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恭城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

2018-09-10范方福邓树荣唐作佳

农业灾害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范方福 邓树荣 唐作佳

摘要 利用恭城县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气象灾情资料,对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低温冷害等恭城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气象灾害防御建议。

关键词 恭城县;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4-054-03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4.022

Abstract Us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an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data in Gongcheng Coun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rainstorm, flood, gale, hail and cold damage and their impa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Key words Gongcheng County;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恭城县位于广西桂林市东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河流沿岸有较为平坦的小冲击平地,全县东、西、北3面为中低山环抱,中间为一条南北走向的河谷走廊,其间河谷、平地、台地、丘陵相互交错。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南岭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长冬短,四季分明,热量充沛,雨量充足,无霜期长,气候宜居。恭城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使得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大风、冰雹、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恭城作为农业大县,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至关重要。

1 恭城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1.1 暴雨洪涝

恭城县由于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均匀,汛期降水较集中,暴雨较易引发洪涝灾害。如2015年5月19—20日全县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造成山洪暴发,12万余人受灾,受灾人数占全县人口总数近50%,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7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农作物等受灾严重。

恭城县暴雨天气主要集中在3—8月(图1),5月份处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受高空切边和地面静止锋影响,容易发生暴雨天气,每年汛期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1.2 干旱

干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常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对全球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所有自然灾害中排在首位,占53%,其危害相当于其他自然灾害之和[1]。恭城县干旱主要发生在9月下旬到次年2月,这6个月的降水总量仅为全年降水总量的24%。春季不会出现干旱,夏季干旱发生的几率也很小。

结合气象干旱等级标准[2],统计恭城县1971—2010年各级干旱出现次数(图2)。由图2可以看出,恭城干旱最严重的是1974、1999年,干旱程度最轻的是1983、2005年。连续4旬降水≤10 mm,就是恭城县极端干旱天气,30年来共出现13次,对恭城县的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影响比较大。

1.3 高温

高温天气指日最高温度≥35℃的天气,恭城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温度偏高,高温出现日数较多。由图3可知,2009年高温日数达到51 d,1993年最少,仅为8 d,高温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日最高温度≥40℃出现了3次,分别是1971年7月21日、2003年7月23日、2007年8月8日,其中2007年8月的极端高温达到了40.9℃。高温加大农作物的蒸散作用,容易引起缺水,温度过高,生长将会停止,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如早稻、玉米乳熟期受高温天气影响,致使籽粒灌浆速度加快,干物质合成时间缩短,俗称高温逼熟,空秕粒增多,千粒重下降,产量锐减[3]。

1.4 低温霜冻

霜冻作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晴朗无风或微風、空气湿度小及低温天气条件下,造成植物落花、落叶,失去使用价值,甚至全株死亡[4]。恭城县霜冻一般发生在11月至翌年3月,对农作物影响很大。11月恭城月柿、砂糖橘等主要经济水果已处于成熟期,如遇霜冻将造成大面积损坏,3月份正处于很多水果的萌芽期,霜冻一夜之间可以造成嫩芽冻死或冻伤,可能造成全年绝收。如2010年3月10日,莲花镇月柿核心示范区因霜冻造成月柿嫩芽全部冻伤冻死,月柿全年大幅减产甚至绝收,同时果品大幅下降导致单价大跌。

1.5 低温连阴雨

低温阴雨天气是指每年春季2—4月,北方冷空气南下势力开始减弱,南方暖湿气流开始活跃,冷暖空气在华南上空交汇产生的阴冷、细雨绵绵、少日照天气[5],主要指每年3—4月发生日平均气温≤12℃,连续3 d或以上的阴雨天气。恭城县春季低温连阴雨天气平均结束期在3月中旬,最迟结束期出现在4月中旬。3月中旬以后出现的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对春播育秧危害极大,会造成早稻严重的烂秧,其结果是减产或颗粒无收,同时对桃、李、柑橘等果树开花坐果影响也很大,温度越低,连续时间越长,落花落果越严重。

1.6 大风

春季恭城县常发生雷雨大风天气,飑线大风记录1967—2016年共出现过6次,属于极端大风天气,发生概率低,但破坏性极大,近年来呈多发趋势,如2005年4月和5月共出现2次,大风过境之地,农作物、农业设施受损严重。

1.7 冰雹

冰雹是一种局地性、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也属于极端强对流天气。根据恭城县气象资料统计,1957—2016年共发生16次冰雹,年均0.32次,最多年发生2次(1980年),大多数年份不会出现冰雹。冰雹灾害突发性、局地性强,出现的年份对恭城县农业生产造成灾害损失严重。

2 恭城县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现状

2.1 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1986年开始,恭城县气象部门开始利用37高炮开展人工增雨、消雹等人工影响天气,2001年以后利用火箭、人影雷达等先进设备开展人工增雨、消雹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在抗旱、防雹、降低森林火险、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目前恭城县建设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1个,各型火箭发射架3台,人影作业雷达1部,作业车辆4台,年均增雨作业区面积逾2 200 km2,有效减轻了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但仍然存在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体系尚未完善,特别是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

2.2 农田水利工程

长期以来为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政府组织修建了大量堤防、峻山水库等农田水利工程,为抵御暴雨洪涝、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进行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水库加固、田园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沟河湖防洪排涝的能力,水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但由于恭城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础薄弱,解放初期建设的防洪排涝抗旱工程建设标准低且使用年限久远,防洪、蓄水、抗旱等抵御农业气象灾害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尚未完善防御工程的建设,给突发农业气象灾害带来比较大的困难。

2.3 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从2006年至今,恭城县已建成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4个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9个气象信息服务站、1个农田小气候监测站、108个气象预警大喇叭,其中区域自动气象站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及县内大中型水库,气象预警大喇叭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初步建成基本合理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系统。但依旧存在农业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和水平仍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求,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建设的投入与需求不相匹配,气象预警大喇叭覆盖范围局限于村委,与村村通、户户通的需求相差甚远等需要解决的问题。

2.4 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及预测

短期天气预报及短期气候预测,特别是汛期气候预测是县委政府防汛抗旱的重要科学依据,目前,已初步建成“两系统一平台”、恭城县为农气象服务平台、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恭城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等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如准确预报2014年“5.16”、2015年“5.20”等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及强度,充分发挥“发令枪”作用,及时转移观音乡人民群众近2 000人,有效避免泥石流造成的灾难,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但预报准确率、精准率依旧不能完全满足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

2.5 农业减灾气象服务

随着农业气象服务手段的不断增多,在历年抗击暴雨洪涝灾害、抗旱救灾、森林灭火、生态环境改善等气象服务中,利用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网站、微信、微博等传媒,扩大农业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及时发布防灾减灾农业服务信息,趋利避害,为减轻农业气象灾害发挥了显著作用。

2.6 农业气象灾害研究

近年来,随着农业气象服务需求的精细化,恭城县气象部门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研究,先后研究编制出台《恭城瑶族自治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恭城瑶族自治县月柿种植气象条件与气象灾害防御》《恭城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研究成果,对减轻农业气象灾害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存在农业气象灾害精细化规划、防御预案、标准化防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适合恭城县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等突出问题。

3 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建议

3.1 加强气象工程和非工程性措施建设

发挥好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优势,政府应加大对山洪非工程性措施建设项目配套、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投入,推進气象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气象部门应该加强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特别是对暴雨、大风、冰雹、高温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充分利用区域自动气象站、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探测资料,加强数值预报的开发及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尽快建立现代化农业气象服务系统。针对春播、春插、双抢、秋收等关键农事季节的农业气象灾害加密监测、准确预报、及时服务和科学评估。

3.2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造

优良的农业生态环境是抵御农业气象灾害的先决条件,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应该加快对因各种因素造成被破坏的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及气象等部门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时要实现通力协作、信息共享,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大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改造,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良好的水土保持,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二是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抵御洪涝、干旱灾害的能力;三是创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改造机制,确保“谁主管、谁负责、谁破坏、谁修复”。

3.3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结合恭城县各乡镇不同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等特点,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引导科学发展农业生产,趋利避害。气象部门要研究制定全县农业生产精细化气候区划,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引进和培育更能抵御气象灾害的新品种及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3.4 加大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气象、农业联合建立全县农业气象灾害多发、易发区划,研究该区域农业气象灾害的致灾机理,加强对区划内乡镇干部群众气象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熟悉气象预警信息的农业防灾处理。提高从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系统的建设效益,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4 结语

恭城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大风、冰雹、低温霜冻等,这些气象灾害给该地区农业生产每年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为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气象部门要加快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加强农业气象灾害致灾机理的研究,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好部门联动的机制体制,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及资源、信息共享,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抵御气象灾害的基础;同时要建立农业气象防灾减灾长效宣传教育机制,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农业管理、生产、服务等相关人员的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静,康林玉,刘周斌,等.干旱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7(7):123-126,130.

[2]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GB/T 20481-2006气象干旱等级[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 周冬梅,骆炳兰,黄肖寒,等.1959-2014年田阳高温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7,38(2):35-37.

[4] 杨虎,胡玉萍.霜冻灾害的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2,2(1):54-61.

[5] 广西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编写组.广西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郑丹丹

猜你喜欢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探索构建
建立气象灾害评估机制 降低农业经济损失
水稻倒伏与防御措施
基于VB.net的农业气象灾害查询系统研究
阳信县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探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方面的影响
探析PHP网站设计中信息安全防御措施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探究
油菜生育期气象指数等级及灾害预警指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