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中“士”德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启示

2018-09-10刘珊珊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孟子新时代

刘珊珊

摘要:大学生是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依靠力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弱与否与国家兴衰成败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至关重要。《孟子》之“士”德,即士阶层的精神品格及蕴涵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于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士”德;新时代;社会责任感;大学生

一、《孟子》中“士”阶层的界定

《孟子》的“士”是一种新生的阶层,他们视“道”为自身之责任所在,视仁者和贤人为毕生之理想,视内省外王为价值之目标,他们的一生始终都在追求道德修养的完满。因而,孟子将“士”看作这样的一群人,即他们精通中国之历史与文化,始终视继承中华之伟大文明为己任;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他们在困苦与挑战中力求创造符合时代潮流的心得价值理念,坚持反思、探寻并践行国家、民族和个人之价值目标;他们“尊德乐道”,以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为职责与使命。

二、《孟子》中“士”德的具体内容

1.仁义并重

“士”视“道”为毕生所求,因而“士”“德”与“道”息息相关。而如何理解士志于“道”深层内涵呢?孟子日:“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显然,在孟子看来,“士”志于“道”须以“仁”和“义”为前提。他把“仁”比喻成人们所住之宅,又把“义”比喻成喻人们所走的路,以此告诫人们,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理想,就要视“仁”为达善之源泉,就要把“义”看作明辨善与恶的杠杆,在道德修炼的历程当中,仁与义缺一不可,且“仁”是一切道德规范的出发点,无仁,善与义便无从谈起。其次,一切和谐的社会关系都离不开“义”,因为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会产生“取”与“与”,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势必需要借助“义”这杆称。孟子曰“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以此来劝告人们,仁者爱人也好,与人也罢,都要遵循于“义”。始终视“义”为衡量取与否的尺度,为此,方能于进退出处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在循义的同时,也要将仁视为最终的归宿,无仁则也无义可谈。可见,孟子认为仁义两者息息相关,无义之仁,仁则无法落实,同样,无仁之义,义则丢失根基。所以孟子才会说“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以此告诫世人道德实践必须仁义并重。

2.出处循道

孟子提倡士阶层要积极用世,但出仕是为了更好地行道为民。那么如何而从仕呢?怎样从仕?孟子认为出仕贵在建功立业,而比建功立业更重要的则是行“道”。以道为追求和归宿才能体会到安社稷的樂趣所在,才能时刻不忘却自身己任,胸怀天下,成为一个独具贤能的君子之才。士阶层应当时刻牢记,出仕虽可得“食”,但“食”解决温饱与生存问题却不能成为唯一的追求和安慰。以“食”为基,是为了更好地行道为民,这才是仕的根本价值追求。所以,士要时刻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也无论是出还是处,都坚持以“道”为根基,并将其作为衡量进退出处的基本尺度。“处”与“出”两者相比较,“处”看似较“出”而言略为消极,但不得不看到的是,这种“处”并非是一蹶不振的隐退和逃避,而是一种合乎理智的选择,即使于退隐之中,也是为了践行道德的目标追求。有道是“修己以安人,正己以正物”,因此“处”亦是一个完善自我的修炼过程,是为了更好地坚定弘道之决心。正所谓士人行于道:“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即如若有幸碰上了好的世道,那就充分利用好这种机遇,践行大道,推动保民利民之仁政的实施。反之则退隐。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尊德乐义”的价值理想,在这个漫长的道路上,始终做到不向暴力低头,不向富贵臣服,也不因潦倒窘迫而放弃。有道是“不得志,独行其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所以,因为世道的不同,而做出的不同抉择,都有其士本身的追求所在。即便士阶层们选择“处”,实际却也并非是放弃了对于道的追求,只是换了一种更适合他们的方式来修炼自己,但不变的是他们弘道的信心和决心。士阶层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道,于进退之中淡定从容、严以律己、行善从仁、以身殉道。于践行大道中,保民为民,治国平天下。

3.忧患担当

《孟子》中“士”的忧患意识源自于孔子“君子之忧”一说。何为君子的忧患呢?它不是庸人自扰,患得患失。首先,从个人修养层面谈忧患。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一语道出士阶层之所以忧患是因为他们的德行还没有修炼圆满。即便是他们的德行得以进入较高的境界,他们心中也会常怀忧患,为家国天下而忧,为天地宇宙而忧。士阶层们为百姓生计而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而食人也。”因周王室的东迁,再到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的社会结构的巨变,社会动荡,风雨飘摇,这一病因致使战争等一系列的灾难使民众贫富差距加剧。“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这些孟子的忧虑充满着为民而忧的人本主义光芒。另外,士阶层的忧患也包含对于统治者的残暴之治。如为了争夺土地而发起战争,草菅人命,掠占城池。针对战乱时期的此番景象,始终以道为己任,以保民为民为重任的士阶层无不充斥着忧患之情。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面临战乱等一系列困难挑战,士君子也从未放弃对于行道施仁的追求。

《孟子》之“士”德,除了忧患意识外,还有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士君子们在施仁行道的同时,心怀天下,以百姓的安居乐业为己任,自觉担当起为民保民的重任。只有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他们才会感到安心快乐。也正是这种极为强烈的担当感促使他们不断地坚持和捍卫着心中之“道”。正如孟子所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浩然之气

《孟子》中的浩然之气定义为:以内在道德之善作支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至大至刚的精神力量。何为浩然之气?在孟子看来,一是“浩然之气”伟大而刚强,它无处不在且充盈于天地之间,但此气必须借助正直的力量去养护,不能使其受损,否则便很难恢复。二是“浩然之气”充斥着道与义的价值光辉,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道与义的气质,才称得上是浩然之气。以此告诫人们只有将道义与人心联系起来,加强道德修养,才能养成浩然之气。三是“浩然之气”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长期坚持,永不停息。四是“浩然之气”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它的养成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但是其受损却是一件极为容易之事,一旦丢失正直之气,哪怕只是做出一件违背道义的事情,浩然之气就会受损,且很难修复。这也就是孟子一再强调浩然之气需要“直养”的原因所在。因此若要此“气”长存不损,就要保护好气产生的源泉,也就是保护好道与义,为正直之人,行正义之事。此外,此气更为重要的是要发自内心,存心养善,从而从心到行,无愧于乾坤。有了浩然之气的人,会散发出人格的魅力光芒,达到至高的精神境界。总之,有了浩然之气,也就有了君子坦荡荡的底气和信心,以昂扬的姿态巍然行走与天地之间。

三、“士”德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启示

1.要以仁和义为基本道德准则

新时代,市场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同时在大学生中也出现了诸如个人私欲膨胀、自私自利、拜金主义、享乐为上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抓起,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言行得到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而道德意识之基本则在于一颗仁爱之心。而《孟子》之事“士”德中谈到了支配人道德言行的有两种。第一种是“行仁义”,即自发地遵循道德规范,它的不足之处是主体的言行看似符合了道德要求,可被动性比较大,并非是依靠行为主体自身的自觉认知,结果“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第二种是“由仁义行”,即首先已经领悟了道德规范本身,形成了一定的认知,进而更好地使自身的言行循道德规范之准则与要求。后者所达到的仁义的至高境界也正是孟子对士阶层的要求与期许。孟子希望新生士阶层们能够自觉践行道德行为,真正做到居仁由义,进而使主体行为具备理性认识的自觉性,而非出于外部舆论压力或是非道德性目的。

新时代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过程中也应当如此,自觉践行居仁由义,即不仅要使社会责任在行为上符合道义,同时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也须是发自内在的仁爱之心,具备高度的自觉性和理性认知。当义利两者产生冲突时,孟子谈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我们应有舍鱼而取熊掌“舍利取义”的道德选择和人生追求。当然,利和义也并非是两种绝对不可调节的矛盾,而是可以兼而有之的。但遇到特殊状况,两者则处于对抗状态,只能择一,这时应当学习具备理性自觉意识和品格的士阶层们,舍利而取义之,由此来彰显自身的内在价值。

2.要提高社会责任感的自我培育能力

就士阶层而言,无论是出还是处,士君子们都对自身有严格的要求。出,则践行道义,力求光明磊落。处,则安贫乐道,进行自我教育与勉励。士人之境遇虽然会因世道而发生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士阶层的气节与理想,是终生遵德乐義的价值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则可立于天下之位,处,也可居于陋巷之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亦是如此,无论外界环境怎样变化,但社会责任意识始终不可丢弃,大学生个人的操守和品行亦不能降低。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意在指明大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觉醒、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启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是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过程,须内化和外化两者之间互相配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对他人、社会、国家负责的责任意识。但若仅仅依靠外部教育,而作为责任主体的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只会收效甚微。所以内因至关重要。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责任感的自我培育能力。在学习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要擅于自我觉醒、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勉励,将知识与思想认知合二为一,从内心领悟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光荣性与价值所在。进而从责任感的具体要求出发,严格遵循责任感的思想、内容及知识,以此来监督自身的言行举止。从日常小事做起,提高主体行为的社会性、责任性,提高社会责任感的自觉认知和自我教育能力,像竹子般,不断反思、一步一总结,从而建立合乎社会道义的责任意识和价值目标,做到知是非、明善恶,成为负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3.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主体性意识

孟子曰:“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士君子们的一生都未停止过忧患,乐是因为天下而乐,忧是为了天下而忧。然而,在他们这一生所有的忧患里却极少谈到士阶层们个人的忧与患、喜和悲,这也是士君子忧患意识里最具魅力的内容。他们的忧患意识源自于对人民、对国家以至全人类的关怀。是故“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疚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士君子的忧患与担当不仅是历史现实的产物,更是他们主观意识的选择,是心之所向,影响着历史与历代后人。

新时代的今天,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各个领域发展态势良好。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群体之一,不应该只是骄傲和满足于现有的成果,而应秉着士君子般“为平天下舍我其谁”的自信,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时刻怀有忧患意识,不断鞭策自己,同时又要敢于担当,直面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温室效应、水土流失、物种减少等社会环境问题就是一大突出忧患。大学生应自觉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主人公意识,自觉秉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提高个人行为的主体性,主动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保护生态环境。牢记人类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限制个人私欲的无限膨胀,同时学会积极创新,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新时代大学生可以利用自身专业的特长,自觉营造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策划方案,养成清洁环保的生活方式等。

4.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的持久性

士君子志气依存,有志亦存气。士阶层“浩然之气”的养成不仅需要严以律己,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同时需要长久的坚持与养护,才能使浩然之气长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也非一蹴而成的。士君子们浩然之气的养成是在符合道义的基础之上,将志与气植根于内心和生命里,在完善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始终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持久坚持,不做任何违背道义之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也要像善养浩然之气,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提高社会责任感意识的持久性。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孟子新时代
你好,孟子
你好,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