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水稻集中育秧技术

2018-09-10刘新芳

种子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水稻技术

刘新芳

摘 要:在进行水稻集中育秧时,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育苗质量,需要保证土地的平整度,提前处理好种子,准备相应的营养土;其次为了能够提升播种的质量,可以采取秧盘叠盘暗化催芽的方式提升出苗率以及平整度,利用蛇皮布盖在表层,做好保温、保湿工作,确保出苗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水稻的产量。

关键词:水稻;集中育秧;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4-0044-02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志码: B

1 水稻集中育秧的优点

1.1 能够满足秧苗在生长过程中的各项条件

有利于培育壮秧,为水稻的高产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般可以增产5%~10%;有利于提升育秧的质量,从根本上缓解农户分散育秧的风险。

1.2 方便管理

提升水、药、肥的使用效果,大大节省成本、时间,提升水稻的集中育秧技术,有利于减少投资、方便操作。

1.3 提升了良种覆盖率

加强水稻集中育秧,可以改善品种杂乱、繁多的情况,对于减少麦套稻、直播稻这种粗放、低效以及高风险的水稻栽培技术意义重大,有利于推广和普及机插秧,提升水稻的产量以及粮食安全。

1.4 积极推动集约化和规模化进程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面积的插秧和育秧都是选用机器操作,因为育秧技术上有明显的问题,所以会存在育秧失败的情况。基本上每年零散农户机插秧成功的概率都小于70%,机插秧大户的育秧商品率都比较低,通常是在75%左右,这也是要不断扩大直播水稻面积的重要原因,所以提升规模化育秧技术水平的意义重大。

2 水稻集中育秧的技术分析

2.1 播种前准备

2.1.1 保证苗床的平整

床地要选择平坦并且肥力相对较好的旱地或者水稻田,要与农罐车口的位置比较接近,满足灌溉的条件。在播种前30 d左右,要不断地耕翻,施加一定量的肥料,灌溉的水源能够漫过田地,平整后高低要保证在3 cm内。只有床地的平整度得到了保障,苗床才能实现顺利的补水。平整之后,也需要做好隔水梗的工作,通常一小块田的大小为667 m2。在播种之前需要将苗床的相关设备配置完善,每一块田都要做到可以单独灌排。在苗床的周围需要配置合理的深水井来满足各种需求。床土务必要整理好,保证平实度[1]。

2.1.2 准备适量营养土

选择有机含量相对较高、杂草种子相对较少、黏性较强的熟土,经过施肥、粉碎之后变成营养土。施肥的要求是每300 kg的熟土加上20 kg的有机肥、3 kg的营养剂经过混合之后,放置一个星期过筛。盐度相对较高的地方可以选用磷肥配营养土,在苗床上用过磷酸钙进行调酸处理。

2.1.3 处理种子

按照土地的类型选择优良的水稻种子,在播种之前需要做好晒种工作。使用氰烯菌酯对种子进行浸泡,能有效预防恶苗病和条纹叶枯病,3天3夜后将其捞出晒干,再进行播种。

2.2 播种

2.2.1 确定播种量

一般情况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育秧播种时间是在每年的5月20日至月底,秧龄为18~20 d不等,秧苗3.5叶期进行栽插,务必做好精量稀播[2]。

2.2.2 做好播种工作

选用精量播种机做好铺土、洒水、播種以及盖土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底土的厚度最好在秧盘高度的一半,土壤过多很容易露出种子,对成苗率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底土量比较少,会造成苗期的水分很难管理,起苗时卷苗难度大大增加。

2.2.3 暗化催芽

播种之后的秧盘叠放在苗床旁边较为平坦、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叠置的高度控制在25~30张盘,顶端倒扣着空盘。采取叠盘暗化催芽的方式,可以确保出苗期大气、水分和温度保持一致,实现一次性出苗,大大降低了集中育秧的风险。

2.3 后期养护

在秧苗种植之后,需要做好秧苗的保护,避免病虫害对幼苗的不良影响。通常情况下,秧苗期用药3~5次,间隔时间控制在4~6 d。苗期务必做到主动防治,减少病虫的发生,为提升秧苗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尽可能减少人为过量地使用农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为了提升水稻的最终产量,需要加大集中育秧技术的投入,不管是在种

植之前、种植过程中还是在种植之后,都要对技术加以完善,最大限度地提升水稻的产量和产值,从根本上提升农户的收益,也能满足越来越多人对水稻品质的追求,进而提升国家经济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 1 ] 李其生.浅谈温室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推广[J].福建农机,2014(04):8-10.

[ 2 ] 肖乾亮.浅谈水稻机插秧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0,05(04):100-103.

(收稿日期:2018-03-16)

猜你喜欢

水稻技术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高产基因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