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利:搭建“白色丝绸之路”布局全球化

2018-09-10张沐萱

农经 2018年4期
关键词:潘刚奶源伊利

张沐萱

日前,在伊利集团2018年领导力峰会上,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进一步明确了伊利冲击“五强千亿”的目标,并且制订了清晰的路线图。潘刚指出,伊利要坚守品质,坚持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国际化,以技术和人才为驱动,实现进军全球乳业五强、年营收突破干亿的目标。其实,早在这之前,伊利已相继在亚洲、欧洲、大洋洲和美洲等地进行了海外布局。

“伊利将持续推进全球化战略,搭建起一条让世界共享健康的白色丝绸之路”。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在2017年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的主旨发言中分享了伊利的全球化战略布局。

立足国内 着眼国际

在凯度消费者指数(Kantar Worldpanel)2017年5月发布的《2017全球品牌足迹报告》中,伊利稳居中国消费者选择最多的品牌,蝉联中国快消品品牌排行榜榜首。报告显示,2017年购买过伊利产品的消费者达13.5亿人次,每天有1亿多份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在国际品牌价值评估权威机构BrandFinance公布的“2017年度Brand Finance?全球乳制品品牌价值排行榜”中,伊利品牌强度指数位居全球第一。全球知名传播服务集团WPP发布的2017年度BrandZTM中国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榜单中,伊利蝉联食品类品牌价值第一。

回首潘刚与伊利几年来的杰出表现,这不仅与潘刚与伊利屡次在挑战中的战略决策有关,更与伊利在全球化市场下重构的企业布局与国际化进程有关。

在走国际化道路这一点上,潘刚确实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独到见解。他曾经在乳业届不止一次地表示:“中国乳业的国际化,意味着积极引入并消化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推行全球最高管理和产品标准。换句话说,追求国际化,并不是争着、抢着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国外去,而是要争着、抢着将符合世界水平的产品奉献给我们中国人自己。”

也正是本着“将符合世界标准的产品奉献给中国消费者”的思路,潘刚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上对伊利的能力建设进行了重新布局,在几年之内构筑了从奶源到产品再到市场的全产业链,形成科学而合理的产业结构,拥有了丰富的产品线和创新能力。而这不仅使得伊利具备了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坚实基础,更让企业具备了强大的抗压能力。

作为全球乳业八强、亚洲乳业第一,伊利深耕中国消费市场。稳固的产业链条是乳企蓬勃发展的根本,伊利之所以能在一次次挑战下实现增长,奶源基地的稳固、产业链条的完整程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潘刚“厚度优于速度”的发展观念,并沉下心来通过实施奶源战略与渠道全国“织网计划”,为伊利积聚了稳固的奶源基地与销售渠道。伊利是国内最早同时拥有新疆天山、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三大黄金奶源基地的乳企,同时伊利也在中国乳企中率先完成“纵贯南北、辐射东西”的渠道布局,成为第一家真正有能力同时覆盖全国市场的乳品企业。

双整合 双输出

近年来,伊利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潘刚“用全球的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这一理念引领下,伊利在行业内率先启动了全球化战略,并探索出了“双整合,双输出”的“伊利路径”。潘刚以全球化视角的资源配置继续构建着伊利的国际化之路,这无疑给了中国乳业更多的期待,也给了中国品牌更多的信心。

张剑秋介绍,所谓“双整合”,是伊利整合全球优质的物质资源和智慧资源。当前,全球产业链上的优质资源在加速流动,面对全球乳业一体化加速的大趋势,伊利打造了“全球织网”战略,在大洋洲、欧洲、美洲等乳业发达地区搭建了全球的资源体系、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据了解,伊利的全球供应商遍布34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国际知名企业利乐、康美、杜邦等在内的700多家企业,涉及原辅材料、无菌包装、智能设备等多个行业。

伊利的全球化不仅整合优质的物质资源,还整合技术、人才等智慧资源,建立了“全球智慧链”。在欧洲,伊利联手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学府——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建立了伊利欧洲研发中心;在美洲,伊利联合美国一流的大学、科研机构主导实施了“中美食品智慧谷”,推动中美两国在营养健康、产品研发等领域迈出重要合作步伐。“我们要让跨越全球的智慧充分整合与共享”,张剑秋表示。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张剑秋看来,中国的对外开放迈入新时代,为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这其中,中国企业也在不断输出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

伊利的“双输出”,一方面是输出了精准洞察消费升级、持续创新产品的中国方案。张剑秋指出,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增长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乡村振兴计划的推进,中国消费市场潜力还将进一步释放,且消费升级呈现“多极化”和“细分化”态势。针对新的市场需求和持续的消费升级需求,伊利通过大数据精准洞察消费需求,坚守品质,持续创新,不断赢得市场认可。常温酸奶安慕希、褐色炭烧酸奶、燕麦加黄桃的口味组合等,都是伊利精准洞察消费者细分化、多样化需求打造的经典案例。“没有哪个国家能有中国这样大的消费群体样本,占世界20%人口的国家所形成的市场经验,对全球乳企进入中国市场及开拓新兴市场都有借鉴意义”,张剑秋表示。

在最大限度拓展市场的同时,企业如果忽视自身的产品品质建设,即使站在了风口,最终也会被市场淘汰。特别是对于食品行业来说,品质是发展的核心,也是消费者的关注焦点。伊利集团在参加“一带一路”生态农业和食品安全论坛时就谈到,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迥异,可“大家对保障食品安全的认知是高度一致的”。当今凭借互联网、大数据,通过智能技术,大大提高了企业信息化和运转效率,企业相较于以往可更便捷、高效地实现品质管理。伊利在行业内率先探索智能化之路,借助创新的力量,去践行“让世界共享健康”的梦想。

首先,伊利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贯通于养殖、研发、生产、流通、消费以及服务等全产业链,积极构建“智慧乳业”。每一盒伊利婴幼儿配方奶粉包装上均有二维码,消费者可轻松查询该产品从奶源端到市场销售端的27项详细信息,让消费者真正买得放心,食得安心。

其次,近年来伊利通过推动智能制造,促进提质升级,实现智能化布局。作为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的唯一乳制品企业,伊利在工厂建立了亚洲最大的乳业智能仓储系统,部署了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最大限度地提升生产效率,同时根据实时供需情况,对生产环节做出科学调节。

不仅如此,伊利还搭建了覆盖250多个数据源、有效数据量级达到全网90%以上的大数据雷达平台,全方位扫描、抓取、分析消费者留存于互联网以及不同线下场景的海量数据。同时,伊利将这些分析结果反馈至奶源建设、生产制造、质量管理、研发创新等不同环节。这些仅是伊利为更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更严格管控产品品质所付出的众多努力中的一小部分。

另一方面,以伊利为代表的中国标准也在逐渐得到国际认可,在业内率先设置了“质量标准三条线”:一是国标线,在国标基础上严格50%;二是制定了企标线,在企业标准线基础上再提升20%;三是制定了内控线。伊利还与瑞士通用公证行、英国劳氏质量认证和英国天祥全球三大机构合作,将质量管理工作升级为“质量领先战略”,标准甚至高于欧洲、大洋洲一些国家。张剑秋透露,在新西兰,伊利投资30亿元人民币建设了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该基地是中新两国协力打造的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在管理、科研、生产、检测等各个环节均采用中国标准,被新西兰当地官员视作“100%”的本土企业。

从现在到2020年,要让全球20亿消费者享受到来自伊利的营养健康产品,这是潘刚提出的“小目标”。张剑秋表示,“一带一路”己不仅仅只是一个区域概念,而是全球化的一个新载体,为伊利实现“小目标”提供了重要机遇。他表示,伊利将持续推进全球化战略,整合全球优质资源,积极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搭建起一条让世界共享健康的“白色丝绸之路”。

猜你喜欢

潘刚奶源伊利
潘刚伊利集团董事长
关于规范奶源市场秩序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追逐“健康中国梦”
天润乳业、合生元、伊利、三元等2015年报披露
伊利的软硬功夫
公司
中兽医药治疗奶山羊疾病对奶源安全的影响分析
伊利升至全球乳业八强
真心话大冒险
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