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改善河南人居环境问题的研究
2018-09-10刘昂
刘昂
【摘 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问题研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河南省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统计资料的整理,归纳总结目前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通对5个方面对人居环境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依据河南乡村人居环境特色,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提出基于地域环境特色的人居环境改善、基于建筑歷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环境改善、基于特色产业发展的村庄经济改善及基于基础设施提升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4个方面对策,对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给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农村;持续改善
【中图分类号】D422.6;F3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9-0277-02
河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农业大省,拥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和特色。本文以河南乡村为例,通过提出人居环境改善的具体建议,为今后持续改善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1 河南农村人居环境现状调查
1.1 统计数据分析
根据《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和统计年鉴可以看出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与2006年相比,2016年末村内主要道路为水泥路面的村占比为88.3%,提高了59.4%;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占比为62%,提高了36.5%。2016年末99.8%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其中有72.5%的农户住房为砖混结构,比2006年末提高了14.7%;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占10.9%,比2006年末提高6.1%。在河南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以后,农民资金投入中住房消费的比例也有很大增长,居住房屋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居民对房屋结构和设计逐渐开始重视,安装有空调、卫生间等现代设施的居民户数比重有所提高。
但是我们也看到河南省城乡之间的发展依然不平衡,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突出。在农村建设过程中虽然乡村面貌得到很大改观,但依据普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乡村农户的住房条件、饮用水安全、卫生设施、基础设施及社会基本事业方面的指标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虽然显著提高,但是部分乡村建筑建设粗放,土地利用不合理,乡村建筑性能差、住宅舒适度差等问题依然长期存在。
1.2 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以河南农村为常住地或户口所在地为河南乡村、年龄在18~74岁的人群。为了全面体现河南本土特色,问卷调查选取了20个村庄进行研究,使样本村在全省各县区均衡分布,这些村庄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北部、中部、南部、西部、东部区域,每个区域选取4个村庄,保证取样均衡。在针对每个村庄的调查中,通过网络平台发放和现场发放两种方式获取不少于10份的有效调查问卷,并对部分样本村的基层组织和村民进行访谈,最后对全省收取的200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和数据分析,重点剖析河南乡村人居环境的地域特色和存在问题。
2 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剖析
人居环境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统筹兼顾,求得统一。下面从5个方面对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现状进行分析。
2.1 生态环境改善不足
河南的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良好的资源,使其一直是人类活动较强的地区之一,然而长期、频繁、粗放的人类活动导致河南生态系统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非农行业越来越多,产生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视而不见。例如,部分乡镇企业任意堆放废渣,排放废气和污水,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导致农村人居环境也越来越差。
2.2 对村内公共事务态度不积极
虽然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很多农民缺乏主人翁意识、资源共享意识和参与精神。大部分农民只关心与家庭利益相关的事情,对村内公共事务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和害怕担责的观念,缺少主动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2.3 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消费方式仍以基本消费为主
截至2016年末,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697元,比上年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 587元,比上年增长8.9%。但是农民的收入来源依然单一,占比最大的收入仍然是农业生产,而农村常住户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消费层面,住房建设支出占总支出最大比例,其次为吃、穿、子女教育等方面。
2.4 农村地区的房屋布局缺乏科学规划
河南省部分村镇、村庄的规划编制相对滞后,难以指导乡村建设。村庄规划普及率较低,且现有规划不够重视河南农村当地实际情况。例如,农村住宅乱建,缺少统一的规划,建房选址比较随意,存在滥占滥用地的情况,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空心村”现象,村里部分住房破旧。由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引导,管理缺位,致使新老问题叠加。
2.5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河南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少,长期以来产生了很多历史问题。由于大部分社会资金不会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获取的方式较为单一,而且后续养护和管理措施也不到位,最终影响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质量及建设速度。
3 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建议
3.1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思路
首先,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涉及内容广、项目多,治理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其次,要以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科学制定建设目标,逐步完善实施步骤。争取做到各建设项目不相互影响和制约,加快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和生态质量。
3.2 基于地域环境特色的人居环境改善
河南省自然资源丰富,地域环境特征较为复杂,农村要有明确的乡土地域特色,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城市建设形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例如,豫东平原的建筑形态、建筑布局与构造形式要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而豫南地区为多雨区,水资源丰富,其乡村的新建项目应严格控制对水面的占用,加强河道和水面整治,净化水质,改善环境。
由特定地域环境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背景、景观和民俗也是形成多样化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美学的概念就是一种情感因素和价值取向,借自然之美,妙造村景,具体体现在景观的整体性、层次性和人文性等方面。如豫西北太行山区的村落,建筑材料以当地的石材为主,形成了村落与山水景色相得益彰的优美环境。
3.3 基于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环境改善
融于自然的乡土环境是传统村落营建的景观基础和美学追求,当地的材料和改造的尺度是形成传统村落景观欣赏价值的重要因素。例如,使当地住宅有协调统一的房屋屋顶形式、房屋门头形式、大门门墩形式等,统一建筑外观风格、颜色等。
3.4 基于特色产业发展的村庄经济改善
乡村产业发展要彰显品牌特色。目前,农民收入来源单一,需要通过挖掘乡村本土风俗、民俗、传统工艺,以及特色种植业、特色乡村农业来发展乡村特色经济。例如,河南省新县丁李湾乡,作为古村落聚集的乡村,除了进行有效地保护,更重要的是进行旅游观光资源开发,带动乡村其他部分的经济发展,如民宿、农产品、各种服务设施等。特色产业发展应由地方政府牵头,政策引路,既增加农民收入,又解决了贫困户的脱贫问题,推动农村旅游业发展。还可以鼓励和引导农民自主寻找开发其他新型农业发展形式,打造各类乡村旅游节庆或在专业的指导下进行产业创新。
3.5 基于基础设施提升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首先要在广大乡村居民点,特别是较大型聚集居民区,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实现用新的方式满足村庄区域集中供水、垃圾处理等需求。其次要根据合理的服务半径,配套卫生站、學校、村基层组织与村民活动场所、教育机构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要将重点放在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上,并与污染防治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
参 考 文 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N].河南日报,2018-04-23(10).
[3]王建国,龚恺,吴锦绣,等.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多样化、宜居化提升方法研究——以江苏泰州乡村为例[J].乡村规划建设,2013(1):32-42.
[责任编辑: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