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①
2018-09-10齐丹丹
摘 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主要是合理利用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进行创意加工,使旅游产品、文艺、景点等实现增值。该产业对于培育旅游新业态、促进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等具有重要作用。发展创意产业是经济落后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贫困的有效战略,也是推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具有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优势,“一带一路”给黑龙江省带来了经济发展机遇,在经济、文化、交通、开放条件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发展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创意产业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黑龙江省 少数民族 文化 旅游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0(c)-052-02
1 问题的提出
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意产业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战略。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一个分支。文化创意产业于20世纪80年代已开始兴起。中国创意产业起步较晚。2006年,我国才着力从政策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依托现代科技,整合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旅游创意产业是少民族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提高旅游产业效益的重要形式,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旅游资源是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是其发展的核心,旅游产品是其发展的基础,创意是发展的关键,创意环境是其发展的保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首先要实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产品化。文化旅游可以使人们体验新奇民族文化中的歌舞、礼仪、工艺等内容,借助于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使文化旅游资源其更具生命力和发展原动力。黑龙江少数民族具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资源优势,其资源优势体现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方面。黑龙江省有34个民族,其中10个世居民族,如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具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潜在优势。黑龙江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对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创造了丰富的艺术瑰宝。黑龙江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 在旅游开发以前比较落后,比外界接触少,相对封闭,因此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古建筑、古文物、古遗迹等属于物质文化资源。在保护物质文化资源的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创意开发。对民族语言、歌舞等进行创意开发,依托舞台剧、旅游项目等形式进行展示。少数民族依托商业化表演、旅游项目的开发,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这些都是创意文化商品化推介的过程,在保持少数民族艺术原真性基础上去演绎发展,保持其可再生性。由此,旅游文化資源在创意产业中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丰富。在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创意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对少数民族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打造地区特色品牌。
(2)产业发展优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与其他旅游相关产业相比,具有自身发展优势。此外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少数民族旅游业在国家战略转型期逐渐显露优势,借助于现代科技的支撑,少数民族创意旅游业具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鄂伦春、赫哲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所开展的旅游创意活动,主要集中于民族文化品牌塑造、民族地区旅游市场营销以及民族旅游产品升级等方面,通过打造旅游形象、开发民族原生态歌舞表演、民族地区采风等媒体合作打造民族生态旅游产品等创意活动宣传本地区,创造精品游。少数民族用文化创意赋予旅游活的生命,将民族文化创意融入旅游商品开发、包装、广告宣传和营销中。从而使旅游景点收入增加,实现了旅游产品增值。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在其他产业经济增长有所下滑的情况下,旅游业仍保持增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已经发展为全国第一大产业,而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龙头产业,对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保护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会更具发展潜力。
3 “一带一路”背景下黑龙江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分布呈零散特点,大部分小聚居于每个县市区,多数集中在少数民族乡镇,适合发展特色饮食和观光旅游,近年来少数民族餐饮业逐渐成为少数民族经济中的特色产业,但民族经济发展不均衡,少数民族多数居住在偏远地区或是城镇与乡村的交接处。黑龙江省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文化的独特性,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中少数民族人均土地拥有量偏少,且可使用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减少。同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
(2)开放发展意识欠缺。黑龙江少数民族生活位置多为偏僻,交通不畅,形成了守旧的民族性格和严重的小农意识。部分民众满足于现状,创新能力欠缺。少数民族村民们还没有认识到本民族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在未来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少数民族旅游企业的领导者大多缺乏长远经营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缺少对外合作经验,整体表现与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3)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企业启动资本数额小、技术要求不高,无法构成绝对成本优势,准入门槛过低,小企业数量增多,行业标准混乱,生产产品多数属初级产品,此外,创新力不够,专业人才稀少,先进技术欠缺,综合原因致使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竞争结构不合理,行业利润低。在该行业中,那些具有创意性和前瞻性的企业往往会不断地创造出新产品,新服务,永远走在消费者前面,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企业利润节节攀升。
4 “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快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对策
(1)注重旅游价值创造。旅游价值创造即包括旅游工艺品的价值创造,通过价值创造实现其附加值的提升以及市场影响力的提高。黑龙少数民族可以对民族特色手工艺品,通过创意加工和品牌包装,将民族文化创造性地融入商品中(如图1,图2所示)。将少数民族文化图标,文化元素印在人们日常用品中的水杯、背包、雨伞等上面,依托旅游产业将特色产品进行售卖,把民族文化与特色旅游项目融合为一体,使游客自觉被创意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所吸引,从而增加旅游时长以及在旅游过程中选购新的特色旅游项目。以达斡尔族的哈尼卡民间手工技艺为例,其具有可观的文化产业开发潜在经济价值,政府和民间要重视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重视哈尼卡艺术形式的创新,迎合市场需求,制作精美的哈尼卡作为旅游商品在商店和街边小摊上出现,游客慕名而去,会买做纪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也是一种商业模式。
对于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特色乡镇文化旅游,发展农家乐等项目。通过少数民族情景歌舞表演、影视制作宣传,民俗节庆活动以及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展示等方式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创意包装和加工,在提升其艺术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在此同时还可以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的保护与传承。
(2)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化。黑龙江省各少数民族分布零散,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思想观念还不够开放,创意旅游业起步晚,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规模,各产业之间关联性不强。针对于此种情况,要加强各产业间的联系,各产业在自身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并逐漸集群化、规模化,这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保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有效运行,对民族文化应该实行保护性开发。黑龙江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易形成相关产业间的空间集群系统。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的开发需要深度挖掘民族文化,不可“竭泽而渔”。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最终要落实在产业链上。以游客需求为市场导向,建立完整产业链,引导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相关产业连动发展,并促进功能汇集区的形成,在产业集群内涵盖文化旅游传统产业中的吃、穿、住、购等产业要素,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带动娱乐、文艺、科技、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3)树立开放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创意环境。国家和当地政府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民族聚居区和少数民族把服务全国大局意识与加快自身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针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废除旧思维、旧观念的影响,树立长远意识、开放意识,主动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区域民族文化的差异,打造区域民族文化品牌,提高品牌价值,形成品牌效应,以便使旅游业产业,成为包含文化创意的复合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形成研发、设计、创意、生产、营销网络,形成产销一体模式,打造核心产业链。
(4)提高少数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黑龙江省要以民族特色产业、民族品牌产品、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以及高新技术产品为主,以少数民族特色产品展览和网络电商宣传为载体,扩大产品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拓展服务链,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全方位服务。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迫切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民族特色产品直接在网上销售,通过实时平台直接形成P2P模式,买方可以在平台上通过模块化方式构建手工艺模型,能够体验到产品制作的乐趣,更容易有代入感和满足感,完成更多的民族手工艺品的出售。
(5)开展民族特色人文交流开展合作,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科技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对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在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少数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跟随“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周边国家独特的文化交流,互通管理经营经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应在与境外省外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同时还必须完善创新创意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人才的使用,加大力度对创意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即通过对旅游创意才能人才的引入来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要做到对本土少数民族人才的创意性培养,才能同时兼顾企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杨思远.论民族经济与民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学习论坛, 2012(10).
[2] 张海燕,王忠云.基于技术进步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6).
[3] 尹贻梅.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张家界为例[J].旅游学刊,2009(3).
[4] 张梅.“一带一路”背景下黑龙江省对俄旅游合作分析与对策建议[J].西伯利亚研究,2017(5).
①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6MZC01);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JD2017025);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UNPYSCT-2017204);哈尔滨商业大学创新人才项目(2016QN045);哈尔滨商业大学在站博士后科研支撑项目(2017BSH032)。
作者简介:齐丹丹(1985-),女,黑龙江大庆人,历史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史、少数民族经济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