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德顺兴造钟厂:中国造钟第一家
2018-09-10王小梅
王小梅
我国制造计时工具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古代已有漏刻,主表等计时器。京汉张衡创造了浑天仪,后经唐代张遂、梁令瓒和宋代张思训等人进一步发展,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至明清,民间即有了手工造钟的萌作。明末江宁制钟名匠吉坦然,能制造插屏钟和精美的工艺品计时钟。十八世纪清代在广州、南京、苏州等地出现一些造钟的作坊。乾隆酷爱钟表,在宫廷特设造办处,征用手工名匠,专事制造畸形异状的皇宫用钟供奉陈饰。但是,作为机械造钟工业,还是以1915年在山东烟台创办的德顺兴造钟厂为第一家,其时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及南洋各国,在国内外已享盛名。继之,把造钟工业的种子播及沈阳、天津、北京、上海、青岛等各大城市。
两个外行人,成了造钟创业家
20世纪30年代初,一位写过烟台历史的外国人说,德顺兴是中国钟表工业的首创,“它具有一种诱惑人的历史”,“其创始人是一位有智慧和远见的人物”。应当说,记述德顺兴“诱惑人的历史”首先必须介绍两位“有智慧和远见的人物”。但是,他们原来皆非造钟工业的行家。
其一,叫李树桐,字东山,山东威海市人,约生于清光绪初年,死于1946年10月。此人自幼家贫,未曾入学读书,稍长即以肩挑小贩为生。早年他独身到烟台,经堂兄保荐,在烟台最大的丝行恒兴德当了一名小伙计。后来他受不了行规的约束,自愿退出,仍去从事小贩生涯。在贩卖的市利中,他逐渐积起一点资本;又据传闻他在买进海关拍卖查禁的私货中,发了一笔意外之财,于是突然显富起来。
俗云,长袖善舞,多财善贾。李树桐有了资本以后,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首先就在烟台北大街与太平街南首交会处,开办了一爿名为德顺兴的五金行,独资6万元,主要经营小五金和兼营百货商品。从此,李树桐的事业发达起来,这个五金行就成为他创办造钟厂和其他事业的母本公司。继五金行之后,他在烟台还开办了同志玻璃厂、瑞兴制伞厂,在威海开办了新花炮厂(后迁烟台)、同庆顺镶锡店。这些厂店,在当时的烟台、威海一带也属首创。李树桐很善于钻营擘划,他有一句自奉的格言:凡人有之我不为,人无有之我要干。可见他经创事业的特点是专门独营其缺。
后来,由于德顺兴五金行经销日货马球牌座钟及其零件,使李树桐意识到,造钟工业是空缺,于是就于1915年7月,以德顺兴五金行为资本,在烟台市朝阳街东巷,创办第一家造钟厂。厂名初为“宝时”,到了30年代改为“德顺兴”。
另一位创业的关键人物叫唐志成。他可以称为第一位造钟技师,但他原来也不是造钟的行家。唐志成是掖县人,只读过几年私垫,即浪迹烟台,为商户帮过账,当过小工匠,自营汽灯、钟表修理小店。因为经常到德顺兴五金行购买修钟零件,便结识了李树桐。在筹谋创办造钟厂时,李树桐首先是从唐志成身上立意的。他俩均有创业之好,实干、苦干之锐,所以二人协商,一拍即成,李任经理,唐任厂长兼技师,热心合力,相得益彰。
办厂之初,为解决技术、设备等问题。李树桐不畏艰难,数次亲赴日本大阪马球牌钟厂观摩,引取,并购进一部分机械设备,对于一些重要技术,不惜重金收买。唐志成则废寝忘食,以进口的成品为图纸样本,反复拆卸、装配,苦心琢磨、钻研进行模拟试制,历经数年,第一批国产座钟,终于在1918年制成问世。
开厂伊始,仅有工人20多名,大小压力机15台、两马力电滚1个、3尺车床一台,设备简陋,许多工序是手工操作。随着生产的发展,到1918年时,职工人数由20多名增加到50多名,增设了铣床,设备逐步有所增添。但生产基本仍以手工操作为主,产量很低,年产座钟仅一二千只,销路亦只在胶东和东北一带。时至1930年,为逃避军阀政府按户头摊捐纳税,李树桐将“宝时”造钟厂改为“德顺兴造钟厂”,名义上与五金行合二为一。
从建厂到养厂,自有一套章法
为了取得造钟资产,李树桐采取了多营养厂和一套治厂的方法。他别开生面,在德顺兴造钟厂中又辟设了一个化装品制造部,而且所出产品在当地市场上也是独一无二,声誉颇佳。虽然这与造钟工业有些格格不入,但却又多出了一条财路。
在用人委事上,他还有一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信条。对管理人员的择用,只要能恪职尽责,便委任不疑,量力确职,并按能力和表现,在工资之外再给予几成股份,使上自经理、厂长、技师,下至会计、作业班组长和工人都按成沾有工厂的东利。
对工人的管理规定,入厂新徒工至少要有一家商号作保立约,徒期只白吃饭,不拿工资。如中途毁约不干,要按入厂时间算起退还伙食等费用。徒期最多十年,最少五年。对于技术好、贡献大的工人,非但可以吃股分红,还可以预支工资解救急难。
德顺兴钟厂还实行星期日公休制,每星期日让工人休假一天,但实际只能休半天,另半天得清理工厂积存的废物拉圾。这在20世纪初期的烟台各厂商中,是唯一实行革新制度的一家。但是,对工人也有严酷的厂规,名曰“三不管”,即新工人入厂除立保外,还规定在徒期死了不管,伤残不管,病了不管。这就造成了工人的生活、生命没有根本的保障。
挽回利权,与洋货竞争
德顺兴的老牌“宝”字钟一出世,首先遇到的对手就是日货“马球牌”钟。为了在市场上压倒它,一方面加强广告宣传,“请用国货,挽回利权”,“宝字钟驾于泊来品之上”;另一方面采取薄利、无利和亏本的办法推销、扩销,一个座钟的卖价由五元大减至一元多,甚至每卖一座钟外赠毛巾一条。当时由于全国各地工人、学生爱国运动蓬勃兴起,出现了一个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新形势;再加德顺兴在竞争中特别注重改进技术和精算成本,出品质量确乎能驾于日货之上,价格低于日货之下,并且讲究信誉,保退保修。所以,德顺兴钟厂在短时间便击退了日货,独占了市场鳌头;继而迅速使钟价回升,每座钟提升到五六元;销路顺利向东北、华北各大城市开拓,产品声誉也与日俱增。当时,哈尔滨的裕昌表店,设专柜经销德顺兴的“宝”字座钟。
从1928年到1931年间,德顺兴逐渐达到鼎盛时期,共获利十余万元,职工人数增至500余人,年产座、挂钟55000多台。这时的德顺兴,可谓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由此开花,播种四方
德顺兴造钟厂是“中国钟表工业第一家”,在三十年代初已为世人所公认。当时在北洋工业博览会上还得奖证。它的产品确实以精美、坚牢、走时准确而闻名遐迩;它对我国钟表工业技术,确也起过带头、传播作用。到1927年,首先从德顺兴分离出一部人员,另建了烟台第二家造钟厂——永康公司(后更名勾“新德造钟厂”)。1934年冯玉祥来烟台参观了这个钟厂时,还写诗称赞道:“到烟台,看钟厂,永康出口总得挽入超,装置既辉煌,机件又灵巧,谁说国货没有洋货好?”
继永康之后,1929年在烟台又开了第三家造钟厂——“盛利”(后改名为“胜利”)造钟厂,也系从德顺兴出来的工人担任厂长兼技师。1931年又开出了一家“永业”造钟厂。该厂到1933年职工人数达到270多人,年产座、挂钟17000多台,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后来永业的技师又出来自办了一家“岐鸣”造钟厂。当时,烟台红十字会还主办了一家“慈业”造钟厂。
总之,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烟台这座胶东半岛的海滨小城,造钟业之花开遍全市,厂家多至七处并存,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钟表工业阵容。1933年是解放前烟台钟表工业发展的顶峰时期,全市钟表工人共有一千多人,年产座、挂钟达16万台之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可谓饮誉中外。
不仅如此,由于钟厂的技工到外地办厂增多,德顺兴的造钟技艺也传遍全国各地:天津的北洋造钟厂、华威造钟厂,沈阳的新明造钟厂,丹东的大陆造钟厂,青岛的福祥造钟厂,上海的忠众造钟厂,时民造钟厂。
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频年战乱、地区分割,人民生活无着,这些繁衍出的新厂与德顺兴老厂同历过艰难崎岖之路。但是,它们毕竟是我国钟表工业第一批种子,为我国钟表工业的振兴、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国难当头,几遭绝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德顺兴在东北市场的销路,即遭到破坏,致使产品滞销、积压座、挂钟5万多台,资金周转受限,企业经营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工厂决定一方面裁减工人,另一方面派出人员到广州、汕头、上海、杭州、开封、郑州、武汉、重庆等各大商埠,采取先货后款的办法赊售推销。苦争至1933年以后,终于闯通了南方市场,经营又有了新的转机。当时德顺兴的钟表不但行销沪、宁、穗、渝,而且销向香港和国外新加坡南洋群岛等地,广大华侨为了与祖国的爱国斗争相呼应,在国外积极宣传购用、推销国货。时有新加坡华侨经营的华兴公司,自愿承销德顺兴的钟表,并向南洋群岛各埠转销。仅1933年,出口钟表就有一万多台,销路大为开扩。
由于买卖亨通,工厂有了盈利,自1934年到1935年间,先后投资兴建了二层厂房一处。同时,产品也有了改进和增新,1936年试制成功了单铃和双铃两种闹钟。这在我国也属首创。
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犯我国。同年的八九月间,国民党的烟台特区专员张奎文闻风携眷逃跑:1938年2月烟台陷落,人民沦于水深火热之中。
烟台沦陷后不久。日本侵略者要挟德顺兴与其合营,阴谋进一步攫为己有。德顺兴创办人李树桐曾有言自约:民不与官家交。日本侵略者先是要给他一个伪商会的席位,被他坚决回绝了;接着又提出与他合营,也被他拒绝。于是,一场大祸随即降临了。日本侵略者以李树桐曾经开过花炮厂为由,强诬他所用原料硝磺私通八路军抗日,即把他的儿子李殿章抓到宪兵队,施以重刑,羁押数月。后经托人花重金,才得赎回。
从此,在敌伪的统治、摧残下,到1939年,德顺兴的经营每况愈下,原料奇缺,销路阻塞,且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职工因生活没有保障纷纷离去,工厂资金十分拮据,生产基本停顿。其时的德顺兴造钟厂仅存空名,捱时度日。
迎来解放,荣获新生
1945年8月24日,烟台首次解放,德顺兴可谓绝处逢生。解放后,由于人民政府正确贯彻执行党关于城市民族工商业政策,及时给予贷款、增修设备,帮助寻找销路,大力扶持,使其迅速恢复了生产,离厂工人纷纷返厂,使仅存一息的德顺兴,重获新生。
但是,好景不長,厄运又至,国民党于1947年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同年十月侵占了烟台,民族工商业再次遭劫。刚得一息的德顺兴面临着的是:原料匮乏,捐税繁重,通货膨胀;更加不堪经受的是一些国民党军痞的任意敲诈,寻衅勒索。
1948年10月,烟台又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当时,德顺兴的职工只剩下不足百人,因经营不支只得停工。由于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迅速复工回生,到1949年春,就革新制造出了柔丝钟。从此在旧中国挣扎苦营了数十年的德顺兴,踏上社会主义的大道,越走越宽广,真正兴旺发达起来。而且从1949年后,烟台已渐渐发展成“钟表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