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集团剑指世界最大粮农企业
2018-09-10汪蕙
汪蕙
“中粮集团改革2.O版是在解决了投资公司定位、顶层设计等根本问题之上的升级与优化,回答国有企业形成世界一流竞争力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这是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粮集团党组副书记、总裁于旭波就中粮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展问题作出的回答之一。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的重要平台。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作为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中粮集团在授权经营体制改革中如何管好资本,如何通过改革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动力,如何做强做优做大,是业内普遍关心的问题。于旭波表示,2018年中粮集团将通过完善资产布局和资本拉动,进一步突出核心主业:一方面是在粮油糖棉核心主业上进一步完善全球仓储物流设施布局,加快国内外一体化整合;另一方面是将核心主业优质资产证券化,通过股份制改造,以资本为纽带拉动发展,打造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核心主业团队。最终目标是实现整体上市,打造世界最大农粮企业。
聚焦核心主业
近年来,中粮集团持续、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率先探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基本形成了中粮专业化发展的体制再造;不断向主业回归,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更加突出;集团党组引领企业实现高速度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统一。业内认为,中粮的探索和实践为全面深化国企改革贡献了力量并提供了“中粮方案”,是国企改革的标杆。
在1月25日的中粮集团2018年工作会议上,中粮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赵双连表示,2017年中粮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825亿元,同比增长9%;利润总额118亿元,同比增长80%,超额完成国资委下达的预算目标,取得历史性突破。对标世界四大粮商,中粮资产第一、营收第二、利润第三,营收和利润均比上年提升一位。中粮集团正按照“从严治企、品牌引领、激发活力”的工作思路,加快打造国际一流大粮商。
数据显示,近两年以来中粮集团的粮、油、糖、棉核心业务经营量增长迅速,2017年约1.5亿吨,其中国内经营加工量5721万吨,增长近1677万吨。粮、油、糖、棉核心业务效益提升非常明显,2017年利润总额超过50亿元,比2016年的17亿元增加33亿元;占集团的比例从2015年的负贡献提高到2017年的42%。
与此同时,中粮集团坚持有进有退,推动国有资本向核心主业集中,不断提高主业实力和竞争力。2017年,中粮集团退出总计105个项目(含各种壳公司),处置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在主业“涨”和“进”的同时有效止住了“出血点”。
以中粮生化为例,中粮生化连续8个月超高负荷运转,全年开工率达106%,实现利润总额11亿元。其积极服务国家玉米收储制度改革,2016-2017产季在东北四省区收购玉米1550万吨,占当地玉米收购总量的15%,是最大的收购主体。
聚焦主业、主业优先快速得到了市场的回馈,中粮集团持续在稻谷、小麦、油脂油料等产业链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内蒙古、新疆、广西等国内粮油优势产区战略布局迅速铺开,近两年新增产能超过1000万吨。
近年来中粮集团深化国企改革,推行“专业化”战略,整合旗下相关业务动作不断。如2017年10月16日,中国食品宣布向控股股东中粮集团全资子公司中国食品(控股)有限公司出售所持有的全部酒品类业务及其他非饮料业务,总交易价值约为50.69亿港元。交易完成后,中国食品将成为中粮集团旗下唯一的专业化饮料业务平台。据介绍,仅2016年中粮集团就实施了36项重大资产整合,在此基础上,正式组建中粮国际、中粮贸易等18家专业化公司(平台)。
3月6日,中粮生化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拟采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购买中粮集团实际控制的生化投资麾下的生化能源、生物化学、桦力投资的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本次发行股份购买标的资产的交易金额约为80亿元。这意味着中粮集团旗下的生化业务也将专业化重组。
国内有券商调研报告显示,中粮生化目前拥有燃料乙醇产能51万吨/年,产能居国内前三。中粮生化与剥离资产前的中国粮油控股均涉足燃料乙醇业务,合计市场份额超过40%。此次资产重组完成后,中粮生化将跃升为国内燃料乙醇生产龙头。
2.0版改革
于今年年初启动的中粮集团2.O版本国有投资改革方案,核心是回答关系厘清、架构清晰之后面临最重要的问题——如何管好资本。中粮集团党组的回答是,像经营普通商品一样经营资本,结合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完善资本运作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有效流动,形成产业“能进能退”的格局,把投资公司资本管理、配置和投资运营功能真正落地。
因此,2018年中粮集团总部将强化资本证券化能力,把国资委授权经营的资本进一步市场化、证券化,建立“投、融、整”资本运作体系,真正履行出资人职责,从传统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升级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专业化商业模式。
赵双连表示,改革之初主要是进行专业化公司整合,捋顺产供销关系,增强业务的活力,实现业绩恢复性增长。未来将以经营资本为核心进行战略性选择,进一步梳理18家专业化公司的运营状况,通过优良资产整合,不良资产清理,实现“投、融、整”一体化,让资本投资收益最大化。
探索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从“管资产”到“管资本”,是从普通国有企业到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根本性变化。在已经完成的第一阶段改革中,中粮集团围绕国有企业功能定位问题,聚焦粮、油、糖、棉四大核心主业,重新梳理资产,成立18个专业公司,走产业化经营、专业化发展的道路,重建集团管控模式,分离資本经营与资产经营,实现“小总部,大产业”,厘清了资本与资产的关系,解决了架构上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在中粮集团的2.O版改革计划中,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将继续推动。
据介绍,中粮集团除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务的核心主业外,食品、地产、金融等其他业务将不强求绝对控股,20%、30%、40%都可以,不搞“一股独大”和“假混改”,并根据国资委总体部署安排,推进员工持股试点。同时,进一步扩大市场化选择职业经理人,搞活机制。
根据规划,2018年中粮集团旗下18个专业化公司将全部完成股权多元化。同时,在内部经营上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市场化选人用人,引入更多职业经理人,落实市场化考核、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进契约化管理,增强活力,传导压力,激发动力,为改革试点提供人才和制度保障。
据了解,中粮集团已经将用人权、资产配置权、生产和研发创新权、考核评价权及薪酬分配权等五大类关键权力下放给18家专业化公司。2016年,中粮集团旗下中粮包装、中粮工科、中粮酒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改革。2017年,中国茶叶引入厚朴、人寿、中信农业产业基金五家战略投资者,通过战略投资者引入和员工持股双线同步推进,中粮集团持股比例由原有的100%大幅降至40%,与之相应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很快建立起来,做实董事会,彻底告别“一言堂”。随后,中粮资本挂牌成立,通过引入北京首农等7家投资者,募集资金69亿元,并组建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最终目标
实现整体上市,打造世界最大农粮企业是中粮集团的最终目标。据于旭波介绍,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启动两年来,共有6家专业化公司通过混改、员工持股、上市和设立基金等股权运作方式引资270亿元。截至目前,14家专业化公司完成混改或实现股权多元化,饲料、酒业、粮谷和纺织将在2018年底完成混改,除粮、油、糖、棉核心主业上市保持51%的控股权以外,其它非主业都可以把股权降到50%以下。
按照中粮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粮集团80%的资产将集中在核心主业,核心主业的市场份额分别占15%以上。
在混改中,中粮集团坚持“2+3>1”模式(中粮以外的第二大股东和第三大股东股份之和超过第一大股东中粮集团),防止“一股独大”和“假混改”;通过员工持股实现利益捆绑。“混改的本质是职能转型,通过混改各专业化公司治理和运营机制得到全面优化。”于旭波说。
中国茶叶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焕发出勃勃生机,2017年利润总额、ROE提前完成中粮集团党组确定的三年翻一番的目标。中粮包装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超额完成预算,这也证明了中粮的改革激发了企业的内生动力。
2018年,中粮集团将在“品牌、品质、品格”理念指引下,做好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推动产业进步,占领国内大宗粮油食品品牌品质制高点。
在围绕做大品牌方面,中粮集团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创新创造,开发培育更多超级单品;持续增加投入,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优化营销商业模式,培育综合经销商,探索中粮产品专卖店试点;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活力。
赵双连表示,2018年中粮集团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瞄准世界一流企业,落实2.O版改革方案,通过“主业、品牌、资本”三大拉动,实现从恢复性增长转变为聚焦主业的全面增长、从传统国有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专业化发展的商業模式、从国内市场“政策市”转变为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经营、从传统的农业贸易商转变为新型农业生产服务主体的四大转型目标,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