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
2018-09-10赵文双
赵文双
摘 要:近年来,北方部分水稻产区二化螟危害有加重趋势,为提高水稻二化螟发生区域综合治理水平,有效控制其带来的危害,从农业防治、生物防虫、物理诱杀、生态调控、科学用药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二化螟综合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种粮农户提供多种可参考、可借鉴的实用技术。
关键词:北方水稻;二化螟;综合治理
人们习惯将二化螟称为蛀秆虫、钻心虫,其以幼虫钻蛀到叶鞘、茎秆内对水稻造成破坏。二化螟幼虫体长2.4~2.7 cm,头部呈淡红褐色,胸、腹部为淡褐色,2龄以上幼虫体背有5条暗褐色的纵线,腹足4对,每个腹足有多个趾钩,虫龄越大,趾钩数越多。
1 二化螟危害规律
我国北方地区二化螟每年发生1~2代,辽宁省每年发生2代,黑龙江省每年发生1代。低龄二化螟幼虫往往先为害叶鞘,使叶鞘变黄,造成“枯鞘”;在水稻分蘖期,2~3龄幼虫对水稻为害往往会造成植株“枯心”,在水稻抽穗期,老熟幼虫会使水稻出现“白穗”现象,这些不同时期的二化螟为害会对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影响[1]。二化螟越冬方式是以幼虫在水稻根茎或茎秆中度过,翌年春天,在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时,越冬幼虫转移到合适场所化蛹,然后羽化为成虫。北方地区成虫羽化时间一般为6月中、下旬至7月初,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二化螟喜欢将卵产在植株生长茂盛的叶鞘上,7月上旬开始出现幼虫。最初幼虫多集中在叶鞘内为害,2龄以后幼虫蛀入水稻靠地面茎秆内为害。
2 综合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
2.1.1 带药插秧
推广集中育苗,统一处理秧苗,秧苗带药下田,从而减少二化螟大田防控压力。
2.1.2 稻桩处理
有条件的水稻合作社或种植大户,可大力开展水稻秸秆粉碎还田,翻耕埋茬,减少越冬虫量;或者在秋季收获时进行低茬收割,降低稻桩高度,减少二化螟越冬场所。
2.1.3 害株拔除
在田间发现二化螟为害时,及时拔除枯心、枯鞘、枯穗病株,减少田间幼虫数量和幼虫转株为害概率,降低害虫越冬基数。
2.1.4 灌水杀蛹
在二化螟幼虫老熟期和化蛹期,可将稻田排水落干,降低其在叶鞘及茎秆中化蛹部位的高度,再灌15~20 cm的深水淹没并灭杀螟蛹,减少来年春天羽化成虫的数量;低茬收割或粉碎稻秆还田的稻田,可直接灌深水,杀灭越冬螟虫,降低虫源基数。
2.2 生物防虫
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必须采取统防统治的方式,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在稻田二化螟成虫始盛期,可间隔5 d释放1次螟黄赤眼蜂或者稻螟赤眼蜂,根据田间二化螟虫情发生情况,释放3~4次,每667 m2设置7个左右释放点,每次释放约10 000头。
2.3 物理诱杀
2.3.1 灯光诱杀
一般在二化螟成虫羽化期,开灯诱杀。此方法适合在规模比较大的稻区进行,采取大型合作社或者群众性统防统治措施,棋盘式连片布局。
2.3.2 性诱灭杀
性诱剂防治二化螟是利用专用诱捕器,引诱和杀灭二化螟雄虫,降低雌雄交配率,降低下代种群数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最终达到保护稻田生态环境、提高水稻品质的目的。性诱剂需要进行大面积连片使用,春季从越冬代成虫羽化开始,全程应用二化螟性诱芯诱杀雄性成虫,平均每667 m2放置1个干式飞蛾诱捕器,采用外密内疏的布局方法。诱捕器底端低于植株顶端10~20 cm,随植株生长进行调整,诱芯每隔35 d左右更换1次。
2.4 生态调控
在稻田边种植草花、大豆和芝麻等显花植物,或者在池埂边保留一定量的禾本科杂草,为其天敌如二化螟寄生蜂等提供食料和栖息之地,从而形成有利于天敌昆虫生存的生态环境,起到自然控制二化螟田间为害的作用,改善水稻生长生态环境,增加水稻产量。
2.5 科学用药
药剂防治二化螟必须抓准防治时期,做好预报预测工作。应在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幼虫蛀入水稻茎秆为害之前进行药剂防治,整个水稻生长期用药2~3次,每次用药间隔7~10 d,防效显著。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杀螟杆菌或白僵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重视轮换与交替用药,延缓抗药性进程。喷施药液时,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75 mL/hm2,可增强农药黏着、扩散和渗透性能,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可选用如下化学药剂:18%杀虫双撒滴剂250~300 mL/667 m2,兑水喷雾;或用20%三唑磷乳油100~150 mL/667 m2,兑水喷雾;或用90%杀虫单可溶粉40~60 g/667 m2,兑水喷雾;或用480 g/L毒死蜱乳油60~80 mL/667 m2,兑水喷雾。含有以上药剂的复配制剂也可用于防治水稻二化螟,还可以选用乙多·甲氧虫、丁虫腈、阿维·甲虫肼藥剂进行防治等。
参考文献:
[ 1 ] 孙洪波.高寒山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
及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稻米,2013(03):
51,54.
(收稿日期: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