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检验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2018-09-10李淑梅刘书含董丽平孙君艳王付娟雷振山
李淑梅 刘书含 董丽平 孙君艳 王付娟 雷振山
摘 要:种子检验学是种子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种子检验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4-0007-02 中图分类号: S339.31; G642 文献标志码: A
种子检验学是指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种子质量进行分析测定,判断其优劣,评定其种用价值的一门应用科学[1]。它是种子生产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核心骨干专业课。根据近几年的探索,对下列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教学内容改革
种子检验学的理论课时为54学时,其中包括42学时的理论课时和12学时的试验课时。该课程理论性及应用性均较强,为了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优化与更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了解种子检验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目前教材选用的是2007年王玺主编的《种子检验》[2],主要包括种子田间检验,扦样,种子净度分析,种子发芽试验,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种子水分、生活力、活力测定,种子重量测定,种子健康检验,包衣种子检验,种子质量评定,种子质量管理与认证,以及种子检验新技术等内容,其中品种纯度、种子净度、种子发芽率和水分测定是种子检验的四大必检项目,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种子扦样及分样环节对后续种子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直接影响,同样也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尤其是利用分子手段可以準确无误地鉴别不同的品种,另外,新的种子检验技术、检验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进一步促进了该学科的不断发展。在教学内容整合上,省略了种子生物学中已经讲授的内容,如种子活力概念和意义、种子活力测定方法等,增加最新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所以任课教师要通过自学、阅读文献的途径,将检验方面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和新经验及时补充到不同的章节中,使所讲授的内容更新颖、更具吸引力。通过讲授最新的研究方法、成果等,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向学生推荐了一系列参考教材,比如《种子检验学》(张春庆、王建华主编)、《种子检验技术》(屈长荣主编)、《种子检验技术》(杨念福主编)等;同时还向学生推荐了种子方面的专业性期刊,如《中国种业》《种子科技》《种子》和《种子世界》等,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
2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2.1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效果与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关系,课件能够更加直观地将所讲授的知识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实践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相辅相成的,将二者有机结合,教学效果才能显著提高。若单一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则学生对于某些难懂的知识不能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灵活运用。
2.2 项目教学法
如要进行扦样,让学生通过自学及查阅文献的方式,了解和掌握扦样的原则及方法。随后进行课堂讨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部分内容,所以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案例教学法
比如某合作社种植的玉米出现了大量的自交苗,经检验机构检测,其种子纯度为65.3%,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检测。学生可以利用分子方法进行检测,也可以利用化学方法如愈创木酚法检测,还可以去田间学习纯度检验的方法,以此激发学习兴趣。
2.4 互动式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互动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的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3]。若结合现场教学,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取得的成果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学生的到课率和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课前主动预习、课后主动复习,课堂气氛也较活跃,学生能紧跟教师的进度,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专业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4 小结
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及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客观问题,比如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重,所以广泛涉猎和大量查阅文献等存在一定的难度。总之,种子检验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1 ] 张春庆,王建华.种子检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2 ] 王玺.种子检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 3 ] 王环.互动教学法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178-180.
(收稿日期:201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