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视点

2018-09-10

新长征 2018年5期
关键词:变革道德农村

关于中国经验,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中国独特的制度设计,另一类是中国在发展中积累的可以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的重要经验。后一类显然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第一,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与此同时,不断从发展着的实际出发确定发展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第二,既制定分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又从实际出发制定实现发展战略的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第三,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实施一个重大战略部署都要让人民群众有明显的获得感。第四,注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起来。第五,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十分重视社会稳定,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同时,始终坚持把“致富”和“脱贫”结合起来,解决了数千万人口的贫困问题,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第六,在对外开放中既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道路。面对今天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国际形势,中国进一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除了关于发展的经验,中国可以和发展中国家分享的还有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上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会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自己的政党建设有所帮助,会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强国家软实力有所裨益。

——摘自李君如《中国经验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意义》

强调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强调社会革命,所要表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变革,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是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革能够上升到革命的层次,其实本身就说明改革不只是某个要素的改变、某个方面的改变,而是全方位的变革,是社会结构各个要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意味着经济生活、政治环境、文化模式、社会秩序以及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这场变革的起点是发展生产力,如果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也很难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要发展生产力,要解放生产力,就要改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释放出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这是改革的哲学逻辑,它决定了改革本身是全方位的变革。只有全方位的变革,具有彻底性、艰巨性、综合性、复杂性、长远性的改革,才配得上“革命”二字。

——摘自陈培永《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的社会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涵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指导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强调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旨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根本解决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通过具体实践政策将协调发展理念贯彻落实。

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促进我国各大板块之间协调互动,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要建立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建设标杆,为全国实现地区间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经验样板,以生态保护为导向发展长江经济带,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还要作好区域协调发展内外两个层次,加快边疆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努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摘自张秀生黄鲜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重点是完善农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补齐短板,建设美丽乡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政府需加大农村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完善农村水、电、路、气等基本公共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电网改造、危房改造等方面的建设。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培育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消除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是龙头加工企业尚未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和法律体系没有明确建立。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等资源要素,需要通过制度完善。

——摘自刘英《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

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伦理和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最一般的规则体系。从人与人交往关系的视角看,它被称为伦理规则;从主体的视角看,它被称为道德规则。在道德规则体系中,有一种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它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这就是道德基准。

道德基准是检验其他道德规则是否值得设立、设立得是否合理的基本参照。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能反映所处时代社会道德生活的必然性。二是为社会共同体成员所认同,可以成为全社会的基本道德共识,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共同体成员所践行。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德行。

——摘自焦国成《确立现代社会道德基准》

猜你喜欢

变革道德农村
卷首语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道德
新农村 新一辈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