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分化,种业站在变局前夜?
2018-09-10麦子
麦子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截至2017年末,全国种业企业由2011年的8700多家下降到目前的4300多家,前10强企业市场集中度由15%提高到18%,前50强企业市场集中度由30%提高到35%。中国种业企业昔日“多小散弱”的“小舢板”状况明显改善。随着国内种业企业研发能力的增强,我国种业自主选育能力也不断提高,局部地区、局部品种的国产种子已经“收复失地”。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市值已达680亿元,优良品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3%,成绩令人振奋。
然而,从国内沪深两市上市的种业企业2017年业绩来看,也许我国种业的整体发展状况还远未明朗。截至4月28日,国内沪深两市上市种业企业2017年业绩全部出炉。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登海种业、农发种业、大北农、神农基因、丰乐种业、万向德农、敦煌种业9家公司种子业务收入总额69.25亿元,同比下降6.57%,收入保持增长的公司只有3家(见表1)。业绩如此明显的差异无疑映射出当前我国种业还处在改革的阵痛中,距离“破局”尚还有一段路要走。
强者恒强
作为我国种业企业的代表,2017年,隆平高科以30亿元营收规模首次进入了世界种业公司十强,这是中国首家进入世界种业十强的公司。
从2013年的公司年营收18亿元,到2015年的20.25亿元、2016年的22.99亿元,再到2017年突破了30亿元,隆平高科近年来的发展轨迹也确实堪称表率。年报显示,2017年隆平高科实现营业收入31.90亿元,同比增长38.7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72亿元,同比增长54.00%。隆平高科资产总额达到129.77亿元,同比增长63.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59.28亿元,同比增长5.06%。隆平高科的经营业绩创造历史新高,在国内全行业遥遥领先,这其中对业绩形成强支撑的是其水稻业务的逆势增长和蔬菜业务规模继续保持国内第一。
同样交出漂亮“成绩单”的是荃银高科。年报显示,荃银高科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9.47亿元,同比增长25.1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00万元,同比增长103.61%。
分析这两家业绩上涨迅猛的种子企业可以发现,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给两家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实际上,纵观8家上市种业企业(大北农除外),其2017年都在研发投入上有了不小进步,研发投入总额增长19%,开始了向世界领先种企的追赶。但隆平高科和荃银高科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隆平高科投入3.2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10.14%,显著高于其他公司,与跨国种业公司接轨。其他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1.46%7.34%。从研发投入金额的增长率来看,荃银高科和隆平高科分别增长了46.94%和44.51%,已接近50%。通过研发保持技术领先和品种创新,是跨国种业企业保持领先的因素之一,国内种业企业也正在迎头赶上。
压力山大
与前述两家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其他上市种业企业的艰难度日。根据年报显示,2017年上市公司种子相关产品营业收入,除了隆平高科和荃银高科同比增长23.78%和25.81%之外,其他7家公司降幅在11.20%49.84%。
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比2015年下降5000万亩以上,用种量减少1亿公斤以上,市值减少25亿元以上,这给中国种业企业,尤其是玉米种子企业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当前商品种子数量和市值最大的玉米、水稻种子过剩严重,加上农业结构调整使玉米种植面積大幅下降,是种业上市企业盈利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据全国农技中心数据,2018年玉米需种量在11亿公斤左右,期末库存水平依然高达64%,在过剩警戒线(60%)之上。尤其是华北玉米主产区,4月玉米种子价格同比下降10%左右。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对90家代表性主营玉米种子企业的分析,种子销售利润从2015年的15.71亿元下降到2016年的8.41亿元,降幅46.5%。2017年上半年形势更严峻,21家玉米种子上市公司66%的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行业有代表性的30家大中型玉米种子企业中的65%利润同比大幅下降,行业龙头老大也未能幸免。
登海种业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80382.10万元,同比下降49.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670.31万元,同比下降62.30%,经营业绩大幅下滑。登海种业年报中给出了三大原因:一是国家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调减“镰刀弯”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二是国家取消“玉米临储价格政策”后,玉米价格低位徘徊,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三是国内种子市场审定品种较多、种子库存量较大,种子产能过剩,以及套牌假冒侵权和违法经营的种子对市场的严重冲击。
敦煌种业2017年营收4.85亿元,下降了25.94%,种子产业受种植结构调整、库存严重、市场竞争加剧等的影响,整体经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销售大幅下滑,全年种子产业仅实现收入2.53亿元,较上年减少1.69亿元。
万向德农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2.57亿元,同比下降19.0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5763万元,同比微增4.95%。
神农基因2017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4.51亿元,同比下降61.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35万元,同比下降195.94%。
丰乐种业情况略好,2017年实现营收14.5亿元,增长了18.81%;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66万元,同比下降45.48%。
更令人惊诧的是农发种业2017年业绩的数次“变脸”。从预减到预亏,最终农发种业的2017年年报却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38.66亿元,净利润-3.96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85亿元。 农发种业给出的解释一是公司计提应收款项坏账准备及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商誉等减值合计约3.75亿元;二是所属河南农化公司受环保监管趋严及安全生产整改、下游开工乏力等因素影响,导致主要产品毛利润与上年同比减少约5205万元;三是种子行业受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入市品种大幅增多和高温热害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的影响,种子价格普遍走低,导致公司种子销量和利润下降。
前后业绩的巨大差异引起了上交所的关注。5月4日,上交所向其发出了问询函,要求其解释在年报审计、内控、应收账款等方面的问题。
得品种者得天下
实际上,从上市种企的业绩报告中不难看出,在2017年早己被预言的品种井喷和市场竞争加速的现象不仅在现实中真实上演,而且给种子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继深化种业体制改革之后,农业主管部门开始积极推进种业“放管服”改革,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品种准入市场制度改革最先落地,在传统国审、省审等基础上,品种获得进入市场许可的渠道又增加绿色通道、联合实验体以及引种备案等方式,2017年品种井喷。在大量品种入市、且品种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行业整体进入竞争之痛,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
而像隆平高科和荃银高科两家大手笔投入新品种研发的企业,果然尝到了研发力量强大的甜头。
高的科技研发投入带来了两家公司新品种的“井喷”。目前,隆平高科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覆盖生物技术平台、传统育种平台、测试评价平台,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2017年隆平高科共计有61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占当期通过国家审定水稻新品种总数的34.3%,同比增长238.9%;43个水稻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11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占当期通过国家审定玉米新品种总数的6.38%,同比增长450%,科研创新已经成为支撑公司全面领先最核心的竞争能力之一。
荃银高科2017年牵头成立国家水稻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优势,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工作,稳步推进水稻育种重点攻关工作。其水稻、玉米新品种选育及审定也取得丰硕成果,共有17个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3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和7个玉米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同时荃银高科还新增植物新品种权11项。
再反观业绩表现差强人意的几家企业,老牌种企登海种业年内有18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审;敦煌种业年内只有2个品种通过国家级审定,6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完成备案登记品种13个;丰乐种业只有自主选育的两个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万向德农报告中则没有显示有通过国家审定的新品种。这样的数据显然己被第一梯队的隆平高科及荃银高科远远甩在了身后。
借力发展
为了应对困难的市场大环境,种业上市企业也积极探索农业服务的全新盈利模式。同时,走出去也给上市种业企业带来新的机会。隆平高科通过参与投资陶氏益农在巴西的特定玉米种子业务,间接持有巴西目标公司35.746%的股权,拓展了美洲等全球重要种业市场,获得了国际先进、成体系的育种研发资源与经验。荃银高科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为重点,建立了覆盖东南亚、非洲、南美等主要稻米种植区域的杂交水稻品种测试与研发中心,开展适合境外生态气候条件的新品种选育,2017年出口各类农作物种子205万公斤。丰乐种业加大水稻、蔬菜种子推广力度,重点巩固东亚、南亚市场,开拓东南亚及非洲市场。
在连续数年大规模并购之后,上市种业企业的扩张模式也出现变化。2017年,隆平高科收购湖南优至、湖北惠民80%股权,与南京农大合资设立南方粳稻研究院,完善水稻细分市场布局;收购巡天农业、三瑞农科控股权,加速推进“3+X”经营品类战略,进入小米、食葵领域,完善产业和区域布局。登海种业投资成立登海圣丰、登海宇玉、登海中研、登海润农、登海鲁西5个控股子公司、1个孙公司登海德瑞,并购莱州市鲁丰种业有限公司65%股權成立登海鲁丰,同时转让黑龙江登海、辽宁登海、吉林登海、山西登海4个全资子公司的部分股权并增资。此外,荃银高科联合北京金色农华种业成立安徽荃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丰乐种业筹划收购四川同路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