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市2016年6月15—16日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8-09-10方爱花苏礼贤郑梓杰

农业灾害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泉州市物理量强降雨

方爱花 苏礼贤 郑梓杰

摘要 利用自动站资料、常规天气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泉州市2016年6月15—16日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是副热带高压及冷空气交绥,强盛偏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共同作用产生的。

关键词 泉州市;强降雨;天气形势;物理量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4-057-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4.023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heavy rainfall from June 15 to 16, 2016 in Quanzhou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automatic station data, conventional weather data and NCEP reanalysis data.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heavy rainfall was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south warm and wet airflow and cold air.

Key words Quanzhou; Heavy rain-fall; Weather situation; Physical quantity

泉州地处闽东山地中段及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中段,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鉴于其地理区域环境影响,泉州市夏季常出现强降雨天气,给当地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发展及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笔者对泉州市2016年6月15—16日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以掌握泉州市强降雨天气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提升强降雨天气预报水平及防灾减灾能力。

1 天气概况

因为副热带高压以及冷空气交绥,强盛的偏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的共同作用,2016年6月15—16日,泉州市出现了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并且伴随着强雷电以及7~9级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此次天气过程具有强度大、影响范围广、落区集中以及累积雨量大的特征,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2 天气形势分析

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主要是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高空波动推动低层冷空气渗入南下产生。500 hPa亚欧大陆中高纬区域表现为2槽1脊型,高空冷涡大致位于东北区域北边,中纬度有东亚冷槽渐移,低纬度分布着南支槽逐步东移,泉州市处于槽前区域,较强西南气流为水汽输送提供了有利条件。15日20:00,588 dagpm等位势高度线由孟加拉湾拓展至我国华南一带,保持稳定少动,冷空气渐渐扩散,这是此次强降雨天气持续相对久的主要因素。16日08:00,700 hPa有切变线分布在贵州—江西—福建区域;850 hPa分布着一东北-西南向切变线,且切变线持续南压,给泉州市发生强降雨天气提供了特别有利的条件。

急流对于强降雨天气发生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分析此次天气过程中各层风场,对流层200 hPa在西北到江淮一带分布着一急流轴,呈东西走向,风速>40 m/s,500 hPa福建省北边分布着西南急流,风速>24 m/s。700 hPa广西—江西中部—福建省分布着一风速>16 m/s的西南风急流带。850 hPa在广东—福建分布着一风速>15 m/s的西南偏西急流带。泉州市处在低空急流前方,为水汽输送及低层暖湿平流输送均提供了有利条件。泉州市还处在高空急流右边,高空辐散下沉区,上下层冷暖空气交替易引发强降雨天气。系统发展到15日14:00,500 hPa泉州市上空有一冷平流,在850 hPa处分布着一暖平流,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持续输送,像这样中层冷平流不断进入,低层暖平流输送,促使垂直层结极为不稳定,推动强降雨天气产生。

3 物理量场分析

3.1 水汽条件

强降雨天气发生发展要有丰富的水汽条件作为重要前提。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中,泉州市对流层中上层持续被高湿区所影响,15日20:00至16日02:00,850 hPa相对湿度值较高,特别是16日07:00—08:00各层水汽条件配合尤其好,促进强降雨天气出现,与强降雨实况主要时段相符。分析16日850 hPa水汽通量可知,02:00水汽通量大值区主要处在湖南、江西、福建等,低层辐合带在福建,08:00大值区延伸至泉州市,同时水汽辐合中心移至福建东南部,丰富的水汽输送及强烈的上升运动推动了泉州市强降雨天气的发生。

3.2 动力条件

从15日20:00起,强降雨区低层负散度数据不断变大,在16日08:00—14:00为最大绝对值,散度负值中心处在925 hPa,存在很低辐合层。而泉州市始终处在高空强辐散区,这对于水汽不断垂直输送有利,致使泉州市降水维持较长。此外,泉州市上空始终在上升运动区,同时随时间不断变化,该上升运动高度拓展到400~500 hPa,16日04:00—11:00,其中心值均>-1.2 hPa/s,表明泉州市上升气流显著增强,16日达最强,降水强度最大。之后强上升区显著降至850 hPa附近,降水强度也变弱。

3.3 热力条件

假相当位温场θse随着不同高度分布可以将大气层结对流性不稳定情况如实反映出来。强降雨天气出现前,30°N北边有向南入侵干冷气流,30°N以南则主要受高湿高能气流发生影响。分析15—16日假相当位温垂直剖面图(图1)可知,700 hPa下边对流层伴着高度上升,假相当位温数值变小,低层假相当位温值是358 K,表明暖湿气流以上有干冷气流分布,呈上干、下湿对流不稳定状态,700 hPa形势以上大气处在对流稳定状态,对于暖湿气流扩散不利,低层有大量能量聚集,随着上升气流逐步增强释放,推动此次强降雨天气形成。

4 结论

由天气形势分析来看,副热带高压及冷空气交绥,强盛偏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共同作用产生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500 hPa欧亚大陆中高纬呈2槽1脊型。中低层存在切变南压,系统移动缓慢,各层急流均显著,高低空配置动力条件好,促进强降雨天气发生发展,丰富水汽不断输送,致使降水持续时间长且累积量大。

强降雨发生期间,泉州市处在高湿区,同时位于水汽辐合中心区域,各層水汽条件均配合较好,充分的水汽输送为泉州市此次强降雨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上升及高空辐散抽吸推动强烈的上升运动,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泉州在降水发生前,暖湿气流以上有干冷气流分布,呈上干、下湿对流不稳定状态,随着上升气流增强释放,推动此次强降雨天气形成。

参考文献

[1] 黄远盼,林振敏,葛意活,等.2015 年 5 月广西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 气象研究与应用,2015,36(4):59-63.

[2] 钟宝林,钟树兰,陈玉.2015年7月3日瑞金市暴雨过程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21):251-252.

责任编辑:郑丹丹

猜你喜欢

泉州市物理量强降雨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巧用求差法判断电路中物理量大小
直面高考 我行我“数”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的讨论
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电场中六个常见物理量的大小比较
匀变速直线运动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