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院所所属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9-10曾军黎贞崇莫朝辉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困境问题

曾军 黎贞崇 莫朝辉

【摘 要】高校院所所属企业曾经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排尖兵,文章分析高校院所所属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提出了所属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高校院所;问题;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5-0026-04

我国高校院所属事业单位,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了搞活经济,也成立了众多的企业,部分企业是事业单位转制而成。这些企业曾经是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新产品试制基地,也是技术推广辐射单位,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反哺母体的同时,也成为高校院所的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承担着大量的科技成果中试、产业化示范和推广任务。比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联想集团”等,这些公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巨大。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一方面,高校院所所属企业体量大、涉及面广,但常常感叹缺乏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支撑,后备技术缺乏;另一方面,高校院所生产的大量科研成果缺乏中试和产业化示范,导致“最后一公里”未能打通,影响成果的转移转化。

这使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是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不适应所属企业的需要,还是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缺乏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是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要价过高,还是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曾经作为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何无法承担着母体的科研成果。本文尝试分析高校院所与所属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深层原因,提出若干建议和意见,以期能为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益参考。

1 高校院所所属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存在的问题

1.1 事业单位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撞

不同的工作环境会有不同的立场,科学家与企业家的价值观会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事业单位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撞。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方面,科学家侧重的是技术的创新性。科学家由于长期翻阅参考文献,所以对国内外的最新技术了解较深,他们知道什么技术和产品为国际同行领先或先进,对实用性和成本并不关心。科学家对能否世界领先最为关心,对某一产品性能的提高极度关心,并放大其效应。而企业家最关心的不是领先的技术,而是其实用性和生产成本。生存是企业的第一要务,只有先生存才能谋发展。在完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成本为王,实用为道。企业家认为,新产品性能可以不高,但只要有利可图,那就是急需的。科学家与企业家对科技成果理解不同,导致信任缺失,疑心加重,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利。

1.2 科技成果可转化性不强和投资风险过大

所属企业的属性决定其价值观,所属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判断更多侧重的是成本和效益。由于我国研发经费的大幅度增加,以及高校院所人才素质的提高,加上单位对考核的要求,高校院所每年产生大量的科技成果。由于缺乏市场的调研、侧重基础研究和研究的随意性过强等,很多科技成果的应用前景不强,其可转化性弱。许多成果是为了考核而产生的成果,缺乏实用性。此外,许多科技成果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成果的阶段,离产业化生产仍有很长的阶段和过程。由于所属企业缺乏中试放大条件,不敢也没有条件承担这些科技成果的中试放大任务,也就无法对科技成果的可转化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即便所属企业具有相应的中试条件,但基于投资风险过大等因素考虑,也不可能从中试开始就对科技成果进行投入。

1.3 营销团队与研发团队利益分配等权益归属分歧过大

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进行利益的再分配,但由于价值观和对成果转化的贡献理解不一,所属企业营销团队与高校院所研发团队的等权益分歧过大。霍国庆指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只要存在科技研究与企业运作分离的现象,就必然存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不但需要应用基础研究的贡献,也需要工程技术和工艺的贡献。有时候工程技术和工艺革新的贡献要大于应用基础研究的贡献。科技成果的放大过程,不单涉及其专利技术的放大,还涉及工程技术、工艺设计等复杂因素,需要创新多项专利技术来支撑某个科技成果的放大。此外,小试过程涉及的投入是实验室级别的,但中试放大的试验投入将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其投入也数倍于实验室阶段。中试放大实验也与实验室小试一样,需要多次反复探索和调试,进行多项技术集成,与此同时,可能还要进行工艺的革新和突破。科学家更多考虑的是技术突破的价值,而营销团队更多考虑的是放大过程的技术集成创新的价值。价值判断侧重点的不同将会带来权益归属分歧。

1.4 所属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条件不全

所属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条件往往并不强,甚至很弱,这是因为所属企业的单位属性导致其充分考虑其投入产出效益比。所属企业的中试和生产条件往往方向较为集中,而企业所在的高校院所其科技成果的方向通常是广泛的。基于利润最大化和业绩考核等因素考虑,所属企业不能也不可能设立多个专业方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和产业化放大基地,但并不意味着所属企业不愿意在中试和产业化放大方面进行投入,只是他们更趋向于适于已有中试条件的科技成果放大。对于新专业方向的科技成果放大,除非它们有较大的产品转型需求和有高度的认可,否则所属企业不愿意投入和尝试。所属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投入的严谨性,导致其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条件不足,无法全面承担起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任务。

1.5 所屬企业的融资能力不足

科技成果放大试验和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时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需要通过外部融资来解决其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问题。一些特殊的产品和技术,其后期投入的资金量巨大,企业不能承担这些费用的投入。例如,生物医药类的科技成果,其后期不单涉及产品的生产放大,还涉及产品测试等环节,而这些环节的资金投入量巨大,一个新药的产出往往需要亿元以上的资金投入。即便是非生物医药类的科技成果转化,其资金的投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往往超过所属企业的资金能力。我国高校院所所属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其体量小,担保能力不足,很难进行融资。融资能力的缺乏就无法支撑起科技成果转化的行为。

1.6 所属企业新产品的营销能力不足

生产是一个重要因素,新产品的营销更是一个重要因素。新产品需要营销推广,新技术需要营销推介,新工艺需要营销推动。企业的营销能力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但企业的营销资源往往只愿意也只能投入到利润最大的产品营销,以实现企业的正常利润和生产。而新产品需要新营销,新营销需要新投入,新投入需要更多的支持。新产品进入市场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其投入是巨大的,其效果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所属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营销手段呈现劣势,无法承担起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

2 高校院所所属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困难产生的原因

所属企业存在上述问题并不是无法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理由,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2.1 所属企业的领导缺乏风险意识

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企业负责人的担当,需要企业领导的风险意识。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所属企业领导的风险意识未能跟上创新型国家的步伐,未能吻合时代的需要。由于任期限制,一些企业领导人不愿意对科技成果进行风险评估,缺乏风险意识,缺乏“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精神。由于业绩考核等评价体系影响,也影响企业领导人进行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尝试,担心尝试失败带来负面影响和负面评价,担心风险会增加任期成本,担心风险会成为企业负担。企业领导缺乏风险意识的原因是领导本身可能来自机关干部,来自非企业部门,上任之前缺乏风险意识的学习和实践,致使其缺乏风险能力和水平。

2.2 所属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工程技术的革新、新工艺的探索和新产品的测试,也需要新产品的评价、新产品的营销等方面。由于这些活动的投入巨大,在海量的科技成果面前,略显科技在成果的转化能力不足,无法支撑起其所在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任务。科技成果转化还需要硬件的投入,如中试车间的建设和运行,而中试车间的运行和建设属公益性质的行为,需要企业进行投入补贴。在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足以支撑中试车间的建设和运行,也缺乏政府的支持时,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进行中试车间的建设和运行,除非是企业创新所必需的中试车间。科技成果转化也需要人才的投入。科技成果转化与实验室小试不同,它需要精通中试放大和熟悉工程技术、生产工艺的复合型人才,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市场所需要的,因此也需要较高的人才成本。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所属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然无法支撑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任务。

2.3 所属企业面向市场的惯性意识和心理障碍

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都有惯性行为,新产品的生产不但需要新原料,也需要新工艺。而新技术和新工艺将会对原有的技术和工艺进行革新。长期的生产习惯导致生产工人甚至管理人员不愿意学习新技术和新工艺,对新技术和新工艺有抵制意识。有时企业推进新技术和新工艺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培训时更是如此。企业缺乏对新技术和新工艺试验时的容错机制还导致了企业生产人员的心理障碍。为了鼓励工人和管理人员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常常制定生产要求。而由于这些生产要求的存在,在缺乏新技术生产容错机制和对新技术掌握不透的情况下,往往带来生产的不适应,从而引起生产人员的心理障碍,往往不愿意尝试新技术和新工艺。

2.4 所属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营模式缺乏

与常规的生产过程不同,科技成果转化属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尝试,需要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运营模式进行探索和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中试和产业化试产中,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调控参数,对工艺和各项生产参数进行优化等,它需要一整套完善的运营模式进行推进。新技术和新工艺需要企业必须对其有深入的了解,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规范的、健全的、能适应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科技成果运营模式,以克服在新技术和新工艺在推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和矛盾。但所属企业并未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营模式,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生产惯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缺位,在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缺乏考核的情况下,表现更为突出。

2.5 所属企业产品定位不清和新技术判断不明

统观百年不衰的企业,其中一个特点是产品定位清晰,新技术判断到位。高校院所所属企业由于领导更迭频繁、行政干预过多、领导经济能力不足等原因,未能对企业的主产品有清晰的定位,为了体现业绩或执行上级指示,未經充分论断即上马新技术和新产品,拖累着企业的利润,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更严重的是,使企业对新技术和新产品产生抗拒感,失去了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判断能力。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未能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规划和决心。高校院所所属企业为国有性质的企业,更有必须实行“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和机制。只有通过“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机制,才能避免领导更迭、行政干预、领导缺乏经济知识不足等问题,才能把所属企业打造成百年企业。

2.6 无法保障研发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权益

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性质决定了企业看重效益的行为。在新技术和新产品试制过程中,常常出现“过河拆桥”行为,对于一些保密性弱的成果更是如此。企业的眼界影响着研发人员转化成果的意识,也影响着工程技术人员在中试和产业化放大的热情,影响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试制过程。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企业缺乏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激励机制,缺乏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接受机制,未能建立多方共享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效益共享机制。这些管理的缺失导致了研发人员和工程化技术人员的担心,从而影响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上马。

3 所属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3.1 引导科技人员面向市场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所属企业要适时引导所在高校院所参与市场急需技术的攻关和新产品的开发,引导科技创新团队瞄准热点技术,攻难克关。通过组织技术需求发布会、技术招标会、技术路演等方式,引导创新团队主动贴近市场,开展适用技术的攻关。所属企业要为高校院所创新团队提供及时和丰富的信息,通过基金支持等方式,引导创新团队加盟企业的技术攻关,成为企业的编外研发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院所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高校院所和所属企业可根据政府的需求和市场需求,并借助政府项目资金资源,通过外联内引方式,采用“产、学、研”和协同创新等手段,主动组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技术协作攻关,使自身能借助高校院所的优势,占领技术高地,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领航者。

3.2 建立管理、研发、转化“三位一体”成果转化机制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平行线症结、沉陷症结和短路症结,解决这些症结必须充分采用“产、学、研”和协同创新的模式,建立管理、研发、转化三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企业管理者、研发人员、工程技术员共同参与科技创新价值链全过程,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产、学、研”体系、产业联盟体系、协同创新体系一起,共同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建立管理、研发、转化“三位一体”的成果转化体系,使之成为一个强大研发联合体,不断实现技术革新和技术积累,使之成为企业的创新源和动力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技术先进的产品和服务。

3.3 所属企业引进外部职业经理人

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模式解决所属企业领导更迭频繁、行政干预过多等问题。事实证明,职业经理人是企业运行不可或缺的管理人员,他们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操作手段,对市场敏感,对市场理解丰富。所属企业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解决体制内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的问题。此外,职业经理人丰富的经验,也为减少行政干预提供可能。职业经理人可在新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给所属企业充足而丰富的方案,解决了国企存在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高校院所所属企业的优势。

3.4 强化参与意识,允许所属企业管理人员参股

解决权益分配和相关人员的积极性问题,可以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允许所属企业管理人员参股,强化参与意识。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根据科技成果放大和交易的需要,将技术股的一部分股权分配给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通过股权捆绑方式,将各方利益统一起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推动科技成果的顺利放大和交易。股权参与意识是国外先进企业的经验,通过股权分配,强化参与意识,使之与新技术、新产品“同呼吸共命运”,集中各方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股权分配也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符合国家推行的混合制的国企管理方向。

3.5 高校院所加大对所属企业的支持力度

所属企业为所在高校院所提供了丰富的利润,高校院所也要“放水养鱼”,将一部分利润留在企业,通过种子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方式,扶持所属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试制和放大。高校院所还要积极参与中试车间的建设,通過合作共建的方式,利用自身资源,帮助所属企业建立中试车间,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营模式,使所属企业成为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的首选地和热点地。高校院所还要帮助所属企业加强综合人才培养,可以结合自身的教育优势,采取自身培养和外出培训的方式,提供所属企业现有人才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3.6 所属企业加强政策的运用

为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双创”工作。企业作为创新型企业,必须充分了解政策和利用政策,提高企业的活力。在体制方面,国家开始推行混合制改革,并且为混合制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在科技创新方面,国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攻关模式,所属企业可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政策,合理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国内外智力资源加盟企业的技术攻关。在财税支持政策方面,国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减税,为企业“放血”,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增强造血功能。在人才引进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在用人环境、薪酬补贴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而且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还有诸多的相关政策,政府为加强企业的活力,给企业前所未有的支持,高校院所所属企业应走在用好政策的前列,通过用好政策,提升产品竞争力,提供新技术攻关能力,为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盛利.啃下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硬骨头[N].科技日报,2014-09-16(1).

[2]邓丽姝.浅析中关村的高校、院所文化和企业文化[J].中国科技论坛,2004(2):114-118.

[3]吴寿仁.科技成果转化若干热点问题解析(二)——关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J].科技中国,2017(7):35-38.

[4]方蕾.农业科研院所所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3):197.

[5]丁维荣,曹筠,孙远,等.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的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6):159-161.

[6]徐卫东,顾利刚.新形势下转制科研院所创新工作的若干建议[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16,39(3):92-96.

[7]霍国庆.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根本症结及其解决策略[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2):119-125.

[责任编辑:邓进利]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转化困境问题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跟踪导练(一)
权利归属与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办学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制约我国科技中试发展的问题研究及建议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股权众筹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机制分析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