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深度学习的经济地理学课程过程性评价探索
2018-09-10彭宝玉秦冰
彭宝玉 秦冰
摘 要:移动互联时代,一种新型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兴起。如何利用学生的碎片化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培养深度学习能力,成为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面向深度学习,設计和实施了经济地理学课程过程性评价体系。实践表明,面向深度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需要关注基于专题的学习设计与教学资源积累,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教师参与,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自动评价系统等。
关键词:碎片化学习;深度学习;过程性评价;经济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8-0185-03
Abstract: Fragmentation learning has become a new mode of learning. How to use fragmentation learning to promote students'deep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process evaluation can guide, supervise and motivate students'learning. Based on the process evaluation practices of economic geography course, implementing evaluation can promote both learning and teaching,and it is good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or effective implementing process evaluation, the teacher should continually accumulate course resources and design the problem-based and 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activity, and construct learning community. Developing automatic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ocess evaluation along with summative evaluation can promote process evaluation effect.
Keywords: fragmented learning; deep learning; process evalu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一、概述
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兴起[1]。这种碎片化的学习降低了对学习场所、时间的要求,提升学习的组织化和社区化程度,增强师生交互的时间性和频率性,但也存在被动接受、注意力分散、缺少深度思考、对系统学习造成干扰等特征。当前高校几乎所有学生人手一部手机,通过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上网浏览、聊天或游戏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如何利用学生的碎片化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提升深度学习能力成为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2]。其一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联,另一方面又受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作为地理类本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经济地理学是学生最先学习的专业课程之一,其学习效果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影响较大。该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一些内容还相当抽象,信息量大,跳跃性强,涉及多个领域如工业地理、商业地理、城市地理、公司地理、经济全球化等,安排不当就显散杂。我国经济地理学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特殊发展道路[3],如火如荼的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各种空间规划的发布,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丰富的、接地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学生随时可以借助手机了解这些事实。但初学者在深度思考这些空间经济现象背后的地理机制、理论联系实际、把握课程核心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一门让人感到一些困惑、但又有些诱惑的学科;是一门让人感到门槛很低,但又难以完全把握的学科;是一门善于从事实践性工作,但又不乏自身科学命题的学科”[4]。
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成绩评价体系扮演着“指挥棒”的角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5]。要科学评价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重视非预期结果[6],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过程与效果的全面评价。本文以河南大学的经济地理学课程为例,探索如何实施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面向深度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设计
(一)面向深度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目标
深度学习是学习者能够主动、批判性地整合新知识,并以深度理解为起点、以新情境中的迁移为导向、以解决复杂问题和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7]。一般学习评价可从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方面评估学习目标、调控学习过程及测量学习结果。深度学习是批判性地看待新知识并深入思考,强调信息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面向问题解决,因此在深度学习评价中,对学习者思维品质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水平的测评就尤为重要[8]。基于此,本课程从认知、思维结构、动作技能和情感四个维度设计课程学习评价目标。
(1)认知目标维度: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主要研究方法;认知和分析现实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不同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和空间组织,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要素投入、区域环境、交通区位条件等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等。
(2)思维结构维度:着意关联迁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现实经济活动的地理学视角,训练经济地理学思维。
(3)动作技能维度:搜集数据和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空间分布等,不断提升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4)情感目标维度:认知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提升对经济地理学科的热爱和支持。
(二)面向深度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深度学习是极为复杂的活动,包括联想与结构即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活动与体验即学生的学习机制,本质与变式即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迁移与应用即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价值与评价即“人”的成长的隐性要素等重要环节[9]。基于此设计如下课程过程性成绩评价体系。课程最终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两大部分。平时成绩占比较以往大大增加,具体包括课堂表现、个人作业、团队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多项内容,主要关注学习过程。平时考核环节的权重分配如下:课堂表现(5%),个人作业(15%),团队作业(15%),期中考试(15%)。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课堂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性;团队作业包括小组讨论和PPT展示;个人作业包括自评报告和课程论文。
其中联想与结构体现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活动与体验体现为课堂变现、小组讨论和PPT展示;本质与变式体现为课程论文撰写;价值与评价体现为自评报告的撰写。课堂表现、个人作业和团队作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保证经济地理学课程过程性评价能够有效实施,教师首次上课时就明确告知学生,期末的总评成绩将由以上五部分组成。
(三)面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理论点体系构建
深度学习是结构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10]。面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内容需要打破纸质教材的系统化结构,以理论点为基本单元进行组织。每个理论点对应一个或多个学习资源,各个论点依据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体系。基于李小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经济地理学》教材,整合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围绕12个基本理论点展开。课堂教学注重基本概念、经典理论的阐释,注重梳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史,注重科学思维的分析,如经典理论中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批判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
深度学习着意迁移运用,学生不仅要理解学习内容,还要深入理解学习情境。只有把握情境的关键要素,才可弄清差异,对新情境作出“举一反三”、准确明晰的判断,从而实现原理方法的顺利迁移运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相关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创造性的学习习惯,我们在“经济地理学”教学中,引入一种基本思维方法。即“前人观点——相关条件——现实条件——新的观点”思维方法[11]。通过该方法的训练,着意迁移运用,培养学生根据中国国情,探索相关的适应理论的能力。
三、面向深度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实施
(一)主要考评环节与进度
深度学习方法有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等[12]。课程重要的考评环节,团队作业和个人作业即围绕这些学习方法组织实施。团队作业,包括小组讨论和PPT展示。小组讨论是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的热点和空间发展战略,老师拟定主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学习、分组讨论,汇总信息形成判断。PPT展示是将小组讨论主题借助PPT形式给全班同学汇报。团队作业,根据班级人数,可以5-8人一组,学生可自由组队。一个团队一学期至少进行PPT展示一次,每次展示10分钟,提问回答5分钟。PPT展示主要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语言表达、综合分析问题以及文献综述能力等。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共分为五大模块。自评报告按模块内容撰写,每一个模块讲完,要求学生撰写自评报告。自评报告至少包括三块内容。一是“学了什么”,主要涉及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分析方法;二是“想到了什么”,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存在的疑惑”,主要是反思与未知。学生在自评报告中坦率评价自己,思考如何改善个人学习,对教师的教学疏漏,也直言不讳。
课程论文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和区域经济发展热点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格式,对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依据一定理论进行一定深度的分析。老师会列出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确定题目。多年来经济地理学的课程论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让学生自拟题目完成。第一,运用所学的经济地理学知识和理论分析一个经济地理案例;第二,运用所学的经济地理学知识和理论分析你家乡的一种经济地理现象;第三,利用统计年鉴搜集数据,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一种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或空间分布。课程论文是在课程讲授一半时布置,课程讲授结束时交。
(二)学习反馈与交流
为方便师生交流,教师为每个教学班建立QQ群,利用社交平台管理多项教学资源并转发一些前沿研究和热点话题,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课后自学、论文选题资料和素材。教师通过QQ进行作业发布并限制每次团队作业的参与队数和作业提交时间,每次团队作业只能由2-3队完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是否参与某次作业。
学生可在QQ群里发布自己的学习困惑、收獲和思考,给老师留言反馈教学问题。老师及时将学生的作业完成信息反馈给学生,如自评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质量高低,课程论文中的数据处理方法等。
(三)评价形式与成绩
综合应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打破传统的由教师评价的单一评价方式,分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在团队作业PPT展示环节,教师只评定到小组,小组内学生个人的评定由小组内同学互评实现。学生课程论文的评定,由学生代表先给学生论文排序,交由老师做参考,然后老师再打分。课堂表现由班干部根据上课出勤、课堂讨论参与程度等给每个人打分。应用多种评价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四)课程助教设立
为了有效实施过程性评价,河南大学为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主讲教师配备课程助教,一般由相关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讲教师负责整个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优化、开发教学资源等。课程助教协助主讲教师探索教学方式、方法变革和管理教学资源,和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协助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等。
四、面向深度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实施策略
实施过程性评价,可充分发挥导向、监督和激励作用,实现对学习态度、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评价。以评促学,引导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强化深度学习,训练学生的批判理解、信息整合、建构反思、迁移运用等。以评促教,促使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开发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师角色由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面向深度学习,有效实施过程性评价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专题的学习设计与教学资源积累。经济地理学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联系紧密的一门学科。近几年来众多与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等有关的规划编制和发布,公开发布的、日益眾多的统计资料,为经济地理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积累、利用和开发这些课程教学资源,研究设计学习专题,修订教学案例,探索基于专题的网络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等,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深度学习提供支撑。
学习共同体建构与教师的参与。深度学习的实现需要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支持[13]。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及协作学习能力都是以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面向深度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需要建构不同层次的学习共同体,如学习小组、学习团队等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参与进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担当起学科专家、方法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和学生一起共同探求新知。在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思考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定的合理性,整优化教学过程与评价环节等。
科学设定考核环节。过程性评价可引导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但考核环节太多,学生疲于应付,往往流于形式。过程性评价的一些考核环节,考核标准定性成分多,容易引发学生“共谋”,即作业质量并不高,但小组评议时大家的分值都很高。终结性考核,考核标准统一,考核结果客观,对学生在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集中考核,有利于客观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科学设定过程性考核环节,适当引入终结性考核环节,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持续及时反馈。面向深度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挑战性任务就是搜集和管理大量评价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持续及时反馈是引导学生深度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改进学习策略,同时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增强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魏雪峰,杨现民,张玉梅.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学习资源的适用场景与高效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7(5):117-122.
[2]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李小建.经济地理学发展审视与新构思[J].地理研究,2013(10):1865-1877.
[4]刘卫东.经济地理学思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毕新,杨智钦,吴铁钧.互联网时代下的“学与教”[J].江苏高教, 2017(5):52-55.
[6]吴维宁.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6):18-22.
[7]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
[8]张浩,吴秀娟,王静.深度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7):51-55.
[9]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10]詹森,LeAnnNickelse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李小建,罗庆,陈德广,等.“经济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17-20.
[12]金慧,胡盈滢,宋蕾.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高等教育版)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2):3-8.
[13]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