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蛔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8-09-10吴保强

农业灾害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诊断防治

吴保强

摘要 从病原、生活史、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角度对猪蛔虫病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猪蛔虫病;生活史;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4-092-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4.037

Abstract The Swine ascariasis was described from the aspects of pathogen, life cycle, clinical symptom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the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Swine ascariasis; life cycl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Ascaris suum)寄生于猪小肠中引起的一种线虫病。该病对2~6月龄的仔猪的危害最为严重,特别是在营养不良、饲养环境差等情况下,仔猪感染率可达100%,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有研究证实,猪蛔虫也可感染人,威胁人类健康。鉴此,文中主要从病原、生活史、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等角度对猪蛔虫病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1 病原

1.1 病原特征

豬蛔虫(Ascaris suum)属于蛔虫目(Ascarida)蛔科(Ascaridiae)蛔属(Ascaris)的一种大型线虫。虫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2种。受精卵为短椭圆形,黄褐色,大小50~75 μm×40~60 μm,卵壳厚,外层为凸凹不平的蛋白质膜,中为真膜,内为卵黄膜。未受精卵呈长椭圆形、灰色、大小为90×40 μm,多数没有蛋白质膜,整个卵壳较薄,卵内充满很多大小不等的卵黄颗粒和空泡。虫卵对化学药物的抵抗力很强,在2%福尔马林溶液中不仅可以存活,而且还可以正常发育。10%漂白粉溶液,3%克辽林溶液,饱和硫酸酮溶液,15%硫酸与硝酸溶液和2%苛性钠溶液均不能杀死虫卵。5%石碳酸溶液中30 h后和1%碘溶液26 h后;或者60℃以上的热碱水,20%~30%热草木灰水或新鲜石灰水才可使其致死。

新鲜蛔虫成虫呈粉红稍带黄白色,死后呈苍白色。中间稍粗,两端较细,近似圆柱形。口孔位于头端,由3个唇片围绕,1个位于背侧较大为背唇,2个位于腹侧较小为腹唇,呈“品”字形排列。背唇外缘两侧各有1个大乳突,两腹唇外缘内侧各有1个大乳突,外侧各有1个小乳突,3个唇片的内缘各有1排小齿。口孔后为食道,食道为肌肉构造,呈圆柱形。雌虫长20~40 cm,直径约0.5 cm。虫体稍直,尾端较钝。生殖孔位于体前1/3与中1/3交界处附近的腹面中线上。肛门距虫体末端较近。雄虫较雌虫小,长15~25 cm,直径约0.3 cm,尾端向腹面呈钩状弯曲,形似鱼钩。泄殖腔开口距尾端较近,有2根等长的交合刺,长约0.20~0.25 cm,肛前和肛后有许多小乳突。

1.2 生活史

猪蛔虫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寄生于猪小肠内的雌虫和雄虫受精后,雌虫产生虫卵,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开始发育,在28~30℃时经10 d左右,卵细胞发育为第1期幼虫。然后再经13~18 d的生长和1次蜕化,变为第2期幼虫(仍在卵壳内)。这时的虫卵还没有感染能力,须在外界再经过3~5周的成熟性虫卵阶段。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后,经胃到小肠,并在小肠内孵化。经1~2 h,卵内幼虫即可破壳而出,然后钻入肠粘膜,便开始在体内移形。多数钻入肠壁血管,随血循经门静脉到肝脏。少数随肠道淋巴液进入乳糜管,到达肠系膜淋巴结,此后钻出淋巴结进入腹腔,由肝被膜钻入肝脏。也有一部分进入腹腔的虫体钻入胸导管,经前腔静脉入右心,之后经肺动脉进入肺脏。约在感染后4~5 d,进入肝脏内的幼虫进行第2次蜕皮,变为第3期幼虫,之后又随血液经肝静脉,后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到肺毛细管,再钻过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凡不能到达肺脏而误入其他组织器官的幼虫,都不能继续发育。约在感染后12~14 d进入肺泡内的幼虫进行第3次蜕化,变为第4期幼虫,之后离开肺泡,经细支气管、支气管、气管,随粘液一起到达咽,进入口腔,并随粘液再被吞咽,经食道,胃,返回小肠,进行最后一次蜕化,逐渐长大发育为成虫。从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到发育为成虫需经2~2.5个月[7]。猪蛔虫只能生活在猪的小肠中,以两端抵在肠壁上,与肠蠕动波呈逆方向的弓形弯曲运动,并以粘膜表层和肠内容物为食物。在猪体内寄生7~12个月后,即自动离开小肠随粪便排出体外。若宿主不再感染,大约在第12~15个月时可将蛔虫排尽。

2 临床症状

猪蛔虫病一般以3~6个月大的猪发生严重,成年猪往往有较强的免疫力,能耐受一定数量的虫体危害,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却会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猪蛔虫病的临床表现,视猪只年龄、营养状况、感染强度,幼虫移形和成虫寄生致病不同而有所不同。当幼虫移行至肺脏,仔猪表现咳嗽,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食欲减退。严重感染可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呕吐流涎,精神沉郁,多喜躺卧,不愿走动,可能经1~2周好转或逐渐虚弱,导致死亡。肠道有成虫大量寄生时,病猪主要表现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被毛粗乱、食欲减退或时好时坏,同时表现异嗜。生长极为缓慢,增重明显降低,甚至停滞成为僵猪。更为严重时,由于虫体机械性刺激损伤肠粘膜,可出现肠炎症状,病猪表现拉稀,体温升高。如肠道被阻塞后,可出现阵发性痉挛疝痛症状,甚至由于造成肠破裂而死亡。如虫体钻进胆管,病猪开始表现下痢,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剧烈腹痛,烦躁不安,之后体温下降,卧地不起,四肢乱蹬,滚动不安,再后爬地不动而死亡。如持续时间较长者,可视粘膜可呈现黄疸。少数病猪可呈现过敏现象,皮肤出现皮疹,或表现出痉挛性神经症状。

3 病理变化

蛔虫幼虫主要侵害肝、支气管和肺脏,表现为肝脏小点状出血和肝细胞浑浊肿胀,脂肪变性和坏死,使得肝组织变的致密,表面有大量出血点。由于猪蛔虫在肝内的移行引起结缔组织增生,形成乳白色斑块。成虫寄生时在小肠内有大量蛔虫,而发生肠梗阻,可见小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出血或溃疡。如肠破裂可见腹膜炎和腹腔积血。胆管类也可能发现蛔虫,病程久者有化脓性胆管炎或胆管破裂,胆囊内胆汁减少,肝脏黄染或变硬。

4 诊断

4.1 诊断要点

初期表现湿咳,精神较差,呼吸急促,体温略微升高;异食,磨牙、消瘦,贫血,有时出现黄疸症状;阵发性痉挛疝痛,便秘;有时有一过性皮疹。

4.2 鉴别诊断

4.2.1 猪大棘头虫病 相同点:消瘦,贫血,下痢,虫体呈圆柱形。不同点:虫体较蛔虫大,雌虫长达30~68 cm,前部稍粗,后部较细,体表有横纹。

5.2.2 猪肺丝虫病 相同点:咳嗽,呼吸快,粪便中有虫卵。不同点:多发生痉挛性咳嗽,持续时间长,无呕吐、下痢、磨牙等症状。支气管剖检有成虫虫体,小肠则没有。

4.2.3 猪支气管炎 相同点:咳嗽,食欲减退,呼吸迫促等。不同点:不发生呕吐或吐出虫体,眼结膜不苍白,不出现痉挛性疼痛,粪便中没有虫卵。

4.2.4 猪钙磷缺乏症 相同点:食欲减退,异食、生长缓慢。不同点:小猪骨骼变形,步态不稳,吃食咀嚼无声[8]。

4.3 实验室诊断

4.3.1 粪便检测 粪便虫卵检测是主要的检测手段,1 g粪便中大约有1 000个虫卵,一般采用直接涂片法检测虫卵。当寄生虫卵较少时,可采用漂浮法进行检测。具体步骤为:取粪便10 g,加饱和盐水100 ml混合,通过60目铜筛滤入烧杯内,静置30 min,虫卵上浮。用直径5~10 mm的铁丝圈与液平面接触,以沾取表面液膜并抖于载玻片上镜检:蛔虫受精卵呈短椭圆形,黄褐色,外层为凸凹不平的蛋白质膜;未受精卵呈长椭圆形、灰色。

4.3.2 皮内注射法 由于2个月内的仔猪体内虫体尚未成熟,作粪检无用,多采用皮内注射法来进行检测。具体方法是,首先用蛔虫制成抗原,然后用抗原稀释液皮下注射于猪的耳部,观察5~10 min,视皮肤上红色丘疹或晕环的有无与大小来判定。如果抗原注入局部组织的反应与对照组相似,或虽有反应,但肿胀最大直径不超出1.2 cm者为阴性反应;当局部组织反应较对照侧显著,肿胀最大直径在1.20~1.49 cm者为可疑反应;注射局部紫红色肿胀显著,肿胀最大直径超过1.50 cm者为阳性反应。

5 防治

5.1 预防

5.1.1 定期驱虫 在蛔虫病流行的猪场,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全面驱虫。对2~6个月龄的仔猪,在断奶后驱虫1次,以后每隔1.5~2个月再驱虫1~2次。从外地引进的猪,应隔离检疫后,进行1~2次驱虫再并群饲养。

5.1.2 注意环境卫生 猪舍内要通风良好,阳光充足,避免潮湿和拥挤。猪舍内要勤清扫,勤换垫草,避免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运动场合圈舍周围,应于每年春末和初秋翻土换新土2次,并用生石灰消毒。随圈舍,饲槽及用具定期用3%~5%热碱水或20%~30%热草木灰水进行消毒。

5.1.3 加强饲养管理 飼料中要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增强仔猪机体抗病能力,减少被感染风险。

5.1.4 无害化处理粪便 将清除出圈的粪便和垫草运至离猪舍较远地挖坑沤肥或堆积发酵,进行生物热处理。

5.2 治疗

一般采用中、西药剂进行驱虫治疗。

①左咪唑。8 mg/kg·bw,配成5%溶液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也可混料喂服或溶水灌服。

②噻苯唑。50~100 mg/kg·bw,用水灌服;也可按0.1%~0.4%的比例混拌饲料中喂服。

③噻咪唑(驱虫净)。15~20 mg/kg·bw,配成5%水溶液灌服或混于饲料喂服;皮下注射10 mg/kg·bw。

④枸椽酸哌嗪(驱蛔灵)。0.2 mg/kg·bw,混入饲料内一次服用。

⑤甲苯唑。10~20 mg/kg·bw,用水灌服或混料喂服。对成虫有效。

⑥噻嘧啶(噻酚嘧啶,抗虫灵)。20~30 mg/kg·bw,混入饲料一次喂给。

⑦炒苦楝根皮。有效成分为川栋素,对体重15~20 kg的仔猪一次剂量为4.5 g,煎水内服,有一定的驱蛔效果,但用量大时,有毒副作用。

⑧使君子仁。取14~20个,炒黄研末,可对幼猪分2~3次拌饲料内喂服。

参考文献

[1] 赵爱云,井波.不同药物防治猪蛔虫的效果[J]. 当代畜牧, 2008(9):17-18.

[2] 孙瑞銮.猪蛔虫病的综合防治[J].畜禽业, 2008(7):70-71.

[3] 申兴繁,陈永全.猪蛔虫病的有效控制和防制措施[J].养猪,2007(6):61.

[4] 张玲,郑国清,郑娟,等.猪蛔虫病的危害及防治[J].中国农村科技,2009(1):33-34.

[5] 鲁玲.猪蛔虫病的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 2009,30(3):22-23.

[6] 董彝.实用猪病临床类症鉴别[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赟

猜你喜欢

诊断防治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