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选择

2018-09-10蔡娟张甜甜

廉政文化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德治法治

蔡娟 张甜甜

摘 要:党内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既来自中国共产党人对从政品德的坚守,也源于对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遵循。因此,德法兼修是新时代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选择。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内在地要求党员干部政德素养与法律遵从的共同支持,必须一手抓德治,一手抓法治,实现道德和法律共同遵守、德治和法治相得益彰。具体地说:一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德法共治理念的深刻意蕴,夯实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基础;二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与法规法纪教育相结合,提升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基础;三是推进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制度建设,增强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德治;法治;德法兼修;党内政治生态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8)06-0027-07

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就是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1]短短数语,字字珠玑,道出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真谛。党员干部作为政治生态的核心层,其道德及法律素养影响着政治生态的形成。党内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既来自中国共产党人对从政品德的坚守,也源于对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遵循。因此,德法兼修是新时代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选择。道德是内心的法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内在地要求党员干部政德素养与法律遵从共同支持,必须一手抓德治,一手抓法治,实现道德和法律共同遵守、德治和法治相得益彰。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德法共治理念的深刻意蕴,

夯实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与法律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德治与法治具有一致性、互补性与兼容性。因此,无论是执政党建设,还是国家治理,都需要道德和法律协同发力。毋容置疑,一个文明社会,既应政治开明、法律严明,又应文化启明、道德昌明。一个先进的执政党,要努力营造清朗的政治生态,党员干部必须成为德法兼修的领头雁和示范者,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

关于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精辟阐述。早在2006年,身为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提出:“法治与德治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一个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和威严,一个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各自起着不可替代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2]据此,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到推进“法治浙江”建设中,培育党员干部明德守法的高尚品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高度重视德治,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又高度重视法治,建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我们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3]902014年10月1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重要命题。2014年10月20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并明确“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4]160。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4]185

2016年12月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5]133同時,他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5]134这一系列有关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论述,清晰地揭示了“无法则德难保,无德则法不行”的深刻意蕴。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党全国人民中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在实践中实现德治与法治互为融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强调德治,又突出法治,实现德治与法治有机统一,这既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略,也是从严治党、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德法兼修”理念的价值诉求,不仅强化了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为国家和人民培植出更多政治定力坚定、宗旨意识明确的人民好公仆,而且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进作风,纯洁党风,惩治腐败,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提供了根本保证。

道德和法律产生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秩序之需,是社会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也是从严治党的基本方式。众所周知,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依据,优良的道德规范作用于惩恶扬善,并依靠正确的舆论导向、内心的执着信念和形成的风俗习惯来维持社会的运行,并有序调节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具有应然性、自律性,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加强德治,就是要培育优良的政德。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既突出政治生态,又系统地阐释了“政德”,为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政德课”。他强调:“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锻造优良党风政风、确保改革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6]如何优化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把“讲政德”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突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法律是立法机关制定的行为规则,规定了当事人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它以国家强制力来约束全体公民。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是规范党组织工作和党员行为的党内规章制度,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中國共产党章程》。法律具有权威性、程序性、强制性、可诉性和统一性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既是国家法律的严守者,又是党内法规的尊崇者,要敬畏和遵守宪法法律。坚持法治是领导干部的“戒尺观”,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是广大领导干部为官用权的警世箴言、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必须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6]。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德治与法治是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不可或缺的内在属性。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既要讲法治,党内法规可以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法律可以惩处腐败分子;也要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只有发挥道德的教育作用,才能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当下社会,鱼龙混珠,党员干部修养良莠不齐,不仅要有成文的法律加以约束,更要有内心的道德加以自省,从而努力使社会主义道德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亚伯拉罕·林肯曾对道德与法律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生动精妙的阐述,即“法律是显性的道德,道德是隐形的法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和屏障,德治对法治具有支撑作用。法治权威的树立源于人们高度认同法治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法治信念的强化源于道德认知的确立和道德情感认同的增强。法治对德治具有保障作用,道德作为内在的德行,浸润于心,主要依靠自律来规范行为,需要法律保驾护航。因此,德治与法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领导干部要讲政德,不仅“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6],而且要将政德建设融入法治建设中,要用法律法规向社会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德治与法治的功能,发挥自律与他律的融合作用,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锻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与法规法纪教育相结合,

提升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基础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决定着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也是一个政党永葆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地产生的,更不是随意就能树立的,而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考验得来的。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注重思想建党,是我们党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7]1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8]目前,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和多种矛盾的考验。有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有的认为共产主义虚无缥缈、难以企及;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没有政治辨别力;有的美化西方社会制度,认同西方价值观念……这就警示我们党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9]新时代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补足精神之“钙”,抵御各种诱惑,拧紧“总开关”,培植精神家园,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心中闪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只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开阔党员干部的胸襟和眼界,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敏锐性,提高抵御各种风险和经受住各种考验的能力。只有对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才能有效践行党的宗旨;只有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真正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树立起对党忠诚、敢于担当、个人干净、作风务实的良好形象,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需要法治作为保障,依靠法律的权威,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自觉性,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党德、政德建设,强化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促使党员干部在叩问良心的同时奉公守法,使德治的自律与法治的他律因差异而互补、因互补而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既应该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该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5]135,深刻揭示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与法规法纪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因此,既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又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推动党员干部带头学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使学法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并模范守法,依法办事。

党内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严治党、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依据,也是广大党员干部严以修身的基本依凭,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之策。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注重“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四大板块制度创新的衔接呼应、互联互动,实现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整体推进”[10],为广大党员干部提升法治修养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需要成为复合型干部,不管在什么岗位工作都要具备基本的知识体系,法律就是其中基本组成部分。”[6]这充分明确了党员干部必须掌握法律知识,培育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4]178党员干部中出现林林总总的腐败现象,无不与党员干部党内法规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密切相关。有些党员干部把公车私用、公款吃喝、迎来送往看作是工作生活中的人情世故、人之常情,殊不知日积月累酿成违纪违法大错,并且严重污染了党内政治生态。因此,必须加强党内法规的宣传教育,促使领导干部做到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这不仅是他们抵御诱惑的盾牌,而且也是新时代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利器。如果领导干部缺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无法胜任工作,也无法套上法治的缰绳,强制行为约束,更无法让法治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保驾护航。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办事,成为守法执法的模范。

总之,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就是要将党的理想信念教育与依法依规治党相结合,营造优良道德氛围和法治环境,这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

三、推進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制度建设,增强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实践基础

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否显成效,取决于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制度建设和制度的执行。邓小平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1]333关于制度反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许多精辟论述。他指出:“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12]125“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下最大气力解决腐败问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以反腐倡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4]58总之,明制度于前,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系统的防范体系,确保各项法规制度落地生根。依靠党内法规和完善的制度体系预防和惩治腐败,是有效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保障。

第一,要把没有的制度建起来。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学习教育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3]285。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笃行“三严三实”、戒除“四风”顽症。随后,全党又开展了“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13]632018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正扎实有序地开展。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史上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从教育抓起,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12]141要以严格规范的教育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永葆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目前,亟需把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机制建立起来,形成一套测评领导干部道德的有效机制,使领导干部的道德能够被量化,然后把这种量化了的道德与领导干部最为关心的事情如升迁、收入等挂起钩来。其次,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法律是反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邓小平强调反腐败必须充分依靠群众,但“不能采取过去搞政治运动的办法,而要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的原则”[11]371。“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7]37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3]135-136这就是要加强廉政法治建设,完善国家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自律和监督机制。众所周知,腐败与权力如影随形,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因此,必须构建一整套政治生活运行规则,使各项政治权力的行使都有案可稽、有章可循;必须真正树立起法律监督、党纪监督、群众监督、行政监督的权威,监督制约机制能为惩治腐败提供法律和政策依据,从体制上铲除各种不正之风赖以滋生的土壤,逐步消除腐败现象。总之,必须充分发挥法律的预防和惩处功能,使监督与制度机制形成有机整体并有效地运转,使反腐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有法可依、依法治腐,扎牢制度笼子,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消除特权思想,不逾党纪国法的红线,始终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惩治腐败。

第二,要把现有的制度用起来。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最重要的是要标本兼治加强党的建设,而加强党的建设极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全方位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条不紊地推进各环节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形成了集规划、制定、备案、清理等于一体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链条。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改进考察调研、精简会议文件、规范出访活动等着手,解决迎来送往、鲜花地毯、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问题,并不断向推进公车改革、治理超标办公用房等诸多领域拓展延伸,而且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从端午节抓粽子、中秋节抓月饼,再到元旦抓贺年卡、过年抓烟花炮竹,抓出了显著成效,带动了党风建设的全局。2013年5月27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公布,详细规范了党内法规制度的依据、范围、程序等,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首次拥有正式党内“立法法”。《中央党内法规制度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提出用五年时间基本形成涵盖党建工作主要领域、适应管党治党需要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框架,并实现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的整体衔接和协同。2017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14]2018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适应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的需要,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以党章为根本、以准则条例为主干,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15]十八大以来制定和修订了近90部党内法规制度,主要有《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环环紧扣、同向发力。既提升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又加强法纪教育和监督,使优化党内政治生态越来越有规可循。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严格遵循党章,着力把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的要求具体化,把党中央出台的重要文件和印发的党内法规中关于党内政治生活、党内监督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系统化,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一系列完善的法律制度构筑起天罗地网,令贪欲者望而生畏、令违纪者惴惴不安、令违法者无处可逃,扎紧党内法规的制度之笼,筑牢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根基。

第三,要把所有的制度严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修订已有的法规制度,制定新的法规制度,废止落后的法规制度,基本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以党内法规为支撑,集基础性、专门性和综合性党内制度并存的前后衔接、左右联动、上下配套、系统集成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内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因此,构建制度体系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强化制度的执行落实,否则制度失去了威慑力,反而会助长违法者的气焰,使其胆大妄为,以身试法,践踏法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3]136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13]8。但我们不能沾沾自喜已有的成绩,更不能放松警惕,疏于防范。要强化“不敢腐”的震慑,保持高压反腐的态势;要扎牢“不能腐”的笼子,构筑制度的铜墙铁壁;要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就是加强自律,这是最高境界。通过教育提升道德修养,坚守党德政德,这是成本最低的方式,也是最长期有效的方式。因为“制度设计过于片面强调对权力进行制度约束,而忽视了人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可能使掌握政治权力的人在这种机械化的体制中完全放弃自身的道德修养与追求”[16]。因此,必须坚持德法兼修,要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思想建党为根本,以提升政德为目标,以从严治吏为重点,以严明纪律为抓手,以改进作风为突破口,以反腐肃贪为重要任务,以德治与法治相融合为保障。既要制订和完善德治与法治的规章制度,又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党内法规制度不是“稻草人”,必须强化制度执行。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保障机制,增强执行法规制度的意识,确保制度执行落地生根。要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考核问责机制,形成遵从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切实维护党内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党内法规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真正做到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要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自觉将自己的一言一行纳入到宪法法律和党纪党规的约束之中,把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转化为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共同营造既讲法治又有道德的政治生态。

总之,在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过程中,德治与法治相伴相随,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必然是德治与法治的完美结合与理性统一。不仅要加强德治,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修好大德,坚定理想信念,培育优良品德,锤炼坚强党性;坚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严格私德,约束个人操守,规范自身行为,廉洁修身齐家,建立高尚的道德境界,而且要加强法治,培育共产党人的法治精神,提升其法治水平。更要加强德治与法治的相互融合,既增强道德的教化功能,以道德滋养法治理念,强化道德对法治建设的支撑作用;又发挥法律的约束功能,以法治体现道德素养,强化法律对道德养成的促进作用,从而让德治与法治协同发力,让崇德重礼和遵纪守法相辅而行,构建德治与法治共同发挥作用的党建模式,做到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让道德教化和法制手段相得益彰,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不断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实现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50.

[2]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06.

[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 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赵乐际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8-03-11(01).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

[10] 宋功德.全方位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N].人民日报,2018-09-27(07).

[1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1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6-26(01).

[15] 中共中央印发《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2-24(01).

[16] 焦富民.法治和德治协同推进机制的构建[N].光明日报,2016-11-02(13).

责任编校 陈 瑶

Emphasizing Both Morality and Law: a Logical Choic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Inner-Party Political Ecology

CAI Juan, ZHANG Tiantian (School of Marxism,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Jiangsu, China)

Abstract: Righteousness in inner-Party political ecology comes from the steadfast adherence of Chinese communists to morality in their political life and from abiding by inner-Party regulations and national laws. Therefore, Emphasizing Both Morality and Law is a Logical Choic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Inner-Party Political Ecology The Optimization of Inner-Party Political Ecology internally requires the shared support of the political morality of Party member cadres, and their abiding by the law, one hand to take in charge the rule of morality and the other the rule of law for the simultaneous observance of morality and law with the rule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mutually compensating each other. To be exact, this is first to comprehend the ideal of simultaneous rule of morality and law by Secretary General Xi Jinping for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optimizing inner-Party political ecology in the simultaneous emphasis on morality and law. Seco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ideals and faiths and the education of regulations and disciplines is to be stressed for a soli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Thirdly, a practical foundation is to be consolidated in promoting the joint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Key words: the rule of morality; the rule of law; simultaneous emphasis of morality and law; inner-Party political ecology

猜你喜欢

德治法治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教学策略探究
荷叶礼赞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一部深度探讨德治问题的佳作
哪些游戏更有利于孩子智力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