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开发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接①

2018-09-10李进才

中国商论 2018年32期
关键词:交汇点一带一路

摘 要:本文从中美贸易摩擦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下行压力出发,探讨了为培育江苏经济新动能,江苏段京杭大运河需要对接“一带一路”交汇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江苏段京杭大运河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优势,运河绿色开发对交汇点建设的作用,最后探讨了运河绿色开发对接交汇点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 交汇点 江苏段京杭大运河 绿色开发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1(b)-145-02

2018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先后签署命令,对从中国进口的钢材、铝等涉及高达几千亿美元的商品大幅度增加关税。针对美国的一系列违反国际贸易自由的做法,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反制,对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猪肉等商品进行加征关税。世界两大经济体贸易摩擦越演越烈,中美贸易摩擦对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江苏经济增长带来不小的下行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江苏应该对运河水运、运河生态、运河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对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拓展“带”的空间,挺进“路”的縱深,放大向东优势,挖掘向西潜力,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培育经济新动能。

1 京杭运河江苏段对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优势

1.1 枢纽优势

江苏段京杭大运河全长687千米,与江苏8个城市连接,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北运河和苏南运河,苏北运河连接徐州、宿迁、淮安、扬州,全长475千米,苏南运河连接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全长212千米。就航道而言,江苏段运河是国家主要的南水北调通道,也是江苏“两纵四横”主线航道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运河航道仅次于长江,苏北段可以通行2000吨级的运输船舶,据江苏省航道管理处统计,2016年京杭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达5.8亿吨,成为整个京杭大运河航道中交通动脉和黄金水道,因此,江苏段京杭大运河在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具有极强的交通枢纽优势。

1.2 经济优势

就经济上而言,江苏段京杭大运河纵贯江苏8个城市,这8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占据了江苏全省超过一半的份额,对外开放度也很高。以2016年为例,根据2016年江苏统计年鉴测算,运河沿线城市的经济总量占了江苏全省65.65%,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更是高达78.72%,对外投资占了全省对外投资总额的57.38%,人口总数也占了全省总人口的60.03%。从这些数据上看,江苏真正要发挥“一带一路”交汇点作用,运河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1.3 文化优势

江苏段京杭大运河是整个大运河开凿最早、时间跨度最大、工程技术难度最高、运河遗产最为丰富的区段。总体上看,有28处运河世界遗产位于江苏境内,数量和面积分别占了全国30%和40%。沿线有7座国家历史名城,在运河沿线城镇中,有19座历史文化名镇和7个名村,同时还有大量的全国重点文物遗迹,水利工程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方面,能够起到桥梁作用。

2 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开发对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作用

2.1 发展运河文化旅游事业,促进人文交流

对运河进行绿色开发,将运河沿线区域纳入到江苏省级的总体规划中,通过在运河沿线两岸建设和修复运河历史遗迹,休闲风光带、博物馆、观光道路等旅游景观,提升运河周边环境,丰富运河沿线的旅游资源,使运河及周边城镇相互融合,让到江苏旅游的中外游客,既可以欣赏到江南水乡和淮扬美景的迥然差异,又可以感受到古城与古运河相依相靠的韵味,还可以领略一条从古代存活至今的活态的时间运河,串联起古代与文明有机联系在一起,增强了江苏旅游对“一带一路”沿线和其他地区游客的吸引力,促进了人文交流。

2.2 推动运河沿线生态农村和城镇建设,积累中国绿色生态经验

对江苏段京杭大运河进行绿色开发,改善了沿线农村和小镇的环境,增强了区位优势,提高了土地和岸线的使用价值。通过修建道路,使得运河沿线城镇与乡村的距离得以缩短,促进了城镇与乡村间的经济互动,加快了运河沿线工业和农业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推动了沿线的农村和小镇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中国在生态建设方面的经验,便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借鉴和参考,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2.3 促进全方位开放格局,满足交汇点功能需求

江苏要想建设好交汇点,发挥交汇点的潜能,必须统一规划和设计,形成整体合力,发挥江苏整体的区域空间和经济规模,促进交汇点的建设。江苏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对内和对外相互联动的机制,形成苏南、苏北、苏中全方位,东西并进的格局。江苏大运河贯通江苏南北,通过支流还连接南京、泰州、南通、盐城等城市,构成了江苏最为重要的空间,因此以江苏大运河为轴,将全省分散的节点串联起来,构建布局优化的开放体系,拓展对内对外发展空间,缩小区域差异,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才能实现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使其在体量和服务功能上满足“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需要。

2.4 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民心沟通

京杭大运河于2014年9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连接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江海文化,兼收并蓄、包容多样,是中国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又与“一带一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深度挖掘运河文化,能够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江苏运河文化“走出去”,促进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加深相互间的文化融合,增进了解,减少文化差异,传递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理念,打破壁垒,增强相互协作,发挥“一带一路”倡议民心沟通的主体作用。

2.5 深化向东开放

进行京杭大运河绿色开发,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运河遗产保护和开发,运河城市建设等方面先进的经验,如美国伊利运河、加拿大里多运河、法国米迪运河等。因此,需要江苏深化改革,开放更宽的领域,方便在运河环境治理、资金筹措、城市规划,遗产保护、景观设计、文化开发,古镇建设等方面开展与欧美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吸引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促进江苏大运河保护和开发。

3 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开发对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路径

江苏段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核心地带,对大运河江苏段开发要紧密围绕“绿”字做文章,目标是要将大运河江苏段打造成为贯通南北东西,经济效益好,文化品质高,水绿交融的经济廊道、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推动在经济,文化,生态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交汇点作用。

3.1 凝聚共识,讲运河江苏故事,传中国声音

运河哺育和滋养运河沿线城市,运河城市深怀感恩,运河城市间有着强烈的共同身份认同。纵览“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在65个国家的节点城市一共有50多个,而其中位于运河沿线的城市占了将近40%,而且和京杭大运河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运河成为双方凝聚共识,达成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石。以运河为载体,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发展趋势,深度挖掘与运河有关的故事,通过真实,生动,鲜活的故事,将江苏运河历史与“一带一路”的渊源、文化遗址、生态、经济以及沿线人民生活状况,以听得懂,易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展示出去,讲运河故事,展示江苏如何以运河为纽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传递中国的声音,增进沿线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消除分歧,减少顾虑,甚至引发共鸣,感动民心。

3.2 发掘运河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江苏旅游品牌

为了拉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距离,要深度挖掘江苏运河的旅游文化资源,依托江苏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历史、水利、生态、沿线居民生活变迁、建筑、宗教、历史名人、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进行绿色开发,挖掘江苏运河旅游文化资源,形成一批具有江苏运河特色的历史文化、工业遗迹、“一带一路”渊源、红色历史等为主题的旅游文化项目,打造江苏运河多维度的旅游文化载体,满足游客观光游、度假游、宗教游、建筑游、民宿游、农家游、风情游、考古游、历史游、运河夜游、文化创意游等多方面需求,使江苏运河旅游文化资源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江苏运河旅游品牌。

3.3 绿色升级,产业对接

依托长三角经济带,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效益高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引导对运河影响比较大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逐渐向低碳化、清洁化生产转型。在运河沿线重点开发区和优先开发区,以临港产业园、港口物流园为载体,打造一批绿色低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临港产业集群,进而塑造高效的大运河低碳经济。利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绿色新型科技为大运河沿线经济产业增加新效能。通過电子商务技术、数字金融产品、智慧物流设施、文化创意手段,将传统的大运河沿线传统产业逐步转移到生产服务型的绿色经济业态上,实现运河产业的绿色升级。

3.4 完善低碳交通网络体系,联动南北经济

以构建“一带一路”交汇点的互联互通为目标,突显江苏运河航运核心作用,打造低碳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一是拓展运河服务领域,降低成本,增强运河资源集聚能力,构建与安徽、山东、浙江、上海等地在江、河、湖、海联运方面的现代化,信息化的综合交通物流通道。二是需要江苏运河沿线城市在政府层面相互协调,整合和优化运河资源,促进航道,港口绿色改造,提升江苏运河的发展层次和载体功能,提升大运河航运的中转功能,加强与水路、公路、铁路互通互联和物流运输组织链,实现江海联运,海河联运的无缝衔接,使江苏运河成为对接“一带”和“一路”,对接长江经济带的联合运输中介。三是为方便更多企业从江苏运河口岸出关,要利用物联网、船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运河航道、船舶、港口、码头一体化、智能化,完善运河航运跨区域多式联运在通关,数据交换,监管中的无缝衔接和无障碍中转,构建“一带一路”交汇点的通江达海,集约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发挥运河经济带优势,促进江苏南北经济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冒士凤.江苏海洋经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优劣势及发展机遇[J].江苏科技信息,2018(6).

[2] 王安琪.“一带一路”下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江苏商论,2018(6).

[3] 周常青.立足自身优势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J].群众, 2018(11).

[4] 彭飞.扬子江城市群的区位分析及推进之策[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5] 孟剑.江苏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8.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社科项目《产业集聚视角下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开发研究(2014SJB348)》。

作者简介:李进才(1974-),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交汇点一带一路
站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昂扬奋进
“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的思考
对含有“任意”与“存在”不等式问题的解题探析
浅议历史高效课堂中的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