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内部审计价值提升路径
2018-09-10马晓晨
马晓晨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央行管理理念、履职方式、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央行内部审计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本文运用麦肯锡7S模型和德尔菲法,分析央行内部审计价值提升的影响因素,指出提升央行内部审计价值的路径,以促进央行规范管理和高效履职。
[关键词]新时代 央行 内部审计 价值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的论断,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央行是国家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之一,必须在内部治理、风险管理和对外履职中积极适应新时代要求,而提升内部审计价值是其中的关键。
2011年央行确立了“风险导向、控制驱动、关注绩效、服务治理、增加价值”的内审理念,将增加组织价值作为央行内审工作的目标。央行内审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显性价值,发挥内部审计的鉴证、评价功能,通过开展各类审计及时发现问题隐患,纠正违纪违规,提前防范和化解风险,降低行政成本,在外部审计介入之前做好自我净化,维护组织名誉和社会地位;二是隐性价值,提升履职效果,如推动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区域金融稳定、金融创新服务的高效、规范运行,从而实现经济新常态下央行履职与中国经济模式转变的协调统一。
一、央行内部审计价值提升的影响因素
(一)基于“麦肯锡7S”模型的央行内审模式
麦肯锡7S模型(简称7S模型)即企业组织七要素,包括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共同的价值观(Shared Values)。为符合央行内审实际,首先对7S模型进行改进,如图1所示。其中,用“规划”代替“战略”以更符合内审部门作为组织内部机构的定位;央行作为国家机关是典型的科层制组织结构,科层制强调秩序和规则,供组织成员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领导风格对内审工作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而恶劣的审计环境是制约内审工作效果的顽疾,因而用“环境”代替“风格”;将“员工”和“技能”合并为“人员”,以更全面、精炼地评价组织人力资源状况;用“技术”代表大数据、信息化等对内审工作的影响。
(二)进行影响内审价值实现的问卷调查
基于改进的7S模型制作调查问卷,在充分考虑背景及职业层次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选择30名专家进行咨询,如表1所示。
经过三轮交叉追踪咨询直至没有新的有效意见产生,得到119条有效意见,形成专家意见集合,如图2所示。专家意见在规划、结构、制度、人员、技术五个方面较为均衡,意见集中度50%左右。同时,因为专家意见内容在共识和环境两个维度有较大的重合,为提高有效性和针对性,将共识和环境方面的意见进行综合,得出影响央行内审价值实现的六个因素。
(三)影响央行内审价值实现的因素
1.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审计项目计划缺乏弹性。一些基层央行对内审职能定位、发展方向、制度、组织结构、人才培养、审计创新等方面没有比较明晰的规划路线,比如审计辅助工具重复性开发、实用性差,大部分经过宣传推广就搁置一旁,造成审计资源的极大浪费;审计项目由上级行下达且连续性、稳定性、同向性较差,围绕本行中心工作和管理层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自主安排的项目较少,造成基层内审供需错位。
2.纵向权责不匹配,横向独立性不足。大区行管理体制下人事权、业务权与监督权三权分离,按总行、分行、中心支行三级进行内审监督,分行对各中支拥有人事权、监督权,但没有业务管理权;省会中心支行对各市州中心支行拥有业务管理权,但没有人事权和监督权,内审监督、服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先横后纵”的管理体制下,内审部门的预算、人员升迁等资源配置都依赖于本级行,内审独立性较弱,同级监督效果差,内审推动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的权威性不足。
3.咨询职能相关制度缺乏,质量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充分发挥咨询功能是内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但指导和保障内审咨询功能发挥的相关规章制度缺乏,影响了内审价值增值的实现;质量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内审人员责任追究机制缺失,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取得稳定连续的高质量成果,缺乏统一、完整、行之有效的审计成果转化制度。
4.审计理念落后,合规性审计思维根深蒂固。习惯于查错纠弊,审计评价对履行效果、内控有效性、资源配置效率以及现有机制、体制、制度的弊端难以触及或无法提出质疑,审计建议就事论事,缺乏前瞻性和建设性。仍有少数管理者和职能部门对内审工作认识比较片面,存在偏见,在接受审计时,存在较强的排斥、戒备和抵触心理,审计对象的误解和消极配合间接增加了内审价值增值成本。
5.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央行基层内审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非常严重,如某省会中心支行内审处平均年龄47岁,而该省会中支所辖某些市州中心支行内审科平均年龄更是高达50岁。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经济金融背景且学历层次普遍不高,管理、統计、风险评估、计算机专业的高学历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内审信息化建设和内审工作的转型。内审工作特别是咨询工作侧重于内审人员“倾听与沟通”能力,但目前对内审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重视不足,旨在提高内审人员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的培训机会较少。
6.审计手段落后,审计信息化水平不高。央行履职和管理在向信息化迅速迈进,传统审计手段无法有效发挥内审监督、确认风险隐患的职能。虽然近些年央行内审部门加大了审计辅助软件的开发,但一方面,商业审计软件与自行开发的审计软件性能不一,缺乏统一和明确的标准;另一方面,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联合开发业务软件时没有预留审计接口。审计技术应用还停留在数据采集、线索提取、数据统计的初级层面。
二、提升央行内部审计价值的路径
(一)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应保持规划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因管理层更迭而轻易改变,为央行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和职能作用的发挥提供指导,并指明内审工作以及在制度、组织结构、人才培养、审计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同时,在具体内审项目计划方面给予基层行更大的自主权,扩大基层行自选审计项目的范围,并对基层行自选项目的开展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二)创新内审管理体系
强化内审部门的独立性,改变原有“先横后纵”的管理体制,如尝试引入总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的纵向组织模式,各级内审部门在上级内审部门领导下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审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免受审计对象的过多干预,并以制度形式确定并增大内部审计结果在内部资源分配、内部激励管理中的影响,强化内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加大跨区域交叉审计力度,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
(三)健全内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
依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综合考虑央行内审工作特点和内容,完善央行内审工作的控制标准及程序,建立内审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内审工作责任追究机制,上级内审部门要依照控制标准和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下级内审部门内审项目的复核和监督力度,建立主审质量考评机制,并按评估结果给予激励。
(四)加大人力资源投入
在人员招录、人才调配中向内审部门倾斜,壮大内审队伍,优化内审队伍年龄、知识结构;加强内审队伍的流动性。一方面,拓宽内审人员的发展空间,加强正向激励;另一方面,增加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形成“内审共识”;加大对内审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不仅包含内审业务的“硬”知识,更要包含人际交流沟通、综合事务处理的“软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强化内审需求在央行信息化过程中的介入力度
一方面,强化内审需求对业务系统的介入,通过制度规定以及技术支持上予以保证,如保证内审部门对被审计信息系统数据的提取采集操作、转换分析获取的电子数据信息作为审计证据使用的有效性,对业务信息系统功能需求、软件开发、上线调试、投入运行过程的充分知情,对业务系统进行审计工作的技术可行性;另一方面,对于信息化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要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导向,“术业有专攻”,内审部门要注重提出审计需求,具体开发工作交由技术部门或外包公司,开发出审计体验好、使用效果佳的辅助审计软件。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邮政编码:730000,电子邮箱:maxiaochen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