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江流域小城镇镇区空间形态演变的演变阶段与发展现状研究
2018-09-10张起吕静张恒怡郑尚乾
张起 吕静 张恒怡 郑尚乾
【摘 要】文章以图们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图们江流域小城镇的时空演变过程与格局分析,剖析梳理山地小城镇发展与其所处环境因素之间动态关系。以时间作为主线,根据各阶段的特殊特点将小城镇形态演变的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同时以空间作为副线,根据空间形态特征量化研究图们江流域典型城市的动态轨迹,为东北地区流域的城镇形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图们江流域;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发展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7-0109-02
本文所研究的图们江流域位于东北地区的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的边界区域,整个流域土地面积约4.27万km2,图们江流域公路和水路交通发达,与周边长春、沈阳、通化等地的交通都十分便捷,整个区域主要依托资源优势,区域产业发展特色鲜明、优势明显。
1 研究缘起
图们江流域是吉林省具有开放优势的区域,流域内小城镇建设历经长期发展,一度成为吉林省城镇化率增速较高的地区。由于图们江地区为朝鲜族集聚区,在20世纪90年代后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小城镇连接大城市的承上启下作用。在建设中存在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差、辐射能力低、吸纳农村劳动力速度慢等问题。通过研究图们江流域城镇的形态演变,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采取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吉林省图们江流域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
(1)居民点散状分布时期(1860年之前)。先秦到清朝时期的近2000年间,图们江流域人口迁移数量和规模不大,仅有2次较大规模的移动,698—926年的渤海国时期的第一次迁移,在今天东北地区东部、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建立起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被覆灭后该地域被契丹族统治并建立东丹国;928年,东丹国南迁,将大部分人员迁徙到沈阳一带。第二次迁移在1127年金朝进攻中原时期开始移民,人口增加进一步促进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2)村落无序蔓延生长时期(1861—1948年)。图们江流域的朝鲜族聚落是以水稻种植业为纽带而形成的地域社会共同体,成为区域内朝鲜族乡村的独特地理要素。1861年在浑江流域开始出现朝鲜族的村落,到1870年在鸭绿江一带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1881年在吉林省域内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1893年后在图们江流域的北细洞地区开始农业生产活动,从朝鲜、关内地区迁移而来的移民形成大量分散点状的零散小型聚落。1860—1910年,朝鲜半岛的民众纷纷跨江过界来到图们江流域定居下来,进行开垦土地和挖参打猎。1925年朝鲜的图们线通车之后逐步在图们市西北的下嘎一带涌现出较大规模的聚落,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并利用在冬季江河结冻的季节,将大量物产运到朝鲜。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后,强迫大量朝鲜人口移入东北地区。1945年以后,相当一部分朝鲜人便留在图们江流域,并聚居在延边地区成为我国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3)区域村落不平衡发展时期(1949—1978年)。图们江流域现存的朝鲜族村落实际上是来自朝鲜半岛各地或东北各地的朝鲜族农民的集合体。1949年以后,图们江流域总人口达到64.17万,聚居了包括汉族、朝鲜族、满族、回族和蒙古等多个民族。1965年以后,该流域的工业、矿业和林业等产业逐步兴起,大量汉族人口来到此地参与各项建设,导致该区域人口结构发生转变。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图们江流域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流域内的人口密度也逐步增加。从空间分布来看,农业密集区和不同规模的聚落分散分布在河谷平原区,平均人口密度达到250人/km2,而山区面积平均人口密度仅为10人/km2。
(4)沿交通线快速发展时期(1979—1999年)。改革开放后,图们江流域各级政府加大发展政策,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城镇化进程缓慢,工业产业经济水平陷入低潮,再度加剧城镇化进程的减弱态势。
1991年联合国倡导对图们江流域进行开发后,我国政府也积极开展基本设施建设,以此来推动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开发建设和边境城市经济地位的提升。1999年以后,图们江流域铁路开通长吉图铁路,特别是围绕延吉市发展公路体系,其周边各级城镇的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形成以延吉市为中心的交通网络。
(5)整体城镇稳定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2000年以来,图们江流域城镇发展缓慢,整个区域综合实力不强,城市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而且城镇整体建设水平低,导致产业不均衡发展现象凸显。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发展“五个统筹”,并把城乡统筹放在发展第一位。图们江流域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发展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1980—2000年,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由20年前的19.5%上升到40.7%。这一时期,图们江流域处于重要的转型改革的关键阶段,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在城镇体系、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产业规模经营方面产生一定影响,促使镇区中心区的中心辐射功能整体提升。与此同时,吉林省政府高度重视图们江流域的发展和建设,先后组织编制《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城镇规划体系》等各类各市各地的总体规划。各类规划编制中积极强调合理增强郊区地方发展,不但注重调整不合理城市布局,以维护生态为原则,综合开发建設用地,而且为未来留够发展用地。
3 吉林省图们江流域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
(1)城镇体系结构和等级规模不完善。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城镇体系发展建设中,城镇体系结构不完善,等级规模不完整。由于缺乏首位度城市,所以全州内的首位城市延吉市只是中等城市,在城镇体系结构中难以发挥核心作用,整体上周边地区的其他城市人口流失现象严重,只有敦化市的发展速度比较快。
(2)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功能较弱。虽然延吉市的城市发展相对来说较好,但其属于独立发展,与周边城市联系不够。同时,周边城市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横向同等规模的几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偏弱,难以形成整体区域经济规模,无法承接延吉市与周边小城镇之间经济和社会联系,导致与周边城镇辐射能力减弱,无法发挥其地区的优势和地域特色。
(3)城镇之间空间资源联系紧密度不强。图们江流域各级小城镇基本都处于零散分布的状况,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等资源等配置不成体系,对整体城镇群发展非常不利。
(4)区域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薄弱。图们江流域中心城市与其周边城镇的整体开发中,基础设施缺乏统筹规划,有机衔接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基础设施系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由于强调和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有污染的工业发展加剧,随之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图们江流域整体环境保护措施缺少统筹,对污染的管理和治理都相对缺乏。
(5)城镇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图们江流域小城镇在原有建设基础之上依据一定的基础设施向外蔓延发展,受山地地形制约因素较大,导致城镇普遍规模都比较小,但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出现空间布局偏差等问题。乡镇企业不能连续集聚发展,无法形成一定的商业规模,更加无法发挥小城镇的集聚效益。因为地形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无法大规模使用现代化机械农业设备,不利于推进农业发展。
4 结语
通过对图们江流域城镇体系和区域空间形态演变的演变阶段与发展现状研究,总结该区域小城镇发展的阶段特征发现,图们江流域小城镇发展尚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各级城镇空间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够,中心城镇之间缺乏较强的辐射作用。未来对在图们江流域人居环境研究中,特别需要构建以“流域”为区域单元的人居环境建设体系,强调图们江流域建设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将流域内不同规模的城镇有机组织到流域城市群功能体系中,借助区域一体化的契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全面提升图们江流域各级城镇在生产、消费、流通及生态等方面的复合功能。
参 考 文 献
[1]张恒怡.吉林省图们江流域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7.
[2]时二鹏.豫南地区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及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3]杨雪.区域交通系统及经济布局与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5.
[责任编辑:陈泽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