及专业发展权等维度灵活运用参与激励。
在教师深度访谈过程中,民办高职教师提到学校提供高额社会培训收入是最主要的激励因素和直接效益,拓展社会人士的交际、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积累行业实践经验、提升社会培训能力、丰富专业教学资源等间接效益满足民办高职教师的发展需求。访谈结果说明,民办高职教师提供社会培训较为重视的激励方式就是薪酬激励、晋升激励与考核激励等外在的物质激励,对于荣誉激励与文化激励等精神激励兴趣不大,自我内在激励的效果差强人意。
三、优化民办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的策略
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外部监督管理机构缺失、外部经费资助匮乏、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模式固化、教师缺乏归属感等诸多原因,在民办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相关的激励机制方面存在问题。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明确提出强调校企深度合作,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开展职工培训,向社区开放服务,服务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为提升民办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激励效果,建议采取政府搭建平台、院校完善机制、教师优化发展等策略优化激励机制。
(一)政府搭建社会服务平台
民办高职院校开展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的社会服务,仅仅依靠自身能力力不从心,尚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与资源统筹。政府部门要协调行业、企业、民办高职院校整合优势资源,畅通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及院校之间的社会服务信息沟通与交流渠道,打造“政行企校”协同创新的优质社会服务平台。民办高职院校需学习优秀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实践经验,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例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与软件技术咨询公司采用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和市场“四共享”的合作方式,学校软件专业教师由公司选聘为培训师,接受公司的业务考核与技能培训,共建软件技术社会服务平台。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在社会培训实践中形成多主体参与、灵活多样的“政府导引、企业导需、学院导训”的“三导合作”培训模式。
(二)院校完善社会服务机制
建立与完善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是激励民办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需要。[4]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依托于科研处、二级学院、成教学院等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管理社会服务的专门机构,缺少关于社会服务的定位、任务、评价、管理、保障等方面的明確制度。民办高职院校一方面需建立社会服务的组织机构,统一社会服务功能、规划、任务、保障等认识与管理办法,有效保障社会服务的人员、经费与设备等条件,统筹社会服务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并构建社会服务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除了激励机制外,尚需要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构建社会服务的考核评价机制,有效地结合政府、企业、教师等多方主体衡量社会服务质量的好坏,形成对社会服务工作与服务主体(教师)的合理评价。而且,为了有效地激发民办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在职称评定标准体系中要明确社会服务的统一标准与依据,明确统一评定和科学评价的方法。民办高职院校要在制度上明确社会服务是教师的职责要求,是评优、评先、晋职的重要评价指标。例如美国高校教师的职位绩效考核包括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三大部分,日本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涵盖教师的研究活动、教学活动、社会贡献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跨专业、跨分院、跨行业的跨界组建团队的形式,搭建服务行业、企业的项目组团队,近两年先后组建巨邦技术开发、浙江会展网、浙江空乘网、中汽会展、畅逸会通网、杭广智慧展览、省粮油食品公司跨境电商等项目组,优化社会培训队伍,凸显社会服务品牌。
(三)教师优化职业生涯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高职教师只有亲身到行业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去实践与学习,才能掌握最新最实用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一名行业专家与技术能手。[5]当前民办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只有真正融入行业走进企业才能实现技术技能积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民办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教师明确职业定位,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地将学校的发展和自我的发展有机结合,支持自我实现意识较强的教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设计并追求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民办高职院校需要创造一个持续稳定和充满挑战的发展平台,动态协调统一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目标,实现教师和高校的双赢。
鉴于高职教师需要逐渐由“双师型”向“四师型”(教师+技师+培训师+咨询师)梯度转变,民办高职院校要有效运用职业发展和培训激励等方式,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提供社会服务以有效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并有效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6]例如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教师“企业经历工程”,要求所有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都要完成企业经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明确要求“教师+服务”,每年组织20名左右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三农”为主体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开展社会服务,培养一支科技服务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大、服务成效显著的科技服务团队。
参考文献:
[1]戴南海.论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J].中国职业教育,2012(06):69-72.
[2]张菊霞,王琪.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样态、存在问题及提升策略——基于浙江省47所高职院校质量报告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7(04):39-44.
[3]彭剑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实践与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
[4]雷久相.高职院校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4):66-69.
[5]曹如军.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涵与生成逻辑[J].江苏高教,2013(02):80-82.
[6]何露丹.产教融合视域下教师社会服务现状和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21-22.
[7]邵春芳,卢军.职业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7(04):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