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爱社工塑造神奇“小苹果”

2018-09-10王曼曼

大社会 2018年4期
关键词:小苹果人士社工

王曼曼

你,很弱小,我要帮你。

你,很弱小,我要保护你。

你,做不到。

真的是这样的吗?

NO!

志愿服务我能行,

今天这场活动,

会告诉大家,

嗨,残疾人群体能行!

过去,他们可能会喊着“社工姐姐我唔识啊”,或者在康复中心等待义工上门,他们永远在门口,他们永远在等待:社工什么时候来,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来?因为,他们是服务的受益者;但今天,他们很棒,他们成了服务的提供者——

神奇“小苹果”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小苹果”简单来说就是对残障人士的一种平等可爱的称呼,使用这个称呼,代表我们不再用同情、怜悯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而是以积极、肯定的心态去支持他们。

在广州,有一群被称呼为“小苹果”的残障人士却在散发着独特的芳香,他们在广州市番禺区广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协助下学习各种手工并办起网店。在这里,他们努力创业,乐观坚强的“小苹果”、专业的社会工作和公益、商业资源之间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由此诞生了神奇“小苹果”——社区残障人士创业计划(简称“项目”)。

项目启动于2016年10月,并于2017年5月获得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资助。截至2017年11月30日,项目团队成员发展到28人,搭建起2个网上销售平台,联动政府单位、企业、个体组织、行业协会等15个以上合作单位参与,共服务2671人次。获得了2017年第二届广州市社会创新奖十佳社会创新项目、2017年第二届广州市社会创新奖最具网络人气奖。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

梦想基金

萌发该计划是源于一年前的某个残障人士小组,当时广爱社工得知某位组员因家人从事废品回收工作而自卑,现场向其灌输“劳动最光荣”、“环保事业有意义”的观念。其后,社工与街道沟通,安排这群残障人士参与某社区的废品回收,且收益获许作为组员补贴。那次回收废品大概有五六十块钱,组員们表现兴奋,但觉得金额不多,便决定把钱暂时存入“梦想基金”。他们还提出希望创业,希望有朝赚够钱,能和伙伴们到景点游玩,这笔钱也算是创业计划的起步资金。

为此,他们采取了——

双轨并行

项目运用商业支持与公益创新的思路,以家综平台为依托,以社工专业技术、督导支持为指导匡扶,链接本土商会与爱心企业提供上游捐赠,联合创业孵化基地探索中游服务模式及实操支持,下游则依托各大线上平台拓宽销路,这对于本辖区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加上采用目前市场较流行的电商化管理,降低创业的成本和风险,有利于项目的延续和深化,从而实现创业就业的“商业目标”。在创业历程中,以培养他们具备该种认知、态度、技巧行为能力等质素作为“康复目标”,双轨并行,把残障人士放到真实的社会背景下,参与到万众创新的创业时代氛围中。

与此同时,他们又在主动地——

去歧视标签

项目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整合运用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手法进行沟通表达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出行训练、义务社区服务,提升残障人士(重点服务对象为精神类和智力类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基础能力,获取家属支持和社区的认同,结合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所属街道及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设计首款产品“束口袋”,并趁着双十一试销,获得第一批订单。试销的成功让更多的家属和“小苹果”加入团队,创业积极性愈发高涨。

诚如广州社协工作人员评价:项目服务是“个人成长的平台,也是为其逐渐撕去‘歧视标签的过程”。在创业实践过程,为了赚钱,“小苹果”要学会搭地铁,接驳公交(交通出行技能提升);为了组建团队做成创业这件事,他们要学会不再独行,彼此交朋友(朋辈交往);为了让赞助商支持他们创业,他们学习到商务场合与工作员接触(社会交往破冰);为了破除社会歧视,他们在社区做义工,给街坊送报纸,用二次纸制作环保记事本,协助公益宣传,学会直面社会大众的目光,向街坊传递正能量(去歧视标签)。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

情感共鸣

当一向羞于表达的“小苹果”拿到捐赠的边角料,大声喊出“多谢老细!”时,布厂老板笑开了花儿,当场追加捐赠2匹完整的新布料,价值约1万元,并成为项目的长期支持伙伴。

广爱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发现,残障人士的世界并不只是死气沉沉,他们生命的颜色同样丰富,“自强”和“搞怪”在 “小苹果”团队完美融合:欢乐搞怪、叽叽喳喳、充满活力,是整个服务的基调;搞事、闯祸、成长、“坑”社工,是他们的生活日常;莫名的执着,自带喜感,项目打破社会大众对残障人士旧有的“靠政府养”、“无用”的观念,通过让“小苹果”参与创业行动的每一个环节,让大众看到自强、有趣的“小苹果”形象,促进更多社区居民尊重和支持残障人士。

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起——

乐观自信

社会组织要做好项目,除了要整合多元力量、把握核心需求,也要关注每一位项目参与者,以人为本,从优势视角出发,帮助“小苹果”和项目团队树立信心。

产品销售前的某天,“小苹果”创业团队的组长找到社工,说:“我们出去卖(产品),可能会被骂神经病。”社工笑着回应:“我出去卖产品,也可能被骂神经病。”(正常化,告诉她这样的评价并不是针对残障人士的)

类似的对话常常会出现,社会上存在的显性和隐性的歧视和“小苹果”过往不良的体验,让他们感到自卑。作为项目社工,需要密切关注每一个人的情况,关注他们的优势,强调对他们的尊重,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消除公众对“小苹果”的偏见,有助于激发他们对自己乐观前景的预期,并激发在困境中奋斗的信心,形成对自己积极乐观的评价。同时,优势视角有助于拉近社工与“小苹果”的距离,社工与他们的平等,使得他们的看法和感受被关注,利于广爱从“小苹果”的真实需求制定服务策略。

神奇的事情正在这里发生,看到“小苹果”们日新月异的变化,欣慰之余,广爱希望让更多的小苹果变神奇,于是,开始了——

复制模式

项目成员除了“小苹果”外,都是家综的社工,应对创业过程中的产品设计与生产等技术事项、成本核算与收支公示等财务管理、线上与线下推广等销售事项等,颇为艰难,如何将商业轨道理顺成为项目初期最大的困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于是,项目找到社区和高校的手工达人设计产品,并将生产工序最简化以匹配“小苹果”操作能力;链接爱心布厂为项目免费提供原料,解决上游供应的问题,并游说一家快递公司降低运输费用;同时,与财务部长紧密沟通形成项目财务运作规范,与多家社区类APP和本土有影响力的公众号洽谈,拓宽产品销售和推广平台,并建设项目的淘宝店……依靠不同的专业力量,全线打通上中下游,使得项目商业运作模式基本成型。

基于成功经验,广爱开始梳理项目运作模式,2017年成功在另一个家综复制该模式,2018年开始,该项目开始全机构推行,扩大受众面的同时,新的实践更是对项目模式的考验,以促进项目优化和深入发展。

项目推广复制期间,某家综社工说:“小苹果不愿意继续参加,他们问起能发多少钱,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经过进一步了解,笔者发现,该家综之所以较难复制项目经验,究其根本,是该社工最初就搞错了方向。项目初期,未达到稳定营收阶段,就以经济收益诱导参与,误将生产的任务目标视为项目核心,忽略了促进个人成长、改善生活环境的过程目标,也就是忽视了残障人士的社会康复核心需求和本质目的,导致参与项目的残障人士体验不佳。因此,更多的关注个体的康复需求,提供全面贴切的社会工作服务,辅助以创业的行动和目标,强化社会康复的动力,才能使项目更具价值和社会意义,也是项目关键所在。

(作者系广州市番禺区广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总干事)

猜你喜欢

小苹果人士社工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滚来滚去的小苹果
青春社工
WHEELS IN MOTION
西游新记4
社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神曲“小苹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一铵貌似“小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