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叠合板与现浇梁交界处细部处理实例研究分析
2018-09-10钱科洋
钱科洋
【摘 要】国家正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对装配式细部节点处理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为类似项目的施工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对某高层建筑工程中PC叠合板与现浇梁交界处存在的施工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在实际工程中交界处漏浆的原因,提出避免PC叠合板与现浇梁交界处漏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PC叠合板;细部处理;质量提高;应用
【中图分类号】TU3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7-0185-02
0 引言
某工程为高层建筑,10幢公寓楼,该工程总建筑面积为90 289.74 m2,建筑地上层数为11~18层,地下2层。选择交界处的细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该工程的楼板采用PC叠合板,楼面叠合板面积为19 323 m2,共计4 859块,工作量比较大,同时PC板尺寸大小不一致,共有207种不同的规格,PC板与现浇梁交界缝约13 000余条。交界处的细部处理直接影响现浇结构质量、验收及后期装修施工,尤其为后期的分户验收。其二,PC叠合板安装属于新工艺,尤其是PC叠合板与现浇梁交界节点处漏浆的如控制不甚理想,就会造成切割、凿除、二次粉刷、细部打磨等工序增加,从而导致成本加剧,减少PC叠合板与现浇梁交界节点处漏浆现象能够有效降低后续施工成本,还能达到建筑装饰美观的效果。其三,PC叠合板与现浇结构连接处的控制措施无成熟经验借鉴,易出现质量问题,为了确保PC叠合板与现浇结构连接处梁的质量,必须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止交界处漏浆的方法,填补一项技术空白,为日后工业化施工积累经验,形成了重要的无形资产。
1 PC叠合板的工藝流程
1.1 PC叠合板的生产工艺
PC叠合板的生产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①画线支模,根据拼版图将数据导入划线机控系统或人工划线、摆放边摸并磁盒固定;②安放预埋件,包括画预埋尺寸、预加工线盒与泡沫块、按划线标记摆放预埋件与工程隐蔽验收;③喷刷脱模剂,喷洒脱模剂和均匀涂抹脱模剂,在四周边摸的内测需要涂抹脱模剂,保证适度、严禁烟火,做好个人防护;④钢筋布放和绑扎,放好保护层垫块,摆放钢筋,钢筋网片符合质量验收规范,保护层符合要求,隐蔽前做好书面检查和照片记录;⑤混凝土浇筑振捣,浇筑振捣密实,板底部薄板和肋板是分开浇筑,为了避免二者之间产生黏结出现初始缺陷,底板浇筑后立刻浇肋板,两次振捣间隔需控制在初凝内;⑥拉毛起吊,混凝土初凝后拉毛处理,板材养护,预养护1 h,完成后先脱边摸,将4个挂钩分别挂在格构钢筋的第4~5格,慢起确认无异常后起吊运输至成品堆放区,下垫枕木。
1.2 PC叠合板的安装工艺
PC叠合板的安装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1.2.1 准备阶段
与厂家沟通好构件的运输和接收。运输要求,运输中根据路面控制车辆速度,车启动要慢,车速均匀,转弯错车需减速以保证车辆安全;构件接收,现场派专人接受,检查送货单是否与实际相符,重点查构件表面拉毛深度、厚度,底面平整度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等;构件存放,按规格、品种、使用部位、吊装顺序分别设置存放地,且须在吊装设备有效起重范围内,叠合板吊件应朝上,标识宜朝向堆垛间的通道。构件的支撑应坚实,垫块在构件下的位置与脱模、吊装时的起吊位置一致,重叠堆放,每层垫块上下对齐,层数根据承载力确定,最多不超过5层。
1.2.2 构件的安装
定位放线,检查标高、轴线及硬架支模的上平标高,按安装图画叠合板位置线;叠合板的吊装,4个吊点均匀受力,平稳起吊,吊装过程中在作业层上空300 mm处略作停顿,按图纸中的安装位置图,就位效验时,采用楔形小木块嵌入调整,不得使用撬棍水电管线连接,水电的线盒及管道会在生产阶段提前预留,安装完毕后现场将其连接;钢筋安装,楼板上层钢筋须设在格构梁上弦钢筋上,以防偏移或上浮,四周甩出的钢筋不得弯90°,不得将其压于板下,禁止在其上行走和踩踏。板底接缝和细部处理,浇混凝土前专人检查,缝隙过大支模封堵处理;浇混凝土,采用从中间向两边浇筑,连续施工,一次完成,使用平板振动器确保振捣密实,浇筑后采用覆盖浇水养护,不得少于7 d。
2 PC叠合板与现浇梁交界处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2.1 施工现场现状调查
通过对施工完成的已经拆除的样板房板底面进行现场检查,发现PC叠合板与现浇梁交界处漏浆情况严重,直接影响现浇结构质量、验收及后期装修施工,尤其为后期的分户验收埋下了的隐患。同时通过对已经施工完毕的4幢楼二层样板房结构现浇板观感质量施工质量检查验收,进行了调查、统计。共检查360点,不合格率统计见表1。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漏浆现象发生在现浇梁与PC叠合板交界处,经过分析认为,应加强现浇梁与PC叠合板交界处的细部控制。同时,到其他工地对PC板的造成交界处的漏浆缺陷施工情况进行调查,发现PC板铺设时模板与PC板不贴合,有缝隙,中间部位未适当起拱,4个角平整度不够;梁边板底模板留有足够的施工操作平台,但是模板留得太多且不规则、也增加材料成本。
从调查情况看出,影响PC叠合板与梁边交接处漏浆的主要问题是模板四角表面不平整、中间未适当起拱,未采用柔性可压缩材料,造成现浇梁与PC叠合板交界处漏浆。
2.2 PC叠合板与现浇梁交界处漏浆的原因分析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在现浇梁与PC叠合板交界处施工过程中通过现场验证、调查分析的方法,对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1)梁两边立杆离梁间距过大,板底方档未顶到,模板刚度不够。从现场模板支模支撑体系,发现由于梁下部支模架立柱离梁边缝隙过大导致模板端部自由端过长,方档没有顶到梁模板,导致板端刚度不足。板底木档铺设基本符合方案要求,现场部分采用旧模板,刚度有欠缺,故为主要原因。
(2)叠合板与梁模板之间产生接触应力导致梁模板变形。从现场模板支模情况发现,由于PC板为现浇整板,模板只有梁边一圈,PC板吊装完成后,板底与模板表面贴合不密实,留有2~3 mm的缝隙;在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叠合板与模板之间产生接触应力导致梁整体下坠,水泥浆从缝隙中流出,造成梁边大面积漏浆,导致浆体留置在PC板底(浮浆),故为主要原因。
(3)管理人员监督力度不够。现场配有专职栋号长及施工员、质检员,各幢有木工带班长,故非主要原因。
(4)操作人员工作不娴熟、大部分工人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经现场调查、分析,支模作业人员学习能力强,经过二层的楼板的支模指导后,已掌握支模要点,故非主要原因。
(5)模板中间未起拱。由于工程标准层均为PC板吊装,大开间纵向方向中间留有接缝带,作业人员未按PC板要求进行起拱,故为主要原因。
(6)振动棒碰到PC板。由于PC板直接放置于模板支架上,上部有一排钢筋绑扎固定,浇捣作业时有施工员现场指导到位,振捣工为作业人员经验欠丰富。
(7)商品混凝土布料位置不对。在安放布料杆及其配重要求布料杆中间必须架空200~300 mm,支脚下面铺脚手板,检查布料杆杆身是否垂直,故非主要原因。
归纳总结发现,PC板与梁模板间缝隙过大、模板中间未起拱及叠合板与梁模板之间产生接触应力是导致出现漏浆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对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进行更深的分析,进而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3 PC叠合板与现浇梁交界处漏浆应对措施
3.1 泡沫条钉在梁上口模板上
通过PC板与梁模板间缝隙过大项目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提出:将泡沫条用铁钉钉在梁上口模板上,采用柔性可压缩材料,保证接缝处平顺,不漏浆。确定方案后由施工员、质检员、木工班长及木工操作人员携带泡沫条及小铁钉到现场在楼面施工操作,在要安装PC板的下方梁上口边一圈按15 cm间距钉入小铁钉,如遇拼缝板刚断开,施工速度相对比较缓慢。项目部从现场广告公司制作标志牌时使用的大型订书机能连续打钉中得到启发,项目部马上到文具店采购了大型订书机,这样的改变大大提高了泡沫条的装订速度,提高效率。拆模后,对PC板梁边进行检查,通过改进后的方法,消除了PC板与梁边交接处漏浆现象。
3.2 三角木楔法施工
对现场支模进检查,如采用工地上以往高度不足采用钢管底部垫板的方法,在支模架初搭设时是可行的,但当整个支模架搭好后,发现局部高度不足时,再钢管底部垫板是不可行的;而采用三角木楔法施工方法简单,而且调整方面,只需要在起拱处方档下面塞入三角木楔,按需要增加的高度来控制三角木楔宽塞入方档下面的厚度即可,采用三角木楔调整高低的方法来调整局部高度,使用效果良好。
4 实施效果检查
通过PDCA循环的实施,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效果检查,针对影响在现浇梁与PC叠合板交界处漏浆现象发生施工质量的主要问题,邀请了业主、监理等有关单位人员对所施工现浇梁与PC叠合板交界处进行检查、验收,交界处漏浆现象检查情况如下:①采用原梁边不规则留板做法,梁边漏浆率是73.7%。②采用改进后的支模方法,梁边留10 cm宽模板,梁边漏浆率为零,经改进模板支撑的施工方法后,消除现浇梁与PC叠合板交界处的漏浆。同时,也解决了工作面过于狭窄、安全性较低的隐患,作业人员有足够的工作面,正常施工的同时也提高了安全系数。
4.1 經济效益
采用现浇梁与PC板接缝处采用将泡沫条用铁钉钉在梁上口模板上、三角木楔调整高低的方法来调整局部高度等方法,使用新工艺后梁边混凝土密实、棱角清晰,未发生漏浆现象,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课题目标,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大量机械台班及人工费,避免了材料浪费和工期延误。
通过采用改进后PC板梁边的施工作业可节约60%的费用,改进的施工方法只是使用了一些简单的材料,方便的施工方法便收到很明显的效益。
4.2 社会效益
工程施工过程中,上级领导多次到工地视察慰问,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各项管理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采用改进后模板支撑的施工方法施工的成功经验,对原先的模板支撑方法进行了小改、小革后,改进后工程现场的施工质量得到了业主和监理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得到了质监站、设计单位的一致好评。经过本工程既有施工的成功经验,为以后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参考方法和宝贵的经验,为公司下一步更好地与业主长期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升了企业的形象,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5 结语
PC叠合板与现浇梁交界处漏浆的质量问题得以解决,施工质量取得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今后类似项目的施工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促进了PC技术在建筑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GB/T 51231—20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S].
[2]孟旭,李小勇,尹水平.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与现浇结构的连接构造研究[J].中国高新科技,2018(2):6-8.
[3]陈凌峰,陈锡宝.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的施工技术[J].上海城市管理,2017,26(2):94-95.
[责任编辑: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