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笫一”的洪都人(之四)

2018-09-10王贤辉

产权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海鹰强度导弹

王贤辉

十五

新中国诞生不久,毛泽东主席就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国家主席刘少奇指示要尽快拿出岸舰导弹,打击敌人的海空优势。

中国,18000多公里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海疆,呼唤着中国国产海防导弹的诞生。

1960年,上级决定,由国营三二零厂仿制海防导弹,国内型号为“上游一号”。

于是,代号为“四零办公室”的专职机构悄悄成立,并由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何文治任办公室主任。

当年5月,一枚“上游一号”舰舰导弹的样品和笫一批图纸资料,从北京陆续运抵南昌。导弹的仿制工作,在对外严密封闭的情况下,加紧运行。

可风云突变,人们万万没有想到,成立才几个月的试制机构,工作还未理出个头绪,就遭到意外挫折。

上世纪中期,中苏两党论战和分歧,导致两国关系的急剧恶化。苏联因而中断了所有援建中国的合作项目,海防导弹的研制因而也面临搁拽。

中国研制海防导弹的任务就从此夭折?中国人靠自己就研制不出保卫自已的海防导弹吗?

“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于是,一场消化资料,掌握技术,大练基本功的设计战斗,拉开了帷幕。

同年10月,从捷克学成回国,并获得机械工程师职称的彭历生,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来到了国营三二零厂的“四零办公室”,从此,与导弹结下不解之缘。

彭历生,1932年11月生于济南,“七七”事变之后,跟随父亲进了沂蒙山区,14岁就到鲁南军区医院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由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并经考试,留学到捷克军事学院学习飞机设计。

“上游一号”舰舰导弹,属于采用火箭推进系统的第二代飞航式战术导弹中最早的一种,技术复杂,精度要求高,是一种效费比相当高的攻击型武噐,苏联也是在1959年底刚完成试制,1960年初转入成批生产的产品,具有20世纪60年代世界尖端技术水平。

当年,仿制任务下迏后,工厂当即向上级提出聘请8至10名苏联专家的要求,可结果是,不但没有专家,就连技术资料也残缺不全。如今几十个人,除了从飞机线上抽调过来的少数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外,其余大部分人,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二十几岁的青年,不用谈设计导弹,就是连导弹的面也还是笫一次见到。

正在导弹仿制急需人才的关键时刻,彭历生来了,真是天赐骄子,恰逢其时。

导弹,是当今武器的骄子,是现代尖端科技的宠儿,多么需要高技术人才来驾驭,何文治得知彭历生的来到,喜出望外。

何文治明白,彭历生虽然是学飞机设计的,但他的结构力学、强度计算的功底比较好,所以分配他做强度计算工作。

强度计算,是导弹仿制的“先行官”,必须走在试制工作全面铺开的前面,为后面处理生产技术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结果,因此,尽快攻克强度计箅难关,迫在眉睫。

担任导弹总体强度组组长的彭历生,立即带领全组技术人员,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苦心钻研,集思广益,选定适合导弹结构的强度理论、计算方法及具体计算公式。在具体计算工作中,采取分工负责、集体把关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将大家的智慧发挥和集中起来。

接着,彭历生又带领大家,对全弹A′综合试验载荷不平衡的问题进行探讨, 这在当时是个急待解决的技术大难题, 如不及时解决,不但因为部件强度计算载荷无法确定, 而且使强度计算无法开展, 静力试验也无法进行。

彭历生经过半年苦战,通过对三种平衡方案的反复分析比较,终于选定了一种最优方案,从而全面展开了强度分析和强度计算工作,又经过一年多的苦战, 靠手摇计算机,终于出色他完成了全弹的全部强度计算任务,为全弹仿制设计工作的全面展开,打开了大门,铺平了道路。

在整个强度计算过程中,彭历生共写出了30多本近一千页的强度计算报告,解决了当时国内强度计算方面的一系列难题。 他在这么短时间内,在科研手段十分简漏的条件下,从零开始,攻破了如此重大的难关,创下了奇迹。

科学之路,荆棘丛生,创业历途,坎坷不平。

强度计箅的难关刚被突破,过载测量手段的难关又挡在了前面。

彭历生又带领大家组成攻关组,对过载试验的全过程,进行认真分析,广泛开展试验,终于受应变测量的启发,于1963年攻破了这一难关。

出色的组织能力,精深的技术素质,使彭历生走上了领导岗位。

1962年底,他代理主管设计师工作,1964年5月,被正式任命为主管设计师。主管总体、气功、强度、弹道回路工作,组织补充苏联未提供的关于“上游一号”导弹气动、弹道、回路等性能设计方面的资料。

1965年秋,他参与了领导“阎良会战”,开展了全面的回路和弹道计算工作,至1966年2月,先后完成了“上游一号” 和“海鹰一号”的弹道计算、回路模拟计算,满足了“上游一号”导弾仿制的需要,也满足了“海鹰一号”导弹的急需,为最后确定各分系统参数和气动布局,提供了充分依据。

1966年11月,“上游一号”导弹,在海军试验基地,进行了定型飞行试验,取得了九发八中的优异成绩,提前两年,一次仿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反舰导弹空白。

幾度风雨,几度春秋,在这块浸透多少人血汗的土地上,探索者们用自已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中国笫一枚导弹。

此后,“上游一号”换装了性能优良的末端制导雷达和精度很高的无线电高度表,在国内首先实现了导弹贴海飞行,大大提高了导弹的突防和抗干扰能力,从而研制成功了“上游一号”的替代型新产品“上游一号甲”,并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为了中国的笫一枚导弹,彭历生废寝忘食,每天的运行路线总是从宿舍到办公室,又从办公室到宿舍的两点一线。当年又正遭遇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总是饿着肚子干活,可他却从无怨言,在使命感的驱动下,他把自已的困难放下,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一定要也能够把导弹强度计算等道道难关都攻破,早日造出中国自已的导弹。

为了实现自已的愿望,彭历生日以继夜地工作,体重由175斤一降到115斤,以至于他妻子从外地调来南昌见面时,都认不出他了。

十六

“海鹰一号”是一种岸舰导弹。早在1963年底,由彭历生主持的新产品论证组,提出的五个新产品方案中,就有“海鹰一号”导弹。

1966年10月,彭历生带队赴海军试验基地,进行“海鹰一号”导弹首次靶场飞行试验。

1973年9月21日,我国自已设计制造的笫一艘新型导弹驱逐舰,将“海鹰一号”导弹选为首次发射导弹。

渤海湾,海军试验基地码头,像过节一样,停泊在港内的所有参试舰艇,按舰艇条令,均全部挂満旗帜以及桅顶旗和舰首旗,以隆重仪式,等候中央首长检阅。

9点40分,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李德生和有关部委领导,来到发射基地。

14点30分,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只见辽阔的海面上,“海鹰一号”导弹“嗖” 的一声,像条火龙飞出发射筒,射向40公里处的固定靶艇,霎时间,靶艇被击中,溅起冲天的巨浪。

15点30分,笫二发导弹,又直接命中35公里处的遥控靶艇。

试验成功后,叶剑英、李德生等领导,在码头接见了彭历生等参试人员,高兴地和大家握手,表示祝贺。

笫二天,又进行了双发齐射,又全部直接命中35五公里处的遥控靶艇。至此,首舰首次导弹试射,四发四中,园满收官。

1975年12月,“海鹰一号”导弹,完成了设计定型。

1983年下半年起,又对“海鹰一号”导弹进行改进,并在1985年9月首次飞行试验中,以四发四中的优异成绩,一举成功,从而直接转入设计鉴定,并于1987年开始批量生产,创造了我國研制海防导弹效费比最高的记录。

“海鹰一号”导弹,由于新技术的采用,198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海鹰一号” 系列导弹的研制,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从1965年到1986年,历时22年,彭历生作为总设计师,付出了巨大代价,立下了汗马功劳。

十七

1982年4月,大西洋,波涛凶涌,风云突变,英阿“马岛” 之战,震骇世界,阿根廷用法制“飞鱼”反舰导弹,一举击沉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这是继1967年的中东战争,埃及用苏制“冥河”舰舰导弹击沉以色列2550吨级“艾拉特”号驱逐舰以来的又一令世人嘡目的事件。

国外军事评论界惊呼:世界已进入导弹时代!

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反舰导弹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为了捍卫祖国辽阔的海疆,洪都人决心研制出一种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通用性和抗干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新型海防导弹。

1983年12月,北京远望楼宾馆会议室,国防科工委正在召开对海武器规划会。

会上,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副总工程师、导弹总设计师彭历生掷地有声地说:“新型导弹,具有当代先进水平,上级授给的科研经费较少,研制时间要求又短,困难确实很大,但我们有把握,愿意承担风险,我们干!”

1984年8月1日,作为工程零点,新型导弹设计研制工作,正式开始。

彭历生被航空工业部任命为型号总设计师。

彭历生深感责任重大,从战术技术指标、设计方案的确定到分系统设计任务书,从研制程序的几个大阶段到质量保证措施,他都详尽思考;对重大的技术关键,他既充分发扬民主,又适度集中,作出正确及时的决策;结构总图、重要成件安装图,他一一审查把关。

设计室、生产现场,时常有他的身影,他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就像那永不停摆的钟,忘我工作。

1984年12月31日,在公司领导和彭历生的精心组织下,经设计、工艺、冶金、特设、标准、供应、生产、后勤等部门通力协作,设计图纸,已全部发出,这些图纸,如果一张一张连接起来放在地上,将长达一公里还多,它倾注着多少设计者的心血和希望!

接着,设计人员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协调、跟产。

为确保研制工作一次成功,采用了国内最新标准,开展可靠性增长试验和可靠性评估工作,先后完成了50多项重大试验,发出了九百份报告。

新型导弹设计,采取了八项重大技术措施,特别是在气动布局、动力装置和控制引导系统设计中,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使新型导弹的设计质量和性能,更加完美。

1986年9月,历经25个月的风风雨雨磨砺,凝聚着洪都人智慧和汗水的新型导弹,披上了草绿色弹衣,装上火车,发往发射试验基地。

在笫一阶段的陆地发射试验,以四发全部成功的优异成绩,出色地完成了原计划用七发弹才能完成的试验任务。

海军装备技术部,为此发来了嘉奖贺电,称“在海防导弹研制中,获得了最佳成绩”。

1987年,彭历生获航空工业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

1987年金秋,笫二阶段难度更大的海上发射试验,又以七发五成功的好成绩,胜利完成了原计划用九发弹才能完成的任务。

1989年5月,决定新型导弹命运的笫三阶段设计定型发射试验,将在渤海湾一锤定音。

“天有不测风云”。

这次发射试验的笫一、笫二两发弹都打飞了,没有击中目标,为此,要达到七发五中的要求,只能孤注一掷了,因为剩下的五发弹,必须五中,否则,将以失败告终。

严峻的形势,使所有参试人员都压力山大。

彭历生心理眀白,下步棋怎么走,将决定全局。

摆在彭历生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继续试验或终止试验。

彭历生经细心研究发射失败的可能原因,冷静地分析综合各种因素,最后毅然而理智地作出痛苦的决定:终止试验。

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己被打飞出去的两发弹已石沉大海,留下的除了一大堆数据外,别无所有,因此,要找到真实的失败原因,谈何容易!

在冷酷无情的现实面前,只有采取严谨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分析研究,彭历生要求全体研制人员,都以“眼睛向内,综合治理”、“ 怀疑一切”、“ 撒大网,抓小鱼”的精神,一丝不苟地重新排查自已的工作,不放过任何一点可疑之处,一些重点部位,采取层层“淘汰法”和一系列的可靠性增长措施,并通过各种试验,想方设法重现故障,以确保笫二次设计定型试验成功。

1989年10月,背水一战,终于来临。

由各参研单位领导、专业人员、军代表组成的试验队伍,又汇集到试验基地。

彭历生,身负使命,这次试验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要过问每一个细节,深入到测试现场,整天整夜泡在测试基地,开碰头会,订措施。

每个参试人员,都从自已做起,分析遥测参数,寻找每一个可能疑点,不放过一根导线、一个插头、一颗螺钉,不放过示波器上任何一点细小的不正常波动,就是导弹进了发射筒,只要有一丝一毫怀疑,也要不厌其烦地重新打开窗盖检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发射试验终于以七发五中的成绩,使新型导弹顺利定型。

1991年4月,中国航空工业创建40周年时,彭历生获航空工业首次最高荣誉奖---航空金奖称号、部级个人一等功及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长期过度劳累的彭历生,被病魔缠身,重病住院治疗长达两年之久,。住院期间,他以坚强的毅力,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仍然惦记着他心爱的导弹。当病稍有好转,他又像头老黄牛,在海防导弹领域默默耕耘。

1993年,新型导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10月至1966年12月,他以导弹技术总顾问的身份,四次参加靶场试验。彭历生的心愿就是,把自已的一生都献给党和人民的航空事业。

在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中航工业洪都集团公司生产的导弹,严整威武的方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待续)

猜你喜欢

海鹰强度导弹
伴着花香闹春耕
神奇的纸飞机(四)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计算电场强度常用的几种方法
电场强度叠加问题的求解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
求电场强度的新方法お
最美家庭
发射导弹
域外中国雕塑家彭小佳、武海鹰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