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江经济带建设下重庆第三产业的优化
2018-09-10徐小琳
徐小琳
摘 要: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它的经济发展带动着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在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产业的发展关乎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狀况,它的发达代表着所处地区的富有与繁荣。本文从长江经济带建设入手,将重庆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与分别引领支撑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武汉、上海相比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第三产业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1(b)-155-02
重庆于1997年6月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自直辖以来的20多年,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综合实力逐渐增强。重庆地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交界点,也是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在东西部间起着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作用。因此,重庆积极融入和努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是重要的历史担当。
1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发展历程和意义
长江经济带以长江流域为依托,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面积广,省份多,东起上海,西至云南,覆盖了11个省市。其中,重庆、武汉、上海这几个超大城市分别是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经济中心,推动着周围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江经济带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基本条件,而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将其提上了国家级发展战略。
1.1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发展历程
长江流域货运量达全球内河第一,沿途有着丰富的资源,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沿着长江流域发展的长江经济带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在1990年,国家开始对长江经济带进行开发和部署,从起初开发开放上海的浦东新区,到后来“三峡”工程的兴建等一系列政策部署,代表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发展已由此展开。之后长江经济带建设呈现以黄金水道为主轴线,向南北两翼即以沪瑞和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以上、中、下游的成渝、中游、长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为载体的格局,标志着我国已经把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纳入了国家级发展战略。随后国家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以优化之前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的策略,从而推动长江经济带更深层次的发展。
1.2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意义
长江经济带是有着产业、科技、市场、交通网络和信息通讯等综合优势的发达经济带,可是经济带中由东部到西部,经济状况逐渐衰弱,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实施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主要是希望能让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减小东部到西部的贫富差距,实现下游长三角、中游城市群以及上游成渝经济区的有效对接,推动经济要素的有序流动,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突破经济带从东部到西部经济失衡的困境,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而提升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水平,有利于沿江经济向周围扩展开来,从而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同时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 重庆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
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建设主轴线上的龙尾,在上游地区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上游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度较高,需要重庆来引领带动相关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促进重庆的经济快速发展是较为重要的。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加大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对提高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有极大的帮助,所以笔者对重庆第三产业自2014—2017年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
2.1 重庆第三产业产值情况
2014年,第三产业的产值为6672.51亿元,占全市GDP的46.8%;2015年,第三产业的产值为7497.75亿元,占全市GDP的47.7%;2016年,第三产业的产值为8500.36亿元,占全市GDP的48.4%;2017年,第三产业的产值为9564.04亿元,占全市GDP的49.0%。由这一系列相关数据不难看出,重庆第三产业的产值在逐年上升,由2014年的6672.51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9564.04亿元,可见这个增长幅度之大,重庆第三产业的产值仍有向前发展的趋势。
2.2 重庆武汉上海第三产业产值比较分析
从2014—2017年重庆、武汉、上海各地区统计局所提供的第三产业产值情况的数据来看,重庆每年第三产业的产值都介于武汉和上海之间,总体来讲重庆第三产业有不错的发展。但具体来讲,上海第三产业的产值遥遥领先,是重庆的两倍多一点,几乎年年都如此,说明重庆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度还有所欠缺;在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方面,武汉和上海都要高于重庆,并且武汉第三产业所占比在2015年达到了51.0%,占据了该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上海第三产业所占比早在2014年就已达到了64.8%,而重庆第三产业所占比在2017年才接近50%,说明重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经济的整体发展中还缺乏了一些竞争力。
由以上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到,虽然重庆第三产业的发展稳中有进,但是与武汉、上海相比较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而重庆、武汉、上海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分别占据龙尾、龙腰、龙头的重要部位,其经济发展在经济带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重庆要推进第三产业的优化,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得到提升,让重庆的经济得以较快发展,与武汉、上海一同助推长江经济带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3 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
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要谨记自己的使命和任务,推进产业的优化发展,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带动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上游地区协作发展的新局面。笔者结合重庆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一些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
3.1 利用好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即重庆处于长江黄金水道、“一带一路”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连接点上,向东可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向西拥有丝绸之路国际贸易市场;南临东盟经济圈,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格局,可以讲重庆有承启东西、接通南北的区位优势。重庆可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自身集长江、嘉陵江、乌江等多条江于一市的地理优势和自身良好的经济基础,全面提升金融、技术、人才、信息、物流等要素集散功能。
3.2 利用好交通优势
交通优势即重庆在直辖后,是唯一的水陆空于一体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有作为国内八大枢纽机场之一的江北机场,有两路口寸滩、西永保税区等两大国内重要口岸,有承东启西、接南通北的铁路、公路枢纽,并且自从在2013年重庆提出五大功能区之后,各功能区的公路线路里程数都有所增长。从整体层面来看,重庆可以凭借其综合的交通枢纽优势,促进经济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先进要素流入重庆,营造全方位开放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机构来重庆发展。
3.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包括改造后的传统服务业和信息、物流、金融等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力,重庆要大力发展好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如大力引导传统服务业向信息化、科技化上面发展;着力推动“互联网+生活服务”的全面融合发展,加强客户信息的保密工作和相关管理工作,在服务上创新与实用相结合;加快寸滩港、珞璜、空港三大枢纽性物流园以及沿江物流基地建设,利用完善的交通优势,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培育合理高效的金融机构体系,加大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科研机构、个体服务业等的信贷支持,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4 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种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经济行为,通过技术改造以提高产业整体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重庆可以加强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提供给金融、房地产、保险、信息等行业的技术支持,尽力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用较少的成本获得较大限度的收益,使第三产业得以更好的发展;另外,可以加强与各高校的合作,并多渠道、多方位、综合性的宣传,为科学技术发展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快技術进步的步伐,从而提高重庆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为整个第三产业的高速度高效率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
3.5 突出地区结构特色
重庆分为五大功能区,可以基于各功能区的特点,促进各区域第三产业的特色发展,即五大功能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各不相同。核心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在技术上强调现代化,与时俱进;拓展区则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等,是为了更好适应现在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便于科技技术的创新与优化;城市发展新区进一步发展汽车配件和大型机械加工和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业;渝东北生态涵养区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业、生态医药业和边贸经济,形成重庆第三产业丰富发展的新格局。
3.6 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
重庆在响应习总书记号召的时候,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到底,把环境的保护与优化放在第一位,把产业绿色发展做好做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为任何生产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于重庆来说,可以加强旅游综合设施和景区景点的改造提升,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养生旅游转变;可以在使用相关资源的时候,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实现第三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可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来往,学习它们关于加强绿色发展的一些措施,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4 结语
重庆要牢记使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发展与重庆现代化大都市定位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优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提升第三产业发展的质量、高度、竞争力,使第三产业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而充分带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上游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主动与它们形成互帮互助、协作发展、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易宇.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论析——以重庆为例[D].重庆大学,2017.
[2] 王晓芳,姜玉培.长江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策略[J].区域与城市,2015,22(6).
[3] 吕万美.长江经济带建设下重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7.
[4] 胡文静.重庆开放度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0).
[5] 邢道胜.重庆城市体系发展问题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
[6] 李青.重庆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学分析[J].知识经济,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