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素—结构—功能”视角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模式

2018-09-10骆付婷

中国军转民 2018年4期
关键词:禀赋军民示范区

骆付婷

依照要素一结构一功能的范式,层层深入,明确各地示范区建设模式,为理清示范区建设思路、明确功能定位,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示范区建设内在逻辑和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范式,尤其是为具有要素禀赋的区域创建示范区提供模式参考,亦可为已形成的创新经验成果如何选取区域,进行可复制推广提供依据。

1.基于“要素”分析的示范区建设模式

要素是维系系统正常运转所必需具备的基本因素,就示范区系统,就是要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要素在军地之间交流融合、渗透兼容,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经济主体的一切优势资源的创造力在深度融合中竞相进发,优化军地资源组合,推动区域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有序流动,相互促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于不同的地区地理特征、自然条件等不同,形成了差异化的要素禀赋,要素禀赋理论最早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Heckscher和Ohlin提出的,该理论主要是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及影响,该理论经过Samuelson等人不断完善,已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发展研究中。美國著名的管理学家Porter将要素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他还把自然资源、人口数、气候、地理位置称为基础因素,把文化水平高的劳动力、创新能力、基础设施称为高层次因素。他认为在创新导向阶段,更高级的基础设施、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研究机构和更具水平的大学体系、持续的创新能力、制度等成为要素禀赋中的主导要素。根据国内外对要素禀赋和区域发展的研究,可将示范区要素禀赋分为基础设施、持续创新、制度环境三类,基于对这三类要素的分析,探索相对应的示范区建设模式。可为具有要素禀赋的区域创建示范区提供模式参考,亦可为已形成的创新经验成果如何选取区域,进行可复制推广提供依据。

1.1基础设施禀赋

基础设施是保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国家应战应急的重要物质依托,也是战争状态最易遭受攻击的目标对象。在军事战略地位显著,军民融合交通运输网络、空天空间、网络信息、测绘地理、天气气象、标准计量基础设施等优势地区,率先创设军民融合示范区,立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双重需求,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禀赋,按照军需与民用一体、平时与战时衔接、经济与战备兼容的原则,军地突出重要战略方向、重要战场空间、关键支撑保障要素的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并依托两用基础设施促进相关产业集中集聚,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与国防建设的整体支撑能力。以基础设施禀赋为基础形成发展优势的地区,如舟山定海,拥有优良的海洋与港口资源,明确提出积极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明确将定海区作为示范区进行试点建设,主要的“三大目标定位”是国家战略物资动员的重要基地、维护海洋权益的前沿支撑和引领军民融合发展的先导区域,加快重点产业军民融合步伐,促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多方面融合发展。

1.2持续创新禀赋

持续的创新能力源自于高端专业化人力资源和区域内或附近有多所高水平甚至是项尖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在军地优势科技资源密集、人才优势突出的地区创建示范区,依托区域创新机构持续创新能力,开展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打造军民科技成果创新高地,加快构建军民协同创新体系,统筹服务军用、民用创新需求。以持续创新禀赋著称的地区,如北京中关村,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聚集了大量的高端创新要素,是我国科技创新驱动排头兵、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中关村持续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在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及工艺、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基础软硬件、移动通信芯片和元器件等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关键突破,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网络空间安全、操作系统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示范区不断进行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的创新改革,对全市、全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发挥了较强的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

1.3制度环境禀赋

Saxenian在《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一书中分析指出,优越的制度环境、社区文化是美国硅谷和128公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制度成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制度的作用日益凸显,根据国家、军队军民融合总体部署,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结构性改革和政策制度供给,不断优化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环境。对此,在组织管理体制、工作运行机制及政策制度方面走在前列,经验丰富,创新举措示范带动力强的区域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以破解影响和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探索新路径新模式。以制度环境要素禀赋为基础形成发展优势的区域,如中国(绵阳)科技城,在多重政策的扶持下,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动力十足。绵阳市在全国率先制定的《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军民融合企业的“绵阳标准”,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探索形成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民企参军四种发展模式。绵阳紧抓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军民融合为主题的先行先试政策机遇,建立了全国唯一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全国第一支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全国首家军民融合保险公司,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积累了新经验。

2.基于“结构”分析的示范区建设模式

2.1一区多园

以军民融合产业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结合军民融合示范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形成“一区多园、协同联动”的发展模式。纵向来看,单个园区或己形成了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下结构特征的产业链,但横向而言,园区之间在层次、功能、创新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先做大做强核心区、再辐射引领带动产业链上相关园区发展,切实增强核心区对各分园的辐射带动功能,实现核心区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的最大化。逐步实现核心区、多个园区的资源共享、品牌共用、信息互通、产业互动,形成合力,发挥示范区整体的辐射引领作用,同时各园区也可享受示范区财政、税收、人才等优惠政策,推动整体创新动力的提升,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与优化配置。以该模式为主的区域,如成都、中关村,成都确定构建以成都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园区体系,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拟建成以北理工军民融合创新园、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玉泉慧谷信息安全产业园等“一体三园”为核心的军民融合产业空间布局,加速“民参军”,推动“军转民”。

2.2多区协同

以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载体为依托,与相关试验区、国家级新区有效衔接,综合利用各类新区政策叠加优势,多区协同,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具有产业基础和独特优势,加快实现示范区军民融合“一盘棋”布局。如西安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高新区、经开区为契机,充分发挥各区资源集群优势。紧紧扭住军民融合发展龙头,重点围绕高新区,打造军民融合发展科技资源聚集区、科技协同创新区、军民两用人才汇聚和创新发展引领区。

2.3城市群协同

以城市群或区域为依托,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充分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形成抱团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新理念,形成协同发展推进机制,建成国家改革创新先行区、产业融合集聚区、科技协同先导区、人才资源汇集区等先行先试功能区。如京津冀、成德绵城市群,以成德绵为例,2015年9月,四川省被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为以军民融合为核心内容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依托成德绵开展先行先试。成德绵作为四川人口最集中、科技实力最雄厚、经济总量最大的领先发展地区,战略地位突出、军工基础雄厚、科技资源丰富,是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核心区域和重要依托,依托成德绵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此外,江苏省军区机关正会同省发改委,在省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领导下,协调南京、镇江和无锡三市申报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3.基于“功能”分析的示范区建设模式

示范区功能是指具有特定要素和结构的系统在内部与外部联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在这里就是要创造性地把示范区建设与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基础要素条件和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按照“要素集聚、错位协同、联动发展”的要求,明确各示范区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

3.1深度融合示范区

深度融合示范區模式主要是整合军地优势资源要素,着力实现技术、人才、资金、设备设施、信息等要素融合,最大程度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该模式创新示范重点:一是在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发展优势地区布局产业类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立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双重需要,推动形成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二是在科学研究基础雄厚地区布局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双向转化和信息、资金、人才等深度融合,提高军地协同创新能力;三是在涉及国家安全或战略地位重要地区布局军民融合基础设施示范区,推进人防、交通战备、仓储、通信等重点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整体防护功能。在港口码头、高速公路、机场、铁路、物流仓储等与国防密切相关的经济建设领域,开展经济建设项目贯彻国防要求试点;四是在军地教育资源优势地区布局教育军民融合示范,盘活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使用机制。五是布局军民保障社会化示范区,建立完善的军地统筹衔接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保障领域资源共享。六是组织开展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与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融合发展试点,推动指挥协调、专业队伍、物资储备等要素领域融合共享。

3.2深化改革示范区

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任务,以破解影响和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为主攻方向,在承担军民深度融合改革试点任务的改革试验区域或其他国家级先行区,如四川成(都)德(阳)绵(阳)、陕西西安等地区,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营管理模式、公共服务保障模式和技术基础管理等改革创新,加快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装备采购制度、军队保障管理体制、混合所有制、军品价格和税收等关键性改革。加快健全完善统筹规划、政策法规制度、军地协同、竞争激励、经费保障、监督考评奖惩等机制,建立政军企联系桥梁,探索形成相关政策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3.3深层服务示范区

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转变,对战略咨询、成果转化、金融服务、评估评价等创新服务要求更高。深层服务示范区模式主要建设方向有:一是军民融合新型智库服务示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建设公益性、开放性、共享性的军民融合新型智库平台,打造军地协同创新的重要阵地、服务军民融合战略决策咨询的辅助机构、培育高素质智库型人才的孵化基地。二是军民融合服务平台示范。围绕军民技术双向转化能力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是军民融合金融创新示范。探索军民融合金融服务创新实践,推动军民融合金融服务机制建设,探索建立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和专业队伍,创新银行对军民融合产业的服务供给,支持军民融合企业开展直接融资,增强保险业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的服务保障能力。四是军民融合评估评价示范。探索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第三方评估认证机制,对示范区建设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评价,第三方评估工作要全价值链、深层次嵌入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体系的各运行环节中。围绕民用技术转化为军用价值、企业民参军潜力、国防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率、国防科技潜能释放评估、区域军民融合发展程度等问题开展区域军民融合发展水平评价试点,建立军民融合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体系、评估工作机制,明确军民融合质量效益,充分发挥军民融合示范区评估工作的统筹督导和导向作用。

3.4深入对接示范区

围绕军民需求,探索军地对接新模式。深入对接示范模式重点建设方向有:一是项目对接。按照军队、政府、企业、中介服务职责分工,探索军民融合重大项目提出、论证分析、归口上报、审核确定等程序,健全项目对接机制和管理办法。二是企业对接。打造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信息服务、技术交流平台,为“民参军”“军转民”企业提供对接服务,探索军民融合企业培育标准和发展途径。三是区域对接。结合军民融合实际情况,统筹区域安全与经济发展,探索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军地各单位技术、产品、产业等军民共建共用。

(作者单位:四川军民融合战略研究所)

猜你喜欢

禀赋军民示范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从《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探讨禀赋与病机关系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军民融合:破题与思辨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一种改善学生学习品质的价值取向新模型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康德论根本恶和心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