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劳动哲学思想的四重维度
2018-09-10张华
张华
[摘要]邓小平劳动哲学思想强调了劳动者的优先地位,体现了他对劳动者的尊重与人文关怀,其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探讨:关于劳动与自由,邓小平非常关心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强调要通过工会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尊重劳动者的首创精神。关于劳动与分配正义,邓小平强调要始终坚持实行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关于劳动与资本,邓小平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资对立,主张实行劳资协商,调节劳资矛盾,做到“两利”兼顾。关于劳动与管理,邓小平重视管理效率,主张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企业,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对企业和工人的劳动进行民主管理。
[关键词]邓小平;劳动哲学;劳动;劳动者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4-0080-08
劳动哲学是工人阶级的特殊意识形态,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把国家意识形态与工人阶级和工会联结起来的中介和桥梁”。邓小平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始终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他的劳动哲学内涵丰富,体现了他对工人阶级的尊重与人文关怀。具体来说,关于邓小平的劳动哲学思想,我们可以从劳动与自由、劳动与分配正义、劳动与资本以及劳动与管理四个维度来分析它。
一、劳动与自由
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近代,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通过劳动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产品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乃至实现国富民强的目的。“劳动曾经只是被视为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一种便捷的手段和有用的工具,是一种创造财富的经济理性活动,其本身缺乏独立的意义和内在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对这一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马克思认为,劳动不能仅被看成是满足个人需要的经济理性活动,而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能实现自由的人的本质活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只能通过本能活动从自然界直接索取资源以满足自身肉体的需求,维持生存,而人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通过劳动创造性地塑造世界,从而创造出这个世界上原本没有的新东西以满足人的物质、精神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需求。因此,劳动不仅仅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也是创造自由、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人在劳动中获得自由和人格尊严。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他认为劳动是致富和创造幸福生活的根本途径。他说:“同志们,为了创造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没有极艰苦的劳动,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邓小平不仅仅把劳动视为人们谋求生计和实现国富民强的手段和工具,更是人们创造幸福和自由的重要途径。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途径,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一刻也离不开劳动。广大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让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同时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们还可以在勞动中获得人格尊严、自由和幸福。劳动最光荣,邓小平一生重视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始终以劳动者为本位,高度关切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尊重劳动者的个性。邓小平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让劳动者倍感荣耀,也让人们在劳动中获得人格尊严,为实现自由提供保障。
首先,邓小平非常关心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在革命战争年代,他说:“敌占区游击战争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人民利益,减轻人民(特别是本区本村人民)对敌的经济和劳役负担,……游击武装在活动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照顾人民利益,凡是能够保护人民利益的事,应努力赴之;凡是可以招致敌人摧残人民的事,都应谨慎从事。”人民利益、劳动者的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也十分关心劳动者的物质生活。他曾多次强调:“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这个问题不是说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要做许多踏踏实实的工作。比如钢铁工人劳动那样重,而蔬菜少、肉类缺,基本条件都保证不了,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具体地去研究解决。这一点在工业多的城市要特别注意。有些干部不是喜欢养鸡、养兔、养鸭吗?如果把自己关心自己的这个积极性转到关心群众生活方面来,我想问题就容易解决了。……现在搞重体力劳动还很艰苦,不搞好职工生活不行。”劳动者的工作异常艰辛,我们必须满足他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要做到一切依靠劳动人民,一切为了劳动人民。邓小平不仅关心体力劳动者的物质生活,也非常关心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此外,邓小平还强调应通过工会来保障劳动者的各方面的利益需求,指出工会必须重视工人的劳保和福利。工会是以工人为主体的雇佣劳动者自愿结合的群体组织,是工人的“娘家”,是全体工人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代表,必须主动维护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工会具有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等多重属性,它必须多维度、多层次地满足工人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经济需要、政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等等。作为工会,应该重视维护工人的劳动产权和经济权益;重视加大工人的再教育投资,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重视组织工人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实现劳资共决;要密切联系群众。邓小平的这些举措切实地关照了广大工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利益诉求,体现了他对劳动和广大劳动者的尊重、理解和关心,充满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而邓小平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和关心,为劳动者在劳动中获得自由和人格尊严提供了精神保障。
其次,邓小平非常尊重劳动者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初期,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多人都在观望,认为这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会彻底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但邓小平并没有否定他们的做法,而是强调要尊重群众意愿,听取群众的呼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认为只要符合劳动者意愿,只要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只要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形式都可以大胆地加以利用。农村的改革方案最初就是劳动者自己创造出来的,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邓小平充分尊重劳动者的首创精神,为劳动者发挥主体性、个性和实现自由营造了自由、宽松的环境。
一、劳动与分配正义
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奉行权利法则,即法权意义上的道德。每个公民都是享有权利能力的独立个体,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去追求自我的私人利益,不断地去满足自身的各方面的需求,彼此都被视为实现各自目的的手段。一方面,这能充分调动人们生产劳动致富的积极性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但另一方面,则会导致人们以牺牲社会的公平正义、个人的人格尊严为代价,一味地去追求经济效率或功利,以获得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马克思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正义法则是持批判态度的。他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正义法则不仅没有实现互利性要求,而且没有真正做到平等待人,没有真正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马克思认为平等待人、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是实现正义的首要前提。马克思也指出,要想实现分配正义,在平等待人、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的基础上,还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个体差异问题,要切实解决由于社会条件、历史因素和自然禀赋条件差异所导致的实质不平等问题。
邓小平的劳动正义思想是对马克思的劳动正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的劳动正义思想首先突出体现在他的按劳分配思想上。实行按劳分配是打破平均主义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原则。马克思认为按劳分配是等价交换原则,“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按劳分配体现了市场交换原则,实现了平等。每个劳动者依据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劳动量的多少来获取相应的报酬,每个劳动者都受到平等对待,劳动者的人格尊严得到维护。
邓小平的按劳分配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对劳动者及其劳动的尊重与关怀。邓小平多次强调,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的最基本的分配原则,是最主要的分配方式。他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要动脑筋想一想。所谓物质鼓励,过去并不多。人的贡献不同,在待遇上是否应当有差别?同样是工人,但有的技术水平比别人高,要不要提高他的级别、待遇?技术人员的待遇是否也要提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我看高温、高空、井下、有毒的工种,待遇应当跟一般的工种有所不同。工资政策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要研究。”也就是说,我们主要应依据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大小、技术水平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质量好坏和劳动任务是否艰巨等情况来分配劳动成果。
邓小平之所以主张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是因为他继承了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识到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山林、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转移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资本、科技和知识等要素也是从劳动中分化出来的,它们也只能转移旧价值,不能创造新价值。土地、资本、机器、科技和知识等要素虽然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但是如果只有这些要素,是不可能创造出商品及其价值的,它们必须与“人”这一关键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商品及其价值,可见,劳动者在诸要素中应处于主导地位和优势地位。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尊重劳动者及其劳动,劳动成果的分配必须充分关照劳动者的利益。只有真正强调劳动者的优先地位,真正公正地按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大小进行社会财富的分配,人们的收入分配就是基本合理的,就是合乎正义的。
关于劳动成果的分配,邓小平还主张要始终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他说:“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人民生活永远改善不了,积极性永远调动不起来。我们现在采取的措施,都是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服务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只能是懒汉的德性和生活哲学,它剥夺勤劳者、智慧者的劳动成果,助长了偷懒者、嫉妒者的揩油心理。
邓小平不仅主张实行按劳分配制度,还扩大了“劳”的范围,平等对待每一位劳动者,让每个劳动者都活得体面而有尊严。他认为劳动不分高低贵贱,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劳动者都享有平等的地位,都可以根据其付出的劳动、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获得相应的收入。平均主义政治学也讲“按劳分配”,但它首先把“劳”的概念搞乱了。什么是劳动?平均主义政治学把劳动分了政治的、道德的等级:贫下中农的原始体力劳动是最高尚的劳动,是改造思想的唯一实践途径;白领工人的复杂技术劳动是不利于灵魂革命的劳动,“文革”甚至下放工人到农村劳动以防修正主义;而脑力劳动不算劳动,所以知识分子被排除在劳动者的先进政治等级之外,脑力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所以知识分子是“被劳动人民养活的寄生虫”。邓小平在意识形态领域拨乱反正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承认脑力劳动也是劳动的一部分,承认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并大大扩展了劳动的外延。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也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者说,把以脑力劳动为主或者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但是,这一点并不妨碍物质产品是所有这些人的共同劳动的产品。”也就是说,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是劳动,都能创造价值,而且科技和管理劳动作为脑力劳动,是一种更高级的、更复杂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的数倍。
劳动的外延也扩展到服务劳动。马克思认为:“对于提供这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第三产业包括商业、旅游、金融、保险、信息咨询、饮食服务等,都是生产性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此外,还包括科教文卫、医疗、体育、美发、美容、沐浴等。这样就把劳动的外延扩大到各个不同的劳动领域,承认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和服务劳动者都是劳动者,就赋予了各种不同性质的劳动和各个层次劳动者的平等地位,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平等原则,劳动不分高低贵贱,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获得了平等的人格尊严。
邓小平不仅反对平均主义,而且主张要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杜绝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就表明他充分考虑了人的个体差异问题,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基础上,要切实解决由于社会条件和自然禀赋条件差异所导致的实质不平等问题,充分照顾最少受惠者利益,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先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劳动与资本
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知识与科技尚未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而只是被资本家所控制并成为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工具,劳动也只是一种以体力劳动为主、脑力劳动为辅的简单劳动,处于弱势地位,而被资本家所掌握的资本则处于强势地位。资本家利用手中掌握的物質资本购买劳动力、原材料、科技和生产工具,从而控制了整个生产和劳动过程。在这种强资本、弱劳动的生产格局中,资本家唯利是图,为所欲为,并利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政治权力来论证这种剥削和压迫的合法性。资本家只讲“一利”,只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不关照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劳资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两极分化、阶级对立和社会冲突。
邓小平则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资对立,主张实行劳资“两利”。他指出:“我们与资产阶级的关系,主要在税收、劳资和公私等三方面。同时,农村减租退押分土地也关连着他们。一般资产阶级对劳资总是讲一利,对公私也不讲兼顾的,对税收总是叫重的。而我们则必须认真地实行‘两利‘兼顾的政策,税不应多收但也不能少收的政策。”所谓劳资“两利”,主要是指劳动与资本作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惠互利,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为积累资本服务,并让资本家实现资本增殖的目的。而资本家将手中掌握的资本投入再生产,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更好地回馈于劳动者,为满足劳动者利益需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邓小平还指出:“资本家做生意,当然要赚钱,而且要有剥削,但是一个商号倒闭了,或者我们把它没收了,要影响到比资本家剥削所得多得多的人民的生计。我们要看看自己的脚究竟站在哪里,怎样做才是更好地为群众。说不让资本家剥削,听起来是革命思想,一算帐就知道这不是革命思想,并可使革命遭受失败。……我们要善于利用原有的私人工商业,逐渐组织自己的经济,在群众运动中就要注意这个问题,包括地主富农的工商业在内,一律不准没收,不准停业,如群众分了的,要赶快组织恢复生产。同时,要和商人讲统一战线,争取他们支持我们发行的票子。我们给商人贷款,让商人入股。组织经济不是一天的事,要不断检查税收标准和工商政策,把着眼点放在战争供应和人民生计上面。”邓小平的劳资两利的观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提出来的。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强调劳资两利是为了服务于战争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强调要消灭剥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实现分配正义。
四、劳动与管理
广义的管理包括政治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本文的管理主要指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处理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人、财、物、信息、知识、技术、时间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市场、社区、政府等)之间关系的综合性治理活动,是为了有效地获得、分配和使用人类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为组织成员谋求积极利益而进行的某些职能活动”。在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人是所有经济行为的主体,因此企业活动中所涉及的关系主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最核心的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亦即领导者与广大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企业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企业的劳动效率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是基于一定的人性假设之上的,而人性有善、恶之分。基于人性恶之上的管理理论即X理论,认为人天生好逸恶劳,主张用劝说、威胁、惩罚、奖励等办法去监督员工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建立在X理论基础之上的管理被称之为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强调管理效率,但缺乏人文关怀。而基于人性善之上的管理理论即Y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好逸恶劳,主张用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方式对员工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制度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被管理者在授权和接受组织目标后能自觉执行相关工作任务,被管理者完全是自治的、自主的。建立在Y理论基础之上的管理被称之为民主管理、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模式强调公平和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缺陷。仅仅只采用其中的一种管理模式往往是片面的,会导致不良后果。缺乏人文关怀的科学管理只会获得一时的效率,久而久之会激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引起广大工人阶级的反抗,最终导致效率的丧失;而不讲科学的人本管理往往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预设,最终导致低效率,而低效的管理是不存在可持续性的。邓小平则善于把科学管理模式与人本管理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对工人阶级的劳动进行科学的人本管理。
首先,邓小平重视管理效率,主张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一方面,邓小平主张组织生产竞赛,调动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和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邓小平主张加强责任制,采用奖惩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他说:“现在,各地的企业事业单位中,党和国家的各级机关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人负责。名曰集体负责,实际上等于无人负责。一项工作布置之后,落实了没有,无人过问,结果好坏,谁也不管。所以急需建立严格的责任制。”邓小平还提出了实施责任制的具体措施:一要扩大管理人员的权限。责任到人就要权力到人;二要善于选用人员,量才授予职责;三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总之,要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对员工进行考核评比,根据考核成绩的好坏,奖励和惩罚到具体的个人和单位,明确责任。通过加强责任制,建立奖惩机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奋发向上的氛围,从而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其次,邓小平主张对企业和工人的劳动进行民主管理。而要实现管理民主化,一要充分相信工人阶级,依靠广大工人团结职员,让广大工人积极参与到企业生产过程中来,坚决杜绝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二要充分发挥工会、工厂管理委员会、职工代表会这三种组织形式的作用,这些组织形式必须不仅要关心企业的生产还要关心职工福利。“现在许多工厂管理委员会是形式的。工会或者不起作用,或者被工人称为‘军事代表的尾巴。职工代表会一般只在困难时开,很少环绕生产任务和职工福利这些问题去开,尤其很少定期召开,即使开了这些会议的,也多半是由军事代表等训话一番。这种情况必须纠正。”这又体现了邓小平对广大工人阶级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以人为本。总之,邓小平的劳动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的人本管理模式,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了。
邓小平劳动哲学内涵丰富,强调了劳动者的优先地位,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与人文关怀。系统梳理邓小平劳动哲学思想并以邓小平劳动哲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党员干部认清广大劳动者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更加坚定地走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有利于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化解党群矛盾,增进群众对政府的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并激发人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