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2018-09-10高聆桐
高聆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怎样有效控制土地资源失控以及生态环境破坏,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面对的首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了新的战略转型时期,建设方向已经逐渐在向质量型城镇化建设转变。本文以下将通过对发展生态宜居节约集约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讨,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建设保护
前言
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但以往粗放型的建设发展模式,多以牺牲生态环境破坏客观规律为代价,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对我国未来长远发展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怎样遵循客观规律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问题和挑战。
一、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一)城镇用地失控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持续恶化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城镇化建设对资源环境的剥夺是主要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用地极速蔓延扩张,在缺乏有效的约束制度下,城镇化建设占用了大量优质耕地,同时也出现了土地资源严重闲置浪费的现象,甚至一度接近我国耕地面积保有的红线。
(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污染加重
我国工业社会各产业之间并无直接联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以大量开采和消耗为基础发展条件,对各项资源的回收利用效率极低,粗放型经济发展导致大量的工业废弃物进入了自然环境,我国经济市场面对资源的日益紧缺,为了追求效益降低劳动成本,大量利用化学用品增产增收,高能耗、高污染工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掠夺性的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环境系统被严重破坏。
(三)环境保护意识严重欠缺
当前我国严重轻视环境教育事业发展,导致相关领域高素质人才的严重缺乏,公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尤其是一些主管单位,为了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的认识存在偏差,严重忽视了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重要性,对人与自然的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环境保护建设意识。
(四)生态环境保障制度缺乏
我国传统的工业社会的非生态理性制度,已经成为生态环境遭受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染行业与一些主管单位在经济物质驱动的影响下形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约束的默契,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了破坏生态环境的驱动力。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一)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我国当前土地城镇化现象发展速度过快,造成人们对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空间失去控制,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因此,人们必须要改变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确保城镇化建设与客观发展规律相符合,实现生态宜居、城乡一体的发展特征,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在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始终以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为基础条件,将新型城镇建设發展成低碳、绿色、循环、节约型社会。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收益,被生态环境恶化效应严重消耗,GDP增长速度越快,环境污染治理的费用越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完善市场经济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政府要遵循市场规律,降低对经济活动干预,大力发展低碳绿色新兴产业,加快新时代的产业体系构建,提高对外出口水平,同时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消费潜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最大程度发挥出经济内在的持续发展动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
(三)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需要法律的规章制度进行引导和固定,明确的法律规章制度对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也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力量和条件。我国要依据当前经济发展环境,重新构建出新的生态制度体系框架,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市场的运行机制中来,确保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加强对城市化进程的环境监管,针对高污染行业修订节能规范标准,并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考核体系,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四)树立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要加强对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引导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循环、共有、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全面推进循环、绿色、低碳、节约型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是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规划者,所以,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和引导,积极开展绿色循环经济教育的宣传活动,通过广播以及文化等部门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意义,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本上促进新型城镇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本文主要叙述的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生态环境在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土地资源进一步失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我国在构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过程中,必须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管控体系,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改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此外,相关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构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条件的新城镇化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荣宏庆.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现代经济探讨,2013(8):5-9.
[2]王俊.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9):196-197.
[3]张曦.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4(2):33-34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