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探析
2018-09-10赵丽赵娜
赵丽 赵娜
[摘要]经过40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呈现出成熟的道路形态,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以独特的发展方式为世人瞩目,独特的发展理念为世人称赞,独特的发展经验为世人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现实国情为立足点,以实事求是为思想指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以改革实践为动力,以创新发展为突破,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思路;以全面发展为原则,以持续发展为保障,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形态。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4-0067-0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为立足点,“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经过40年的探索与发展,我们逐步找到了一条指引当代中国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正确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突破发展困境、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加快发展的科学道路,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形态,同时也为世界发展模式的创新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现实国情为立足点,以实事求是为思想指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行动指南,并将其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指针。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理论的指引下,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就来之不易,源于我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回顾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探索历程,中国人民对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怎样走这条道路,进行了艰难的选择。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深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势力的奴役和压迫,生活极度困苦和艰难,但英勇的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对实现自身解放与民族发展道路的探索和追求。受奴役和剥削最深的农民阶级,为了摆脱被奴役和被剥削的局面掀起了一场浩大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这场农民运动曾经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胜利,但由于其设想的人间天国与社会改革发展方案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其结果必然以失败告终。在镇压农民革命的过程中,封建地主阶级从自身阶级利益出发,希望借助“只用技术,不用制度”的洋务运动,以期达到强兵富国目的,维护他们没落的统治。这条探索的道路并未成功,终因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束缚,于甲午海战之后宣告失败。此后,中国陷入了更加严峻的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普遍觉醒,他们认为只有改变旧制、学习西方建立新制方可强国。然而,他们并没有认识到中国内忧外患的国情实际,即在封建专制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阻挠下,纵然是温和的改良方案也是行不通的。《辛丑条约》使中国陷入了苦难的深渊,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唯有推翻没落的封建王朝统治,建立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为了完成这一理想,他们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推翻了没落的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但是由于其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并不适合中国,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终以失败告终。
曲折的历史表明,近代半殖民地的中国要想实现民族之独立与复兴,首先要作出正确的道路选择,而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一百多年来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最佳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在十月革命与特殊国情影响下产生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求得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全体劳动人民为己任。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与努力,逐步找到了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但是探索的过程却充满艰辛。新生人民政权建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寻找一条保卫和建设新中国的正确道路。但是因为经验不足,缺少对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在建设道路的具体选择上机械地照搬了苏联。早在20世纪中期,毛泽东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模仿苏联模式的弊端就曾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未必只有一种模式,不能教条式地学习苏联经验,“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有了正确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成果得以展现,只是这种正确道路并没有得到长久的坚持。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以至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尽管毛泽东多次主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第二次结合”,但终因对具体国情认识的不足,在探索道路上出现了某些偏差和失误。
“文革”结束之后,邓小平认真回顾并总结了这段历史,他多次强调,要正确回答我们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前提是要思想解放,“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这一重要思想的引领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次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不是对以往经验的简单性重复,而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的时代特征和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整合,为我们找到了一条立足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新时期。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逐步成熟,党的十七大首次对其科学内涵作出了明确界定,党的十八大又将“协调发展”与“与共同富裕”增人其中,党的十九大在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并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富裕,“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现实国情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实事求是为思想指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改革实践为动力,以创新发展为突破,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思路
从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到党的十八大明确肯定“只有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科学论断,到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的把握在不断稳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也再次证明了改革对于我们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成熟的,它既来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服务。我们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完成上述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立足于我国国情实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引,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将改革创新精神与我国经济社会变化和时代发展特征结合起来,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加速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在我们党确立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之后,关于中国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实现现代化等问题陆续被提上日程。1979年,邓小平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问题做了明确说明,他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讲话中提到的“中国式”有着独特的内涵,既表现为社会主义建设内部环境的独特,也表现为社会主义建设外部环境的独特。这种独特性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和当代世界发展理论都没有涉及的。中国要想破解以上难题,就只能在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而探索的动力就是改革。邓小平仔细地考察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检验改革成败与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正确地解答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实现方式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区别,明确地指出了我国发展的动力就是改革。当谈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时,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些论断冲破了传统思维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是冰火不相容的认识,创造性地把二者结合起来,创新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立与发展路径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效依托市场配置资源的强大动力,汲取当今世界一切优秀文明和合理资源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生产力,开创出人类文明从未有过的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正确发展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飞跃。
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有力推进,我国各方面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以及国家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的良好态势。可以说,这与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政党要完成执掌政权领导本国建设的任务,首先要成为一个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政党;任何一个国家要巩固政权、稳定发展并加快走向富强,必须要把创新寓于各项事业之中。因为只有一个创新型的政党和创新型的国家,才能正确领导它的人民完成科学决策、科学治理的主要任务,才能保证本国顺利的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同时也向世界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生机和活力,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道路增添了亮丽的光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全面发展为原则,以持续发展为保障,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形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迅速恢复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很多国家把发展理解得过于表面化,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绝对增长,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由此,一些国家采取了单纯追求经济总量,一切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片面发展观,忽视了资源节约和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在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反思这种片面发展观带来的种种问题。研究者依据不同的价值原则相继提出了多种发展理念:有侧重关注文化价值的发展理念,也有侧重人文价值的发展理念,还有侧重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以我国现实国情为着眼点,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理念,提出了社会发展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全面推进,既要满足当代人利益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新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应世界发展新形势和我国改革开放发展新要求的科学道路,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道路。第一,这种独特的道路形态,既保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前提,同时也实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格局;既能降低自由资本主义市场下的不良竞争现象,又能真正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空间。第二,这种独特的道路形态,是我们平稳渐进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科学选择,它既能有效的摒弃以往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狭隘民主,又能极大地激起人民群众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动力和热情,使整个社会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第三,这种独特的道路形态,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践形态和价值准则,有力地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思想文化素质,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带来的影响,从而为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第四,这种独特的道路形态,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把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作为价值原则,把全体人民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有效地克服社会贫富悬殊和劳动异化发展问题,形成社会与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理想局面。第五,这种独特的道路形态,是对人类社会以往片面发展观的摒弃,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发展战略,既可以实现改革和发展各方面事业的整体统筹与规划,又可以充分关照到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具体情况,满足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需要。
如今,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不断修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先污染后治理的旧的发展理念。我们所倡导的新的发展理念,既满足于当前发展的需要,又充分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题中之义。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找到的这条正确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开创的新道路,是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进而在新时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解放思想,勇于打破传统习惯束缚;实事求是,勇于正视本国现实国情;改革创新,勇于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何突破发展困境、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自身发展,无疑也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