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实现我省东部地区乡村振兴
2018-09-10李冬艳
李冬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正确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跨越了过去所有涉及“三农”的发展战略及发展目标,体现了“三农”发展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展现了“三农”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
乡村振兴战略跨越了过去所有涉及“三农”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不同以往的最大变化是将所有“三农”问题归结为“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容易把人的思维局限在农业,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就是不仅农业要现代化,农村也要现代化,乡村振兴是涉农领域全方位的战略。过去讲“三农”问题,更多的是讲“农业”,农业农村现代化从更广义地讲还包括农民的现代化,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现代化。
乡村振兴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针对我国乡村的客观实际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此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乡村在我国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工业化进程,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以后,政策导向都是以城市和工业为核心,乡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提出乡村振兴,是在国家层面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乡村的地位与作用,乡村振兴体现了我国农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城乡融合发展是指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其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产品应该一样多。城市的硬件基础设施非常发达,乡村也应经过发展逐步达到这一水平。只有城乡融合,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市像乡村一样美、乡村像城市一样便利,这样的城乡发展格局才更有生命力。
二、我省东部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区域特征明显
我省东部地区包括通化市、白山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具有明显的山区农业农村特征。东部地区乡村人口占全省的15.8%,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15.8%,种植业产值占全省的19.0%,其中水稻产业比较发达,林业产值占全省的37.4%,畜牧业产值占全省的10.8%,渔业产值占全省的23.5%;由于东部地区属于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人均农村用电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东部地区设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除瓜果类生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外,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省的17.4%,花卉苗木和食用菌种植面积更是占全省一半以上,分别为61.6%和77.5%;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83.0%。总体上,我省东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通化市美丽乡村建设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三、我省东部地区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省东部地区农业体量较小,实现农业现代化“率而未先”、农村厕所革命“刚刚起步”等问题制约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农户经营规模较小,产品附加值较低,农民个体经营仍然占农业总量的70%以上;二是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能力较低;三是农业产业链条较短,精深加工程度不高;四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五是科技支撑能力较弱,农技推广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过少,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缓慢,科研开发与实际需要脱节,前瞻性、创新性研发不足,新型社会性服务组织没有发育起来;六是农村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足、金融服务严重缺乏,现有信贷产品利息高、期限短、手续繁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缓慢,农民没有有效抵押物;七是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农业生产与税源建设不配套,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支持和投入可能会出现萎缩,将会对农业农村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我省东部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我省东部地区要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统一部署下,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区域农业特征,在发展中补齐东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实现农业率先发展、农村全面振兴、农民生活水平赶超城镇居民。
因地制宜确定乡村振兴目标。在国家及我省总目标框架下,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各尽所能,制定具体发展目标。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城乡基础设施无差异化发展,美丽特色小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均等化,基本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农民成为一种职业,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乡村文明程度逐渐城市化,乡村管理方式全面进步,农村社会繁荣昌盛。
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战略。总体战略是“振兴要素”回归。振兴要素回归是指通过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吸引已经远离乡村或者正要离开乡村的“人、财、物”重新回归乡村。提振农村新型文化自信,建设吉林特色乡村文明;保护绿水青山,发展生态宜居农村;建立农民诚信体系,实现农村有效治理;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绿色统领大农业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净化农产品产地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对以往建设的示范村和重点村,要通过有计划的改造和提升,建成一批美丽乡村;通过优化种养结构,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等,保持经营性收入稳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围绕人参、粮食、畜禽、林特产品、山葡萄和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戰略,坚持把休闲农业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新抓手。
以城乡一体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强化、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民收入、各项民生指标走在全省前列;实施农村诚信建设工程,强化“村规民约”的实际效应,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管理培训,实现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作者: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