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018-09-10俞月凤何铁光宋同清杜虎苏天明韦彩会唐红琴
南方农业学报 2018年3期
俞月凤 何铁光 宋同清 杜虎 苏天明 韦彩会 唐红琴
摘要:[目的]探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进一步了解植被演替过程中的养分循环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野外样地设置、取样及室内试验,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经典统计方法对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四个演替阶段(草丛、灌丛、次生林和原生林)植物、凋落物和土壤的碳(C)、氮(N)和磷(P)含量、化学计量比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植物c、N和P含量随植被正向演替呈增长趋势,凋落物的养分含量均低于植物。植物N和P再吸收率表现为原生林>灌丛>次生林>草丛。次生林中0~10 cm土壤以C和N含量最高,但灌丛以P含量最高。养分化学计量比C:N、C:P和N:P在各层次中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凋落物>植被>土壤。在草丛中,植物C:N、C:P和凋落物c:N最高,植物和凋落物的N:P最低;凋落物C:P、N:P和植物N:P分別出现在原生林和次生林;土壤C:P、N:P沿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加。植物、凋落物和土壤中c、N和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土壤养分对植物养分含量影响不明显,但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植物叶片N:P受土壤N和P含量的影响;植物生长在演替阶段早期易受土壤养分限制。
关键词:喀斯特;化学计量;植物演替阶段;植物-凋落物-土壤;C: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