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孵化基地 打造红色引擎
2018-09-10潘肇双
潘肇双
松原市以“孵化党员、孵化党组织、孵化党务工作者”为目标,建立全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成立孵化基地党支部,重点把没有党组织的企业的优秀员工“孵化”为党员、把有党员的企业“孵化”成立党组织、把党建指导员和优秀党员“孵化”成为优秀党务工作者,有效地破解了党员发展难、党组织组建难、党的活动开展难“三难”问题,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组建“红色摇篮”播撒“红色种子”
着眼于落实孵化工作保障要素,整合利用市、县两级党校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资源,重点建设“三部两室三中心”,即教育培训部、学员管理部、后勤保障部,党群多功能活动室、入党积极分子谈心室,教育培训中心、党员信息管理中心、党务工作者管理中心,承载孵化基地核心功能。坚持从基础抓起,立足建设形成“1+N”党建工作指导服务体系,在建好县(市、区)、园区(开发区)指导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创建6个市、县级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11个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实现“一个基地两个中心”同步建设、功能互补、协调共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孵化党员、党组织、党务工作者和培育党组织书记、党建指导员、党建人才,推动非公企业健康发展的“三孵化三培育一推动”作用,努力打造孵化“红色种子”的摇篮。
孕育“红色细胞”建立“红色组织”
针对非公领域特别是没有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的难题,松原市从孕育最基础的“红色细胞”入手,在孵化基地实施发展党员“火种计划”,由市非公党工委面向孵化基地党支部单独下达发展党员指标,选拔入党积极分子,纳入基地进行孵化培养。培训期间,重点采取“1+2”链条式孵化模式,即突出集中教育培训,并通过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着力构建开放式的学员成长链。同时,实行“1+3”跟踪式帮带,即由学员中的1名党员帮带3名入党积极分子,围绕思想建设、理论学习、实际工作等方面,在培训期间和培训间歇,始终保持紧密接触和沟通联系,进行全程跟踪培养、管理、发展。
培育“红色队伍”扩大“红色阵地”
专职党务工作者“不专”,是非公领域党建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松原市紧紧依托孵化基地,采取“四步走”的方式,强化党务力量培养。第一步,建立人才库。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从市、县(市、区)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乡镇(街道)选拔在职或离退休党员干部,建立党务工作人才库,由孵化基地党务工作者管理中心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第二步,开展人才培训。依托孵化基地对党务工作者、党组织书记、党建指导员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培训,并通过定期举办“党务工作沙龙”等活动,不断提升其党建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步,适时派出人才。采取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定期对党务工作人才进行考察,选派党性观念强、理论水平高、懂经营、会管理的党员干部任党建工作指导员。第四步,组建“服务团”。通过孵化培养,组织法律、财务、税务等“专家党务人才”,成立“发展服务团”,为非公企业提供“智力”服务,反哺推动企业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松原市委组织部)