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018-09-10张敏
张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联系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历史回溯
过渡时期的认识。194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现在点明一句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以过渡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为依据,1952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成功地指引全国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党的八大前后的认识。1956年9月27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產力之间的矛盾。”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导致毛泽东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发生改变。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论断,背离了党的八大一次会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改革开放后的认识。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值得指出的是,《决议》中把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表述改为“落后的社会生产”。社会生产既包括生产力,又包括生产关系。这样的表述,更为准确和周延。党的十二大直至党的十七大基本上沿用上述关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矛盾、中心任务的提法。
党的十八大后的认识。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共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与落足点。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享、共富的一系列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到,党的十九大关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的表述,已现端倪并呼之欲出。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表述的现实依据
“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再是中国的现实。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产品甚至出现过剩。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不符合实际。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余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至4%以下。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在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正是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平衡”主要是指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群体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是指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
三、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为我们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同时,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还需要我们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维,以发展新理念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造福人民。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即人民立场,这影响着我们党的价值追求。要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增加人民的获得感。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新时代新特征,满足人民对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的迫切期望。要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增强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认清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通过创新发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问题,通过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绿色发展着力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通过开放发展着力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通过共享发展着力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责任编辑/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